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洛陽名園記》后
[宋]李格非
【文意】
洛陽地處天下中心,擁有崤山、澠池之險阻,正當秦川、隴地之咽喉,且為趙、魏必經之要道,因而在軍事地理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國家長久平安無事則已,一旦發生變亂,則洛陽必首先遭受兵災戰禍。所以我曾說:“洛陽之盛衰,乃是天下治亂的征兆。”
唐代貞觀、開元年間,王公貴族在東都洛陽營造公館府第者,號稱千余家。到唐末至五代,洛陽飽受戰爭之浩劫,原先的池塘竹林,經兵車踐踏,變為一片廢墟;樓閣臺榭,被戰火焚燒,化成灰燼焦土,城市園林之一切,皆隨李唐王朝的覆滅而同歸于盡。所以我曾說:“園林之興廢,乃是洛陽盛衰的征兆。”
既然天下治亂,由洛陽之興衰而可知;洛陽興衰,由園林之興廢而可知,則我的《洛陽名園記》之寫作,絕非毫無意義!
嗚呼!公卿大夫剛剛入朝任職,便放縱一己之私欲,為所欲為,忘記國家安危存亡之大業,卻希冀于退位歸老之時,而能坐享園林賞玩游觀之樂,又豈能如愿?唐朝最終走向窮途末路,便是前車之鑒!
【原文】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 ① 。天下常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于東都者,號千有余邸 ② 。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高亭大榭,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無余處矣 ③ 。予故嘗曰:園圃(pǔ)之廢興,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于洛陽之盛衰而知;洛陽之盛衰,候于園圃之廢興而得;則《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公卿大夫方進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釋】
①崤(yáo)山:河南洛寧縣西北。澠(miǎn):澠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澠池縣西。崤山、澠池都在洛陽西邊。秦:指秦地,今陜西一帶。隴(lǒnɡ):今陜西西部及甘肅一帶。襟喉:衣襟和喉嚨,指要害之處。趙、魏:戰國時趙、魏兩國即今河南、山西一帶。②貞觀:唐太宗年號。開元:唐玄宗年號,這兩個時期是唐帝國最強盛的時期。第:住宅。邸(dǐ):古時朝覲京師者在京的住所,官邸、府邸。③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國時期)。
上一篇:[清]紀昀《唐翁獵虎》原文與注釋
下一篇:[清]劉大櫆《游萬柳堂記》原文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