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說七步詩
《三國演義》第七十九回《兄逼弟曹植賦詩》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曹操死后,曹丕繼位。曹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擴張自己的勢力,大舉剪除異己,特別是對其構成威脅的兄弟。曹丕在逼死了蕭懷侯曹熊之后,又準備對臨淄侯曹植下手。后雖經其母卞氏多次勸阻,曹丕沒有立即殺掉曹植,但仍以七步成詩來為難曹植,以作定罪。可是,才思敏捷的曹植居然出口成章,七步之內即吟出了《斗牛詩》:“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泄畢。”曹丕雖驚,卻以“七步成章,吾猶以為遲”為由,又以《兄弟》為題命曹植“應聲再作詩一首”。曹植略加思索,應聲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一首感人的七步詩使曹植避免了殺身之禍。
有關七步成詩的事,陳壽的《三國注》及裴松之的注釋均沒有記載,《曹子建集》中也沒有收錄。最早的記載見于《世說新語·文學》中:“文帝嘗令河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一作“鼓”)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此詩之妙在于以萁豆喻兄弟,因而使曹丕“深有慚色”,其廣為流傳也在于此。這詩何時被簡縮成《三國演義》中的四句,不得而知。明朝馮惟訥的《古詩紀》里,六句與四句兩首皆被錄入,但他認為均非曹植所作。張溥的《漢魏六朝百三家·陳思王集》只收錄了四句的,而清人沈德潛的《古詩源》則只收錄了六句的。不過,似乎四句更為人們所傳誦。
七步詩影響深廣,以至到了現代,還影響了兩大文豪魯迅和郭沫若,他們都有七步詩的擬作。
魯迅先生在為1925年當時北京女師大風潮撰寫的《咬文嚼字(三)》一文中就引用了丕植相斗的事,并說:“據考據家說,這曹子建的七步詩是假的,但也沒有什么大相干,姑且利用它來活剝一首,以替豆萁伸冤——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燼你熟了,正好辦教席!”
魯迅先生的這首擬作詩諷刺犀利,入木三分,以豆喻北京女師大校長楊蔭榆及其黨羽,以萁喻當時遭難受迫害的進步學生,正可謂是反其意而用之。
郭沫若先生也曾根據《世說新語·文學》里所收的那首六句詩,作了一首《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為同根生,緣何甘自毀?”他進一步解釋說:“站在豆的一方面說,固然可以感覺到萁的煎迫未免過火;但如果站在萁的一方面說,不正是富于犧牲精神的表現嗎?”不難看出,郭沫若先生的反作也受到了魯迅先生擬作的啟發。
魯迅先生的“活剝”,剝出了某些人的丑態;郭沫若先生的反作,卻作出了調和,一作席上珍,一作田中肥,皆大歡喜。
詩趣拾遺
古人常說“詩言志”,其實詩還有一個功能,那便是“詩言趣”。詩中的幽默、風趣,并不亞于笑話、小品。繁忙之余,賞幾首趣詩,等于到輕松驛站一坐,喝一口清茶,減了幾分壓力,消了些許疲勞,吐了幾縷清香。
詩趣有好幾類,山水詩清幽,邊塞詩粗獷,愛情詩入骨,親情詩溫馨……這里只挑幾首有點“打油”的“下里巴人”詩說說。這些詩乍一看很粗陋,細一讀卻別有滋味。如明代祝枝山的一首散曲《柳堤送別國》:“東邊一棵大柳樹,西邊一棵大柳樹,北邊一棵大柳樹,任憑你南北東西,千絲萬縷,總系不得郎舟住。這邊啼鵓鴣,那邊喚杜宇,一聲聲舍不得也哥哥,一聲聲不如歸去。”
此詩開頭簡單枯燥的大柳樹重復了三次,令人不勝其煩,讀到后來才發現,這全為“千絲萬縷”作鋪墊,為的是舍不得哥哥離開。就像國畫中大寫意的荷葉上一朵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小荷之上又有一只精致的蜻蜓一樣。
元代僧人釋中峰的一首《竹香子》幾乎全用口語,讀起來瑯瑯上口,就像一位朋友和你嘮家常:“短短橫墻,矮矮疏窗,一方兒,小小池塘。高低疊嶂,曲水邊旁,也有些風,有些月,有些香。日用家常,竹幾藤床,盡眼前,水色山光。客來無酒,清話何妨,但細烘茶,凈洗盞,滾燒湯。”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金雞報曉》頗有今天趙本山之風格:“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敗殘星與曉月。”如果說前兩句有點猴氣,那么后兩句則全是虎氣、霸氣了。
清代紀曉嵐的《麻雀詩》與朱元璋詩似乎異曲同工:“一窩一窩又一窩,十窩八窩千百窩。食盡皇家無限粟,鳳凰何少雀何多?”兩詩相比較,只不過朱詩的點睛之筆顯王氣,而紀詩的點睛之筆則顯挖苦、諷刺之味。
即使是嚴肅的政治家、大作家,在詩中也會幽默,毛澤東有“不須放屁,試看天地翻覆”之句,魯迅也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之句。當今一些用當代口語寫的詩詞,雖是舊瓶裝新酒,但讀起來也頗有新意和情趣。
比如《中華詩詞》(2003.12)上刊載的兩首《釵頭鳳》,就是兩位老頑童的自白。前一首的作者為吳壽松:“憑雙手,剛糊口,自珍拙作千金帚。論名位,常羞愧,入黨當官,發財尊貴,未!未!未!虬松瘦,形粗陋,斑紋滿面風吹皺。神疲憊,人昏瞆,欲趕新潮,殘陽西墜,退!退!退!”
