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的知名度自古頗高,至今依然。河西走廊五州列陳,其中便有瓜州。這五州是沙州、瓜州、肅州、甘州、涼州。如今,瓜州只是一個縣,隸屬于酒泉市,但因地處甘青新藏四省通衢之要沖,是西出東進之樞紐,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探訪,依然處處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
瓜州的瓜
瓜州瓜自古聲名遠播。有文字記載的,打東漢起,瓜州瓜就作為珍品向皇宮進貢。用當?shù)厝说脑捳f,從天庭掉下來的瓜,當然不是凡品。原來這里有個傳說,說西王母舉行蟠桃盛會時,有個負責送瓜果的仙女因為過于忙碌,不小心把盤子端歪了,里邊有個瓜掉出來落到了地上。瓜雖然在地上摔碎了,但瓜子發(fā)芽長成瓜秧,結了好多瓜。這瓜不光甜,而且質(zhì)脆汁多,香甜清爽,口感極佳,瓜州有好瓜也就越傳越遠,越傳越神。傳說是美麗的,動人的,但瓜州這地方的半沙性土質(zhì),特別適合種植瓜果蔬菜,卻是天賜之福。這里下雨極少,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年蒸發(fā)量卻達到了3000多毫米,這種極干旱的天氣,使這里每年的光照時間特別長,日溫差和年溫差也特別大,日溫差達到16攝氏度以上,年溫差在36攝氏度以上。這么大的溫差,對瓜的糖分轉化非常有利,所以瓜州瓜特別甜,特別爽脆。當然,最關鍵的一點還是這里水源比較充足,這在極干旱的大西北是很難得的有利條件。發(fā)源于祁連山的第二大河疏勒河,在輾轉近400公里以后,瓜州成了其歸屬之地。當?shù)乩相l(xiāng)既開玩笑又頗有含義地說,疏勒河神看中了瓜州這個好地方,走到這里就住下不走了。疏勒河和榆林河是注入瓜州的兩條主要河流,年徑流量達4億多立方米,瓜州的雙塔水庫,蓄水量達2.4億立方米 ,是甘肅最大的水庫。瓜州的地下水儲藏量也極為豐富,有不少地段地下泉水涌出形成小河,瓜州真的是一塊風水寶地。
我們在金秋時節(jié)到了瓜州,正是瓜果上市的時候,我們的車子一進瓜州地界,公路兩邊及地頭上,賣瓜的攤子一個接一個不斷溜兒,好多瓜攤兒的瓜堆成小山一樣,真的是“貨賣堆山”啊。我們拐下了公路,到了一個停車場,好家伙,這個停車場里三面環(huán)繞的瓜棚連在一起,得有1000多米,瓜棚里面人流絡繹不絕很是熱鬧。
我們在一個攤位前坐了下來,攤主是一個皮膚略黑、瀟灑漂亮的妹子,只見她把一圓一橢圓兩個瓜放在案板上,拿一把長長的明晃晃的大瓜刀,手起刀落分別將兩個瓜劈成兩半兒,然后又嫻熟地“咔咔咔”將瓜切成小塊兒,每一塊大小都很均勻,刀法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她先不問客人買不買瓜,只是很平靜又很誠懇地招呼我們吃瓜,說吃著好再買。有個旅友開玩笑說,我吃了可不一定買。這瓜妹子依然很平靜,說,那有啥關系,你可以再到別的攤子上吃,什么時候吃著滿意了再買,就是不買也不打緊,該吃就吃,留個想頭兒也好嘛。好爽快的瓜妹啊。隨后我們也了解到,在這里你只要是光顧田頭路邊集市上這些瓜攤兒,攤主不管你買不買都會熱情地切瓜給你吃。只要你愿意吃,肚皮能撐得了,就盡管吃,攤主是絕不會要錢的。
為了好帶,我在這個瓜妹的建議下買了一些“瓜干”,這也是瓜州特產(chǎn),內(nèi)地的瓜太“水”,是曬不成瓜干的。其實,為了儲存,瓜州人除了曬瓜干還有許多別的辦法,至今有些農(nóng)戶還在用。如冬天把瓜埋在糧囤里,外皮結一層薄霜,瓜瓤依然新鮮得很,冬食霜瓜可把人爽得一塌糊涂。有詩這樣贊瓜州瓜:“冰泉浸綠玉,霸刀破黃金;涼冷消晚暑,清甘洗渴心。”相傳張騫出使西域,在瓜州一病不起,當時正值隆冬,主人將冬藏霜瓜取出,讓張騫食之,張騫吃瓜后頓感神清氣爽,很快痊愈。因之,當?shù)厝苏f霜瓜有舒筋活血、順氣化痰、清熱解毒、散結祛瘀之功效。瓜州的瓜甜又美,瓜州人質(zhì)樸又善良,瓜州甜蜜的瓜產(chǎn)業(yè),讓瓜州這塊戈壁荒漠中的綠洲,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人頭疙瘩
