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兩個,到一個小組、再到整個單位,我相信所有積極的事情都是可以被感染的,騎自行車就是這樣。
回想起來,自己還真不是運動的料。小學時代,是走路上學。到了初中,又是住校。工作之余,那就更沒機會了。公安工作忙碌,雖說會騎車,但自由支配的時間捉襟見肘,騎車的時間總的加起來也不超過十天。
因為長期坐在窗口的關系,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接踵而至,健康成為困擾我日常生活的一大難題。機緣巧合,恰逢去年派出所成立社區小組,“實有人口”和“E通行”工作需要我們加強走訪,每天走訪社區、掃碼、審核、登記、統計應接不暇,自行車倒成為了最便捷的交通方式。
社區輔警小A也給了我很大啟發,他家距離單位10余公里,雖有私車,卻獨喜騎著自行車上下班。每天和我們吹噓騎行的好處,什么減肥、鍛煉身材和強健心臟功能等等,讓我稍微有些心動。后來,我突然發現所里竟然多了4輛自行車了,也就不自覺地加入了他們的隊伍。
我興奮地買了一輛山地車,第一次從家里騎車到派出所,45分鐘的時間讓我充分體驗了愉快與勞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騎行,是“騎車幫”集體駛向“上海之魚”。浩浩蕩蕩從年豐路一路騎行,感覺真好。
漸漸地,騎行成為了我的習慣。漸漸地,將每次騎行當成一次小旅行,在感受著四季的變化中學會將身心調整成在路上的狀態,珍惜每次沿路遇到的風景:銀杏變黃了、香樟落葉了、桂花飄香了!咦,這里怎么會有一棵櫻花樹?哇,古華公園的荷花池開得真好看!晶瑩剔透的露水在荷葉上輕輕晃動,微風送爽好不愜意。突然從橫里躥上來一輛電動車,哎喲!這一跤摔得我眼冒金星,膝蓋淤青破皮……總之,無論是景色還是其他道路交通的參與者都不曾讓我覺得一個人鍛煉是件枯燥而難以堅持的事情。
每個堅持總是有回報的,變化都是悄悄發生的,當初體檢不合格的指標早已不見,工作和生活積累的壓力都能在一個半小時里被疏解,身體和心靈都充分在路上接受時間洗禮后完成“充電”蓄力再出發。我想將如此多的收獲分享給更多人,于是就時常在單位里、在那些小年輕的面前說起騎車多好多好。你看:現在到處都有共享單車,來回1個多小時的鍛煉都省了去健身房辦張卡,何樂而不為呢?看到不斷有年輕同事加入到騎行鍛煉中來,我更有成就感和動力。
村上春樹曾說過:“肉體是每個人的神殿,不管里面供奉的是什么,都應該好好保持它的強韌、美麗和清潔。”如果你正在被漸漸長大的啤酒肚所困擾,因為工作的壓力不開心而煩惱的話,不妨試試騎行吧。
上一篇:譚談《飛翔之城》
下一篇:張馨《《浮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