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散文·韓非子·五蠹》原文鑒賞
上古之世②,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③。有圣人作④,構(gòu)木為巢以避群害⑤,而民悅之,使王天下⑥,號之曰有巢氏⑦。民食果蓏蚌蛤⑧,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⑨,而民說之⑩,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11)。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12)。近古之世,桀紂暴亂(13),而鯀、禹征伐。今有抅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14),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15),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鯀、禹、湯、武之道通于當(dāng)今之世者(16),必為新圣笑矣(17)。是以圣人不期修古(18),不法???sup>(19),論世之事(20),因為之備(2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22),兔走觸株(23),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24),冀復(fù)得兔(25),兔不可復(fù)得,而身為宋國笑(26)。今欲以先王之政,當(dāng)世之民(27),皆守株之類也。
【注釋】 ①蠹(du杜):蛀蟲。五蠹,指當(dāng)時危害社會、蛀食國家的五種人:儒家學(xué)者、言談縱橫家、游俠帶劍者、逃避兵役的人、工商業(yè)者。韓非認(rèn)為他們無益于耕戰(zhàn),應(yīng)當(dāng)加以清除。 ②上古之世:相當(dāng)于原始社會的原始群時期,下文的“中古之世”相當(dāng)于氏族公社時期?!敖胖溃眲t相當(dāng)奴隸社會。 ③勝:制止。 ④作:出現(xiàn)。 ⑤構(gòu):架。 ⑥王(wang音旺):天下,為天下王。 ⑦有巢氏:傳說是發(fā)明巢居的人。 ⑧蓏(luo音裸):此指野生瓜類。蚌蛤(ge音格),蛤蜊(li音梨)。 ⑨燧(sui音碎):可以鉆燃取火的木材。 ⑩說:通“悅”。 (11)燧人氏:傳說發(fā)明鉆木取火的人。 (12)鯀(gun音滾):禹的父親。決,疏導(dǎo)。瀆,水道。 (13)桀、紂:夏桀、商紂都是昏亂亡國之君。 (14)今:如果,夏后氏之世,指夏朝。 (15)殷:即商朝。商曾遷都于殷(今河南安陽市西),故稱商為殷,或殷商。 (16)美:贊美。(17)新圣:新時代的圣人。 (18)期:期望,羨慕。修,遠。 (19)常可:永遠適宜的辦法,指傳統(tǒng)慣例。 (20)論:研討。 (21)備:準(zhǔn)備,措施。 (22)株:露在地面的樹根。 (23)走:跑。 (24)釋:放下。耒(lei音壘):翻土農(nóng)縣。 (25)冀:希望。 (26)身:自己,指宋人。 (27)先王:指堯、舜、禹、湯、武。
【今譯】 上古時代,人民少而禽獸多,人民不能制止禽獸蟲蛇的危害。有圣人出現(xiàn),用樹枝架成鳥窩一樣的住處以避免野獸的侵害,人民喜悅他,使他為天下之王,稱他為有巢氏。人民吃的是瓜果蚌肉蛤蜊,腥臊難聞,傷害腸胃,人民多生疾病。有圣人出現(xiàn),鉆木取火燒熟以除腥臊氣味,因而人民喜悅他。推崇他為天下之王,稱他為燧人氏。中古的時代,天下發(fā)大水,鯀和禹乃疏通江河。近古時代,夏桀、商紂暴戾昏亂,商湯、周武王興兵討伐。在夏后氏的時代如果有人架木作巢、鉆木取火,必定為鯀、禹譏笑;在殷、周時代如果有人疏通江河,必定為商湯、周武王譏笑。這樣,那么如果在現(xiàn)在社會有人贊美堯、舜、鯀、禹、湯、武的統(tǒng)治方法,必定被新時代的圣人譏笑。因此,新時代的圣人不羨慕遠古,不效法傳統(tǒng)的陳規(guī),而是研究當(dāng)代的形勢,從而采取相應(yīng)的措施。宋國有位耕地的人,地中有個露出地面的樹根,兔子奔跑撞在樹根上,碰折脖子死掉了,耕地的宋人因而放下手中的鋤頭而守著那棵樹根,希望又得到兔,兔子當(dāng)然不能再得到,他自己被宋國人譏笑?,F(xiàn)在還想用先王的政治來治理當(dāng)代的民眾,就象守株待兔一樣的可笑。