當?shù)厝苏f的人頭疙瘩是指布隆吉鄉(xiāng)的一處雅丹地貌。這是瓜州的又一“特產(chǎn)”。瓜州有好多處雅丹地貌,人頭疙瘩是很另類的,就是放在大西北的許多雅丹地貌中看,那也是蛤蟆不長毛——獨自一種。
這個地方的土丘基本都各自獨立,拔地而起,造型獨特,面積又特別大,因而被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布隆吉鎮(zhèn)自古就是一處關隘要沖,曾經(jīng)是古絲路上的政治文化軍事貿(mào)易重鎮(zhèn)。在人頭疙瘩四周,有風景如畫的雙塔葫蘆河、蒼茫的布隆吉草原、壯觀的胡楊紅柳林和東漢古墓群,而人頭疙瘩在這里卻像是一片望不到邊的千年荒冢,令人有些恐懼。史料記載,左宗棠赴疆平叛時,曾經(jīng)在此滯留。左公在此發(fā)動軍民植樹并操練部隊后,才奔西北入疆,經(jīng)離此很近的哈密西征而去,至今這里還留有一棵“左公榆”。著名記者范長江,亦曾在此下榻,對當?shù)刈鬟^人文、地域等相關方面的考察,其中就包括人頭疙瘩。
雅丹地貌實際就是一種風蝕地貌,一般是沙土高地有了裂紋以后,雨雪之水進入裂紋,慢慢侵蝕,加之大風不斷把裂紋中的沙土吹走,這樣長年累月地打磨,就會分離出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土包,有的墩形,有的柱狀,有的獸態(tài),有的人樣,各有千秋。瓜州的風特別大,號稱世界風都。當?shù)厝苏f,這里是全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因風能資源極其豐富,如今這里有成片成片的發(fā)電風車。這異常硬朗的風象刻刀,至今仍然在不斷雕刻著這些人頭疙瘩。我們請來的向導說,看這些東西,就是三分像七分想,走進去近距離觀賞,可以豐富人的想象力。經(jīng)他這么一說,我們實踐起來,還真是這么回事。這些土疙瘩,一個個就像用土夯出來的,卻又各不相同,各展風姿,越是想象著看,越是各有奇妙,大自然的造化真是太神奇了。土堆子之間的溝溝坎坎,也是在這些荒丘間繞來繞去,不像別處只能順著一些主道參觀。這樣的一種情形,人少了走進里面,還真有些瘆人。我們在這些土丘之間跑來跑去,一會兒和“蘑菇”拍個照,一會兒和“金字塔”打個招呼,一會兒又朝“烽火臺”點點頭兒,一會兒再和“駝隊”道個別,忙得不亦樂乎。
不過隨后,我了解到這種地形地貌的形成,與人為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也是很有關系時,心里又一陣陣發(fā)緊。據(jù)悉,凡是能形成這樣地貌的地方生態(tài)都很脆弱,一經(jīng)受損,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能恢復,敢情這些土疙瘩組成的立體畫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為的傷心之作呀。因此,當我們看到附近一些掙扎求生勢單力薄的駱駝刺、棘棘草、沙蒿、蓬蓬棵、沙柳等植物,在那里硬撐著伸展自己羸弱的身軀時,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保護好這些弱小的綠色生命,其價值真是不可估量啊。
萬佛峽
向導向我們介紹的萬佛峽,就是榆林寺的榆林石窟。這些石窟開鑿在榆林河兩岸的崖壁上,分上下兩層,由“之”字形樓梯相連,看這些石窟,就像上下樓,很有意思。
兩岸的石窟共有43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洞口通道都比較長,有的得走近十米才進到里面的石窟。因為當?shù)仫L大,為了保護里面的畫像,故意做成這樣的。正因如此,這里的壁畫保護得特別好。據(jù)介紹,3號窟的玄奘取經(jīng)圖,比《西游記》成書早300多年,由此可以推知,玄奘取經(jīng)的故事,在瓜州是早有流傳的。當?shù)貍髡f,玄奘取經(jīng)的申請,實際上被唐太宗駁回了,未被批準。玄奘一心向佛,是混在流民中逃出長安的。他西去天竺根本不是公差,純屬個人行為,朝廷對此情況很氣憤,專門發(fā)出緝捕文書捉拿玄奘。玄奘到瓜州以后,因瓜州刺史篤信佛教,便故意將緝捕文書壓了下來,敦促玄奘火速離開后,才發(fā)出通告緝拿玄奘。17年后,玄奘取經(jīng)回來路過瓜州,為報當年放行之恩,將帶來的極其珍貴的象牙佛雕留在了榆林寺,一直保存至今。民國初年曾有外國特務前來明搶暗盜這件稀世珍寶,但寺中住持及僧眾以命相保,使其陰謀未能得逞。
