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周恩來
字翔宇,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卓越領導人之一。收有他關于文藝工作的講話、文章的書,為后人所編的《周恩來論文藝》。
周恩來早年就熱愛文藝,在他的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對文藝事業予以特別的關注,建國后分管文藝工作,發表大量文藝論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美學。
首先,他繼承和發展了列寧、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文藝必須由黨來領導的學說,論述了黨的領導和文藝工作者的關系。指出文藝事業是黨的事業的組成部分,文藝工作者必須接受黨的領導;反過來說,黨的工作者又必須“尊重專家”,聽取群眾意見,發揚藝術民主,才能取得領導的主動權。他本人是實踐這種主張的楷模,許多文藝家都曾得到他的關心和愛護。他多次強調黨委不能過多干預作家的事,按行政命令進行創作則難免出現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黨的領導一方面要尊重藝術規律,另方面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內行, “黨員領導人不懂業務,就會瞎指揮。”不只損害黨的威信,也會妨礙藝術的繁榮。
其次,他具體論述了文藝生產的特殊規律,闡述了文藝創作中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及時地調整了黨的文藝方針、政策。他在《關于文化藝術工作兩條腿走路的問題》和《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和故事片創作會議上的講話》中,針對1958年以來文藝戰線上不尊重藝術規律的“左”的傾向,提出既要鼓足干勁,又要心情舒暢。不能用行政命令去對待精神產品的生產,不能把藝術生產與物質生產等同起來,“精神生產是不能劃一要求的”,要尊重藝術創作的形象思維的特點。 “過高的指標,過嚴的要求,有時反而束縛了精神產品的生產”。他針對當時文藝界的實際情況,論述了數量和質量、原料和加工、思想和業務、批評和討論的辯證關系,有力地指導了當時文藝工作。
他指明審美創造過程中偶然性與必然性的關系,強調文藝創作不能簡單地派任務,不能匆匆忙忙寫出來, “作品的產生,可以是偶然得之,但是這種偶然得之是建立在長期的生活和修養基礎上的,這也是偶然性與必然性的辯證統一”。他把這種關系概括為“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八個字,極精確地概括了積累素材、孕育主題的創作過程。主題的形成有靈感的誘發,偶然中蘊含著必然,這些都屬于藝術的審美特性,作為國家的領導人,他是在尊重藝術生產特殊規律的前提下在指導著文藝工作,因此那作用決不是局部的、個體的,而是全民族文藝事業的成敗興衰的大問題。
第三,周恩來深刻地闡述了生活真實、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系,明確指出典型化是達到藝術真實的途徑。他發揮了毛澤東同志關于社會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唯一源泉的思想,從多方面說明了生活真實、歷史真實是藝術真實的基礎,認為沒有生活真實、歷史真實就沒有藝術真實。他說: “你寫曹操、秦始皇,如果只注意適合現在的時代精神,不注意歷史真實,那么人們就會說你的作品不符合曹操、秦始皇的時代。”因此作家一定要把歷史的真實抓到。但文藝創作最終是要達到藝術真實, “戲劇不是把生活搬到舞臺上去就行了,戲劇與實際生活是有區別的”,因此他更強調把藝術真實抓到。抓到藝術真實的有效方法就是通過典型化的手段塑造典型形象。在典型化的過程中,他強調要把最本質的東西用最生動的藝術形式、藝術形象表現出來,通過日常生活把思想主題表現出來。就是說,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要用生活的樣式形象地顯示出來,這正是典型化的根本任務。在對典型人物的創造上,他針對當時文藝創作“左”的傾向,提出了一系列有重大美學價值的見解: 比如不能人為拔高的問題,人物的理智與感情的問題,英雄人物與普通人相結合的問題,英雄人物身上的缺點問題等等,不僅在當時有指導意義,今天也仍不失其重大意義。
周恩來文藝美學思想是異常豐富的,他的論著、講話對文藝上許多重大原則問題都有涉及,比如:文藝服務方向問題,繼承遺產與革新的問題,歌頌與暴露的問題,藝術家修養的問題等等。不僅在理論上有建樹,而且能密切地結合現實文藝創作活動的實際,對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繁榮昌盛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周作人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咫尺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