【集評】 宋·陳詳?shù)溃骸靶薰欧▌t,滯而不通,故設(shè)為守株待兔之喻?!?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宋·呂吉甫:“自上古之世敘到殷、周,又直說到今世,見堯舜之道不可行于夏、商,世變代更已然,矧欲行古道于今時乎!總是古法不足,如茍卿‘法后王’之論是也?!?見明·陸可教《韓非子玄言評苑》)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主意在此”(按,指“今有美堯舜”兩句。)
明·張榜:“起二句來得開大駿發(fā)?!?br>
明·孫礦‘勁而多波,肆而藏骨,議論奇辯難透,是韓子之雋,昔人與《孤憤》、《說難》同稱。當(dāng)以今古立論。(以上兩條見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文章蒼古,第一段?!?br>
又:“守株之喻,千古談柄?!?br>
【總案】 越世高論,是諸子散文共有的特色。此篇是韓非子一篇大文章,前半部分每段先由古代推論,而以言當(dāng)世之治。此段以上、中、近古三世災(zāi)害、食居徐徐論起,這些最切近的事實,說明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治理當(dāng)今之世,必須采取新的措施,提出“不期修古,不法??伞钡拿摚樖帜槌觥笆刂甏谩痹⒀裕f明“以先王之政治當(dāng)世之民”乃不識時變,必為新圣笑,切近事配合淺近寓言,文字古樸,不露鋒芒,至段末乃“立片言以據(jù)要”,回視前文,無不緣此設(shè)論。
古者丈夫不耕①,草木之實足食也;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養(yǎng)足②,人民少而財有余,故民不爭。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③。令人有五子,不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孫④。是以人民眾而貸財寡,事力勞而供養(yǎng)薄,故民爭。雖倍賞累罰⑤,而不免于亂。
【注釋】 ①丈夫:泛指成年男子。 ②事力:用力,從事耕織勞動。養(yǎng):供養(yǎng),衣食。 ③自治:自然安定。 ④大父:祖父。⑤倍賞:加倍賞罰。
【今譯】 古代成年男子不耕地,草、樹的果實足夠吃用;婦女們不紡織,野獸的皮革足夠穿衣。不從事耕織勞動,衣食供養(yǎng)充足。人口少而財物有余,所以百姓不爭奪。因此,厚賞不推行,重罰不使用,而老百姓自然安定。當(dāng)今社會,一個人有五個兒子不為多,每個兒子又生五個孩子,祖父未去世就有二十五個孫子。因此人口繁眾而貨物財富缺少,耕織勞累而衣食供養(yǎng)微薄,所以人們爭奪財富,雖然加倍賞賜加重刑罰仍不免于混亂。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每轉(zhuǎn)皆從古事說起。”
又:“文字不貴迂談,須以近人情切事實為主,此文近之?!?br>
又:謂今人口眾多數(shù)語,“如此推究更明爽”,“此等話頭皆切事情。”
明·唐荊川評此段開頭:“脫胎換骨之妙?!?br>
明·楊升庵:“喻妙更明爽?!?按,指“今人有五子”數(shù)句。) (以上兩條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謂“今人有五子”數(shù)句“倍蓰無數(shù)?!?br>
【總案】 此段以古今人口的多寡,闡明供養(yǎng)財富的厚薄的變化,指出“民爭”、“不免于亂”是當(dāng)今社會的特點。為下文以法為教逐段立論。結(jié)構(gòu)上以人口緊扣住上文衣食住居,全從經(jīng)濟設(shè)論,語言簡明透晰。