據(jù)考證,榆林石窟與敦煌石窟是姊妹窟,有非常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水準,其規(guī)模如此壯觀,保存如此完好,與當?shù)厝说纳菩牧x舉是分不開的。在洞窟墻壁下方以及甬道里,刻有好多“供養(yǎng)人”的圖像,這些“供養(yǎng)人”就是一些為建寺廟石窟出資出力之人。人們?yōu)榱撕霌P他們的善行義舉,刻圖以記之。這些“供養(yǎng)人”的構圖雖然簡潔,卻很精到,人物形態(tài)很是生動,動作也惟妙惟肖,很是到位,展現(xiàn)了很高的藝術性。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這里的人自古就有很高尚的義利價值觀。
萬佛寺地面不大,榆林河水量也不大,但因是地下泉水涌出而成,非常清澈,在這個荒漠世界里,真難得有這塊清涼之地,在這里走一走,的確給人以無形的力量。
祁連山
祁連山的特質(zhì)與別處是絕不類似的 ,她不是一座或幾座山,而是一個龐大險峻的山嶺體系,東西長1000多公里,南北寬一般二三百公里,最窄的地方也得幾十公里。站在扁都口這個著名的祁連古隘口,選一個高點向南望去,呈現(xiàn)在面前的,是一個蒼茫浩蕩的峰巔的海洋,那千山萬嶺如波濤起伏,于天際相接,給人以極強烈的震撼。雄渾壯闊的祁連山,自橫空出世,就像一條巨龍,橫亙在這大西北的高原草原和沙漠之間,把柴達木盆地的千里戈壁,牢牢地阻擋在身體的南側,以堅硬不屈的頭顱,緊緊頂住西北方庫木塔格沙漠,使其再也不能外侵。她成就了青藏高原綠到天涯的草原牧場,潤澤著北側烏鞘嶺以西一千多公里的河西走廊,使其成為春華秋實、生機盎然的塞上江南。我們一行四人一車,由甘入青,又由青入甘,自東而西,自南而北,來回翻越祁連山,穿行于懸崖峭壁之上,步行于怪石灌叢之間,或撫摸著直刺青天的褐色危壁,或放眼山坡草甸上自由啃青的牛羊,真是無限感慨。
車到日月山,我們敬拜了文成公主廟以后,還登高參訪了日月峰上的日月亭。在這里,文成公主入藏的那些壁畫和故事,令人感動之余生發(fā)萬千思緒。史載,松贊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后,唐太宗實行漢藏聯(lián)姻,將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大唐的送親隊伍車轔轔、馬蕭蕭來到日月山口,與長途跋涉趕到這里的松贊干布率領的迎親隊伍匯合。在這里,文成公主取出父皇唐太宗御賜寶鏡,向東映照,鏡中出現(xiàn)長安城的繁華景象;而她翹首西望,則是天高云淡,草原茫茫,思鄉(xiāng)之情難以自已。但她沉思過后,毅然將寶鏡擲于地上,灑淚西行。寶鏡被摔成兩半,一半落在東邊山頭映著太陽,一半落在西邊山頭映著月亮,日月的光輝映照她西行進藏之路,她的淚水也隨之灑在西行之路,形成路旁一條向西流淌的河流。這是我國唯一一條向西流淌的河流,名曰倒淌河。日月山體屬紫砂巖,成紅色,原先以赤嶺名之,山口也稱為赤嶺山口,文成公主在此駐足后,人們?yōu)榱思o念她的大義之舉,改為現(xiàn)名。文成公主入藏后,將中原的紡織、釀酒、歌舞等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文化帶入邊陲,極大地促進了吐蕃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她所著力打造的漢藏一家、共融共生的民族大融合,是華夏民族歷史上旨深意遠的一頁。站在日月山斑駁滄桑的臺階上,望著山上插滿樹枝的“瑪尼堆”,我們無不為文成公主的胸襟而深深感動。她所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和親勝過十萬兵的平民認知,而且是以柔弱的雙肩,擔起了華夏民族大團結的歷史重擔,她以大仁大義大道,體現(xiàn)著對天下安泰的追求。對這位偉大的女性我從內(nèi)心深深地敬拜。
