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散文名篇·送楊寘①序》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予嘗有幽憂之疾,退而閑居,不能治也。既而學琴于友人孫道滋,受宮聲數引②,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
夫琴之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為宮,細者為羽③,操弦驟作,忽然變之。急者凄然以促,緩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風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婦之嘆息,雌雄雍雍④之相鳴也。其憂深思遠,則舜與文王、孔子之遺音也;悲愁感憤,則伯奇孤子⑤、屈原忠臣之所嘆也。喜怒哀樂,動人必深。而純古淡泊,與夫堯舜三代之言語、孔子之文章、《易》之憂患、《詩》之怨刺無以異。其能聽之以耳,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⑥,寫其幽思,則感人之際,亦有至者焉。
予友楊君,好學有文,累以進士舉,不得志。及從蔭調,為尉⑦于劍浦。區(qū)區(qū)在東南數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醫(yī)藥,風俗、飲食異宜。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⑧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養(yǎng)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故予作《琴說》以贈其行,且邀道滋酌酒進琴以為別。
【注】
①楊寘(zhì志):歐陽修的友人,從文章中看,是一位懷才不遇的病弱書生。②宮:五音之一。引:樂曲體裁之一。數引:幾支曲調。③羽:五音之一。④雍雍:和諧,和睦。原意是鳥和鳴聲。⑤伯奇:周宣王時大臣吉甫之子,因后母進讒而被逐,撫琴作《履霜操》,曲終投河而死。⑥道:同“導”,開導。湮郁:阻塞。⑦尉:宋代掌管地方軍務刑務的小官。⑧異宜:不相宜。
楊寘是一位懷才不遇的病弱書生,雖然好學有文,卻科場失意,仕途前景堪稱黯淡。如今靠先輩官職的蔭庇,照顧他到數千里外的福建劍浦去當一個小小的縣尉,只不過那地方僻處東南,缺醫(yī)少藥。這篇序寫在臨別之時,歐陽修借贈琴送別,希望以音樂來平復朋友身心的創(chuàng)傷。全文婉轉殷切,筆調凄然,充滿了對楊寘的同情和感傷。
文章第一句先宕開一筆,說“予嘗有幽憂之疾”,“幽疾”的意思是憂郁病,這是一個含義微妙的字眼,一方面透露了歐陽修入仕以來的幾經沉浮,另一方面暗指楊寘也患有此疾,需要調理。而后用自己的親身體驗來講述音樂可以療疾的道理。“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其疾之在體也。”久而久之,體驗到了音樂可以使人愉悅、心境平和,竟然不藥而愈,忘卻了病的存在。
第二段詳細講述“樂之道深矣”,描繪琴聲的清澈多變,從最低的宮聲到最高的羽聲,呈現千變萬化的情態(tài)。歡快時如高山之巔流水飛濺,低沉時如小橋流水舒緩平和,高昂時如狂風暴雨掠過懸崖峭壁,惆悵時若深宮怨婦顧影自憐。緊接著便以琴曲寄托深思,先是以古之圣賢的例子,舜之玄歌《南風》,文王、孔子作憂民之曲,屈原在汨羅江畔游吟……這些人跟歐陽修一樣,都是寓情于中,播于琴聲。至此,作者總結一筆說:“喜怒哀樂,動人必深”,這就是音樂在潛移默化中轉移人的感情的作用,感悟至深。
最后一段才是臨別贈言,楊寘此番一去,鄉(xiāng)關萬里,不知何時才能再聚,表達了作者對他前途和人生的擔憂之情。加之從此異鄉(xiāng)漂泊,滿目風物皆殊,生命如萍漂絮影之脆弱,令人情何以堪!只能悵然慨嘆:“以多疾之體,有不平之心,居異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作為朋友,只能相贈以琴,“然欲平其心以養(yǎng)其疾,于琴亦將有得焉”,無限惺惺相惜之意,盡在不言之中。文章至此,以朋友的一抹凄然的微笑收束全文,首尾呼應,感情升華到高潮。
后人評論
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歐陽廬陵全集》卷三:“本意為楊寘郁郁,作序以解之。今讀其前幅,閑閑然只說琴聲,若與后幅絕不相關者,寫得何等高脫。及讀至后幅,始悟前幅皆是為后幅出力寫照,寫得又何等神采!文之以法勝者。”
上一篇:《歐陽修散文名篇·釋秘演詩集序》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
下一篇:《歐陽修散文名篇·蘇氏文集序》唐宋八大家名作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