堯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①,采椽不斫②;糲粢之食③,藜藿之羹④;冬日“麑”裘⑤,夏日葛衣⑥;雖監(jiān)門之服養(yǎng)⑦,不虧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執(zhí)耒鍤,以為民先⑧,股無完胈⑨,脛不生毛⑩,雖臣虜之勞(11),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jiān)門之養(yǎng)(12),而離臣虜之勞也,古傳天下而不足多也(13)。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絮駕(14),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也(15)。夫山居而谷汲者(16),媵臘而相遺以水(17);澤居苦水者(18),買庸而決竇(19)。故饑歲之春,幼弟不餉(20);穰歲之秋(21),疏客必食,非疏骨肉愛過客也(22),多少之實異也。是以古之易財(23),非仁也,財多也;今之爭奪,非鄙也(24),財寡也。輕辭天子,非高也,勢薄也;重爭土橐(25),非下也,權(quán)重也。故圣人議多少(26)、論薄厚為之政(27)。故罰薄不為慈,誅嚴(yán)不為戾(28),稱俗而行也(29)。故事因于世(30),而備適于事(31)。
【注釋】 ①茅茨:茅草蓋的屋頂。翦:通“剪”,修剪。 ②采椽:櫟木做的椽子。斫:砍削,雕飾。 ③糲(li音梨)粢(zi音資):泛指粗劣食物。糲:粗米。粢:谷類。 ④藜藿之羹:野菜湯。藜:草本植物,嫩葉可吃。藿:豆葉。 ⑤麑(ni音尼)裘:泛指質(zhì)量差的獸皮衣服。麑:小鹿。 ⑥葛衣:泛指粗布衣。 ⑦雖:即使。監(jiān)門:看門的人。服養(yǎng):衣食。 ⑧身:親自。鍤(cha音插):鍬。 ⑨股:大腿。胈(ba音拔):肌肉。 ⑩脛:小腿。 (11)臣虜:奴隸。 (12)去:舍棄。 (13)多:贊美。 (14)絮(xie音協(xié))駕:把馬套在車轅上。此指乘車。 (15)薄厚:利益的大小。 (16)谷汲:到山谷取火。 (17)媵(lou音樓):楚國人二月間祭祀飲食神的節(jié)日。臘:周歷十二月祭祀百神的節(jié)日。遺(wei音位):贈送。 (18)澤:洼地??嗨嚎嘤谒畡凇?(19)買庸:出錢雇工。庸:同“傭”。竇:通“瀆”,水道溝渠。 (20)餉(xiang音響):供給食物。 (21)穰:莊稼豐收。 (22)骨肉:泛指親人。 (23)易:看輕。 (24)鄙:貪吝。 (25)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土’當(dāng)作‘士’: ‘士’與‘仕’同。‘橐’與‘托’通?!蓖灵遥菏诉M和依附貴族。(26)多少:指財富的多少。 (27)厚?。褐笝?quán)勢的輕重。 (28)戾(li音利):兇暴。 (29)稱(chen音趁):適合。 (30)因:隨。 (31)備:設(shè)置,措施。
【今譯】 堯稱王天下時,用茅草覆屋,不加修剪,用櫟木做椽,不事雕斫;用粗糧做飯,用藜葉、豆葉當(dāng)菜湯;冬天穿質(zhì)量差的獸皮衣服,夏天穿葛布粗衣;即使守門人的吃穿自奉,也不能比這再簡薄欠缺。禹稱王天下時,親自拿著耒鍬作為民眾的表率,累得大腿消瘦,小腿上的汗毛也磨掉了,即使是奴隸的勞動,也不比這更苦。以此說來,古代人讓掉王位,不過是拋棄看門人那樣微薄的供養(yǎng),而離開奴隸般的勞苦而已,所以古代人把天下傳給別人也不值得稱贊?,F(xiàn)在的縣令,一旦死后,子孫接連幾代有馬車坐,所以人們看重縣令的位置。因此,人們在讓位這件事上,可以輕易地辭掉古代的王位,卻難以舍棄今天縣官的職位,是因為利益的輕重不同。住在山上要到山下谷底打水的人,遇到節(jié)日,用水作為禮物相互贈送;住在低濕洼地飽受水澇災(zāi)害的人,而要雇人挖渠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季,就是幼小的弟弟也不給他食物;豐年的秋季,即使生疏的客人必定以食物款待。