后一首的作者為陳明強,題為《和贈壽松先生》:“人增壽,饜粱肉,烤鴨一只剛剛夠。言無罪,不交稅,包天賊膽,連珠妙對,醉!醉!醉!單車有,南北走,五湖四海交朋友。身已退,甘勞累,彩箋畫筆,人間百味,繪!繪!繪!”
這些大俗的詩詞,讀起來與當代的流行歌曲差不多,這是否降低了詩詞的高貴身份?否!其實,唐詩宋詞元曲也是當時的流行歌曲。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心靈,永遠是藝術的主旋律。我們歡迎“國家不幸詩家幸”的言志詩,也歡迎“國家有幸詩家幸”的言趣詩。
獨具魅力的同旁聯
同旁聯是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漢字組成的對聯。這種對聯大都構思奇巧,形式極具特色,充分體現了語言文字的獨特魅力。
明朝嘉靖年間,時任湖南學政的吳小江發現考生中年齡最小的錢嵐很有才華,便出了一上聯試之,上聯是:“逢迎遠近逍遙過”。錢嵐聽后略一思索,很快對出了下聯:“進退連還運道通”。該聯的出句和對句皆選用了帶有走之旁的字,但無造作牽強之痕,不失為同旁聯中的佳作。
從前,曾有一家車馬店的大門旁貼著一則類似的同旁聯:“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遊逍遙”。該聯中的每個字也皆有走之旁,符合其行業特點,頗具巧思。
某地,一座公園荷花湖邊的涼亭上曾有一副同旁聯:“荷花蒹葭菜葳蕤,芙蓉芍藥蕊芬芳”。該聯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水中蓮葉接天、荷花欲語岸上、芙蓉搖曳、芍藥吐蕊的美麗景色,流暢自然,十分難得。
有的同旁聯是上下聯文字的偏旁部首分別相同。據清代楹聯大家梁章鉅《楹聯叢話》里記載,山西的一位老和尚擅作對聯。一天,狂風乍起,寺院中的梧桐樹枝被風折斷,正好橫架在楊柳樹的枝椏上。老和尚觸景生情,即興作一上聯:“梧桐枝橫楊柳樹”。可是隨后他絞盡腦汁也對不出下聯。不久,有一個秀才乘船來寺院燒香,秀才聽到人們說起此事,想起自己途經汾河泗洲灘時所見到的波浪翻滾的情景,靈機一動,遂對出下聯:“汾河浪激泗洲灘”。此聯上聯中每個字的偏旁皆為木字旁,下聯中每個字的偏旁皆為三點水旁,一靜一動,十分工整。
傳說明代洛陽有個才子叫文必正,某日,他與名門小姐霍定金偶遇,并一見傾心。于是文必正吟出一上聯試探之:“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霍小姐一聽,立即心領神會,很快對出了下聯:“迷途遠逝,返迥達道逍遙遊”。文必正心中暗暗佩服,不久后二人即結為伉儷。
還有一則有些類似的愛情故事,從前有一旅客在住宿時看見店主人的女兒非常漂亮,頓生愛慕之情,便出一聯試探之:“寄寓客官,守宿寒窗空寂寞”。店家女兒責其輕薄,便應對一聯奚落曰:“漂游浪漢,流落江湖沒深淺”。
《古今奇聯鑒賞》一書中記載有這樣一副同旁聯:“涓滴匯洪流,浩渺波濤,洶涌澎湃瀉江海;森林集株樹,樓桁檐柱,樟楠柏梓構梁椽”。此聯的上下聯分別使用了相同的偏旁,而且渾然天成,極具意境。
上一篇:《讀書三記》山來散文賞析
下一篇:《讀來的草木》劉梅花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