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
在我短短的閱讀生涯中,有一段時間,白天除了在單位完成本質工作外,周末或假日我幾乎手不釋卷,發奮讀書。由此舍棄了生活的諸多事:沒空陪孩子們出去游玩,沒空回農村老家看望古稀母親,沒空幫助妻子拾掇家務……每每下班后,一門心思跨入書房,閉門謝客,攻讀文學。家人不理解,埋怨,女兒們嚷到“爸爸什么時候帶我們去玩?也不陪我們動物園看大象!爸爸怎么不理我們了?”孩子們有許多的疑問和不解。而我仍然堅持“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對我的“一心向上”, 妻子戲稱:“精神可嘉!”
情況一直持續到某天。
那天晚上,我還和往常一樣,書房內苦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簡·愛》一書:“簡·愛的父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簡·愛從小被舅舅領養。舅舅去世后,舅媽對她很不好,年幼的簡·愛常常受到表哥約翰的欺負。一次表哥在欺負她時,簡·愛反抗了,由此被粗暴的舅媽關進黑屋子……”主人公簡·愛的處境著實令人擔憂,英國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自傳色彩的小說的故事情節令我不能自拔。
在我讀書時,大女兒讓我打開電腦幫她下載學習英語的軟件,我推脫著,讓她自己搗弄,結果她費了半天工夫也未打開。她不由得埋怨:爸爸只顧讀書,不管我們了。妻子由于忙碌了一天,引發了老毛病——嘔吐而頭疼,她躺在臥室的床上痛苦地呻吟。只有無趣的小女兒一個人坐在沙發上沉浸于電視里《光頭強》的劇情中……
書房里,只有我,徜徉于小說中,徘徊在精妙的文字之間,游弋于作者設計的布局中。
家中誰干什么,怎么了,似乎與我無關。書房內辦公桌上手機偶爾傳來微信的信息聲。夜里十一點了,還不斷傳來有人發信息,“叮叮——叮叮”。這么晚了,是誰還那么精神抖擻地鼓弄微信?
間隙,我忽然想到了許多平日里令人不平的事,竟不由得憤憤然起來,“哼,可惡的事情!”
帶著陣陣怨氣,我繼續讀書。
時針劃過了十二點,成了新的一天。一點鐘時,睡意像怪獸似的向我襲來,我招架不住,束手就擒,便隨手關了燈,躺在書房的床上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
隨著意識進入了一種無言的場景,大腦似被控制一般,緊張,周圍有影子在晃動,令人有想說也說不出的感覺,腦子遲鈍,人影綽綽,周遭陰森森。身子動不了。我猛然想起這會不會就是常說的“走火入魔”。今夜的一切負面情緒引起異常,去“地獄”走一遭吧。我內心思忖著。
我的身子沉重。夜漫漫。意識慢慢清醒。必須擺脫開這種情況,心中想到。
于是我扭動身子,調整大腦,反轉著身子了,從夜夢中回到現實中來。
此時,我打開了燈盞,看了看手表,已是凌晨兩點。
我離開書房,回到臥室。
妻子睡在床上,身體似乎好些了。我低聲問她,她說感覺好多了。那是因為太累了,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都需要她打理,不太容易。我和衣依偎在妻子身邊安然入睡。
讀書為了什么?為了更好地生活。如果讀書不能正常地料理日常的物事,帶著情緒,無暇顧及生活的一切,也就失去了讀書的意義。夜里由于帶著負面情緒讀書,引發一番“走火入魔”“夢走他鄉”。讓人嘆息和驚怵。因此,讀書要平靜地閱讀,被情緒挾裹,會徒勞無功,猶如下了地獄。讀書有時候確實不需要讀得太苦!