日月山隘口,不僅是漢藏一家親的歷史見證,其地理位置亦有著獨特的含義。這里是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分界線,是季風區(qū)和非季風區(qū)、農(nóng)業(yè)區(qū)和牧區(qū)、外流區(qū)和內(nèi)流區(qū)的分界線,東側是農(nóng)業(yè)區(qū)季風區(qū)外流區(qū),春種秋收,田園阡陌,一派塞上江南景色。西側則是非季風區(qū)和草原牧場,河流內(nèi)注青海湖,這里天高地廣,氈包散落草地,牛羊就像寫在天地之間的一些樂符,一派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景色。因為這里是內(nèi)地進藏的咽喉,又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的稱謂。自秦漢以來,這片廣袤的草原上狼煙四起,戰(zhàn)馬列陣。這里建立過“五涼”政權、西夏王朝,奔馳過匈奴的鐵騎,放牧過吐蕃的牛羊,揮舞過月氏、突厥、回鶻等族群的大纛。當然,也有衛(wèi)青、霍去病漢家鐵軍掃邊陲,令匈奴發(fā)出“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的哀歌。當然,在這彎弓橫槊,金聲玉振里,也伴隨和平的風景。日月山下的茶馬互市,自漢以降一直聲名遠播,中原的絲綢、陶瓷、茶、鹽等物品,在這里與藏蒙等民族進行牛羊馬等互易的同時,也進行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從這里經(jīng)過的,并由后人隨之,踏出了一條輝煌于世的絲綢之路。北絲路的北中南三條道路中的南路,正是從這里去往敦煌和其他兩條路會合。大唐開辟的唐蕃古道,也是從這里去往拉薩,去天竺國取經(jīng)的僧人,也是從這里西去。
從日月山往前,不同的路段景色差別是很大的,在門源觀賞了爛漫于野的油菜花后,我們在路邊小憩,看到滿山坡是一簇簇的灌木。再往前便是草地,山坡上,山谷里,草甸子里,散落著好多啃草的牛羊,但是很少看到野花競秀,更沒有牧歌悠揚。當我們傍著黑水河跑路的時候,公路兩邊山上山下,都是郁郁蔥蔥的樹林,山間平地的樹林里,有若干氈包,空地上還停有不少小轎車,那是自駕游者住宿的“農(nóng)家樂”了。不管怎么說,祁連山的自然景觀和人文底蘊,是如此豐富多彩,飽滿厚實。有人說淮安人吳承恩,是親歷過祁連山的,他在《西游記》中描述的險山惡水,非祁連山別無二處。同行的西寧同行小李,也舉了若干例子印證,說《西游記》中敘述的流沙河,就是發(fā)育祁連山的大通河,是祁連山的十幾條大河之一。特別是書中敘述的山高有神、嶺峻生妖、洞幽出怪、澗深冒鬼的情形,便是典型的“祁連俗話”,而天地四時,神性、人性、物性的一致性,又無不體現(xiàn)了鮮明的“祁連風情’。這里有上了年紀的人說,祁連山的夜里,有時會有一團團的淡藍火苗飄來飄去,那是一些逝者的冤魂無家可歸在四處游蕩。在沒有月色的夜里,還能聽到乒乒乓乓的刀槍劍戟的碰撞聲和“殺殺”的呼喊,能聽到“咴兒咴兒”的戰(zhàn)馬嘶鳴。那是地下的陰兵仍在廝殺。這些說法當然不會有人較真,但“秦時明月漢時關”“一將功成萬骨枯”,這里掩埋了多少英魂忠魂?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祁連山的確經(jīng)歷了太多的腥風血雨。
是的,祁連山在嵯峨巍巍,巒削刺天,怪石亂堆之中,她體現(xiàn)的那種鐵骨英姿、義氣俠風,給弱者以力量,給強者以無畏。祁連山連綿冰峰雪嶺,三千多條冰川所形成的龐大固體水源,使山上山下、山里山外構成一幅連綿不絕、立體有序的生命圖譜。在這如詩如歌如畫的乾坤大合唱中,雖然也伴有那么多默然、冷傲和悲愴,但你深層次理解到的,一定會是豪氣、勇氣和正氣的不變底蘊。
走出祁連山以后,我們駐足于山麓的一個休息站,遠望黑水河出山而去,我們的心依然沒有從祁連山出來。回望祁連,我感慨萬千。她就是一部歷史大書,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不同的章節(jié),閃耀著華夏先祖文明的光芒,積淀著厚重的人文基因。禮拜祁連,我一直告誡自己,這神山圣水,萬不可誤讀。
上一篇:劉建東《猴子的傲慢》
下一篇:王剛《生死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