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列漢諾夫
格奧爾基·瓦連廷諾維奇·普列漢諾夫(Георrий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9) 俄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宣傳家、理論家、文藝評論家,俄國工人運動和國際工人運動的活動家。
普列漢諾夫是第一個在俄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研究美學的人,著有《論藝術》 (沒有地址的信)、 《從社會學觀點看十八世紀法國戲劇文學和法國繪畫》、 《無產階級運動和資產階級藝術》、《藝術與社會生活》、 《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等書。在這些著作中他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規律對一系列藝術問題進行探索。他分析了原始部落的大量史料,明確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的生產勞動,有力地駁斥了“游戲先于藝術”、 “藝術先于有用的物品的生產”的觀點。
他認為藝術歷來和政治關系密切,在階級社會里藝術大都是“政治藝術”,大都是為階級斗爭服務的。階級斗爭對文藝的發展有重要影響。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階級不是采取功利主義的藝術觀,使一切文藝都用來反映自己的政治主張、要求和愿望。因此超階級的文藝,除了原始社會外,“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未曾有過”。從而揭示了文藝的“階級的趣味和階級的精神”,駁斥了資產階級“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觀點。與此同時,他又肯定了維納斯雕象的永久魅力和永久意義,沒有因為它不具有政治性而否定其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缺欠是過分地強調了作家的階級出身對創作的影響。
他一再強調藝術的對象是人,現實主義藝術必須多方面地描寫人,既要表現人的感情,也要表現人的思想。藝術的特點是形象思維。這個特點是同文藝的內容與形式的相互關系聯系在一起的,特別是同文藝的形式的特殊性聯系在一起的。他認為文藝史上各種各樣的創作流派的一切規律,最終都歸結為一點——形式和內容必須相適應。他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在不忽視內容的前提下把藝術形式的好壞看作是評價一部藝術作品的美學標準之一,看作是文藝的特點之一,他寫道:“誰要是認為可以為了‘思想’而犧牲形式,他就不再是一個藝術家,即使他從前曾經是藝術家”。現實主義在普列漢諾夫美學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認為生活是藝術的唯一源泉,藝術必須寫真實,但真實并不等于現實主義。現實主義的真實不能停留在“現象的外殼”的真實上,而要在先進思想的指導下,深入到“現象的外殼”的里面去,深刻“闡明社會關系的某一方面”,表現普遍的和必然的東西。能否做到這點,關鍵在于典型,在于描寫出一定的社會環境中的人物性格。
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他就提出了創造無產階級文藝的問題,并從理論上闡明了它的必要性,可能性和規律性。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已經到來。無產階級應當有自己的藝術,表現本階級的要求、本階級的理想、本階級的解放斗爭和必勝信念。
普列漢諾夫雖然在1903年以后站到孟什維克的立場上,但他的文藝思想對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還是有很大貢獻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列姆·昌德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普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