記得有位哲人說:“讀書的態度不一樣,學習的效果也大不一樣。用喜歡和快樂之心去讀書,你就鋪就自己的幸福的人生之路;用抱怨和痛苦之心去讀書,那么只會越讀越覺著悲慘。”
讀書之目的,為了擺脫平庸,為了更好 地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而不是其它。其實真正的讀書常常帶給人愉悅、快樂和啟迪,除此,則屬意外。
悟
人生若養成讀書習慣,難能可貴。現代人一切講求實際,可是有些書讀之則不能直接見效益,如文學書、歷史書、哲學書等文史哲類書,若要讀之,則要放棄立竿見影的想法,慢慢享受“樂在其中”的趣味。讀書要養成習慣,每日讀個七頁八頁,再或者十頁二十頁;也不一定非得尋得好時日或季節,閑暇時間,覓得一寸光陰,翻開書本開懷暢讀。
讀書,許多優秀人物都道出了真諦。讀書之妙趣深遠,關鍵是想不想讀、愿不愿讀的問題。
愛默生:“讀書時,我愿在每一個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條真理面前停留一樣。”
上個月讀了錢鐘書的《圍城》一書,被作者厚實的文風所傾倒,該書被稱為現代版的《儒林外史》。讀之,從思想性、藝術性、文學性等方面,可以說都是一部難得的作品。
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同一個高尚者對話。”
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將讀書做了這樣的闡釋,讀書是要為自己準備“壓艙石”——誠如空船航行時,為防翻船須備“壓艙石”一樣。在他看來,那些淵博、玄妙、迂闊的人文學、史學、宗教、理論、藝術等等,是整個人類文明的“壓艙石”。閱讀,傳承著人類文明的恒定向上的價值觀,傳承著歷經時光淘洗仍熠熠生輝的知識與經驗。
讀書需要日積月累,日子久了,認識和思想領悟就會有急劇的提高和突破。
今天再次翻閱前期讀過的一本書《哈佛凌晨四點半》,這是一本介紹哈佛大學教學經驗的勵志的書。這本書并非倡導人人都去哈佛求學,而是要人們具有哈佛的精神——成為更好的自己:改變思維方式,勤奮努力、自信熱忱,懂得創新和行動,在任何領域都能有所收獲。該書讓人們知道,最優秀的人往往不是“天才”,而是愿意以最正確的方式付出更多努力的人!這也是該書當下暢銷的原因。
淘書
我愛讀書,有藏書癖,一般沒事會到書店買書或到地攤淘書。
所謂淘書,顧名思義,相當于在河里許多砂中去“淘”金,經過千尋萬找,“ 眾里尋他千百度”,最終發現了“寶貝”,另外還有撿便宜之意。一般逢集熱鬧的日子,有擺書攤的,就去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遇到好書。有好書,就幾本合起來多買,或者五折,或者一本5元、8元,比書店的書便宜好多,但照樣能讀。看到非常心儀的書,就和老板砍價。有的文學書,如小說集、散文集,還有些理論性的哲學類書,都是人們搬家、調走或文化單位處理的,被小商販上門一并收購后,再擺地攤零售。很具有珍藏價值。
“老板,這幾本30塊錢行嗎?”我終于挑好8本書,問書攤老板,他一看差不多,爽快地答應了。回家清點“淘”回的書,像《菜根譚》《愛的密碼》《讀書》《論語》《筆走中華》《文學概論》等等,都具有較高的閱讀和珍藏價值,心里喜滋滋的。
其中淘來的《菜根譚》一書,對我來說就是一本寶書。《菜根譚》是明代洪應明所著的一本論述人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語錄,是向世人勸善的書。該書名“菜根譚”,寓意“人生咬得菜根香,則百事可做”。此書一經傳世則經久不衰,被稱為“ 一部有禪、有道、有情、有趣,可以陶冶性情、修身養性的寶典”。
淘得該書前,1992年8月,我參加工作不久,在新華書店買過此書,但后來不知何時弄丟了。以后又去當地書店再買,書已賣完。一直希望再得到一本《菜根譚》,今日重得該書,令我大喜過望,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這本書成為床頭靜讀默念的“枕邊書”,愈讀愈明白處世的深刻道理及修身之重要:“淡中知真味,常里識英奇”“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字字珠璣,句句玄妙,無一不顯示出真機妙訣,條條處處凝結著至真的光芒。愈讀愈感到自己的無知、淺薄和狹隘。
通讀該書再經過內心“ 消化”而轉為我身體和思想靈魂的“一部分”,每每工作生活中有了困惑,在此書中均能找到答案。《菜根譚》給了我智慧和力量,它成為我人生前進中的“ 參照物”和“標尺”。與《菜根譚》的這段書緣,令我對舊書攤淘書情有獨鐘且樂此不疲,并希望自己將此愛好繼續發揚。
上一篇:《蕩滌靈魂的盛宴》許陽散文賞析
下一篇:《讀書雜談三題》張秀凡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