這并不是疏遠同胞兄弟而反愛過路客人,是因為糧食多少不同。因此,古代人看輕財物,并非出于仁愛,而是財富豐多的緣故;現(xiàn)在的人爭奪財富,并非品德貪鄙,而是財富太少的緣故。輕易地辭掉天子職位,并非高尚品德,而是天子的權(quán)勢太小;競爭官職依附貴族,并非品德卑下,而是因為權(quán)勢太大。所以圣人推究社會財富的多少,考慮權(quán)勢的輕重,然后采取政治措施。因此,刑罰輕并不是仁慈,誅戮重并不是暴戾,無非適合世俗所宜而推行。所以政事隨時代而變化,而一切措施必須適應(yīng)不斷變化的政事。
【集評】 宋·林希逸:“非見五蠹之民浮言亂國,遂謂《詩》、《書》不如法律,仁義不如耕戰(zhàn),至欲去文學(xué)而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皆憤世之詞也,而其流遂為焚坑之禍,而非亦不知其至此也。若其文之怪奇高妙,則西漢以后不如之遠矣。”
明·閔如霖: “兩段事前欲嚴(yán)刑,后欲氣力?!?(按, “前”指此段,“后”指下段。以上兩條見(《韓非子品匯釋譯》)
明·孫月峰:“波瀾辭采?!?按,指“山居谷飲”數(shù)句。)
又:“連五‘非’字,有態(tài)?!?以上兩條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明·陳深《韓非子品節(jié)》:“李斯、二世多稱引此語?!?按,指“茅茨不翦”數(shù)語。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譯》謂為明·王慎中語。明·歸有光《韓非子匯函》則謂趙定宇語。)
明·楊升庵:“二語毒?!?按,二語指“人之于讓也,輕辭古之天子,難去今之縣令者,薄厚之實異?!?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總案】 前二段言衣食住居,此段逐漸轉(zhuǎn)入權(quán)勢地位,處處以古今實異作比照。古天子不如今縣令,說明社會發(fā)展,世俗變異??嗨z水、饑穰二喻,說明財富的多寡、權(quán)勢的輕重,決定古今的辭讓爭奪與否,因而應(yīng)從財富、權(quán)勢——即經(jīng)濟基礎(chǔ)和上層建筑著眼而施政,所以得出“事因于世,而備適于事”——注重變化的“事”的結(jié)論。此段文字有顯明對比,波瀾多姿的比喻,比喻中又有對比,用筆透爽勁健,取喻切實。敘堯、禹語,精潔形象,五“非”字句否定短促,反復(fù)層層闡明事理,句句著力,無一松懈,而逼出末句的結(jié)論。
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①,地方百里②,行仁義而懷西戎③,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④,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⑤。荊文王恐其害己也⑥,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dāng)舜之時,有苗不服⑦,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⑧,非道也?!蹦诵藿倘?sup>⑨,執(zhí)干戚舞⑩,有苗乃服。共工之戰(zhàn)(11),鐵铦短者及乎敵(12),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13)。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dāng)今爭于氣力(14)。齊將攻魯,魯使子貢說之(15)。齊人曰:“子言非不辯也(16),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謂也(17)。”遂舉兵伐魯,去門十里以為界(18)。故偃王仁義而徐亡,子貢辯智而魯削(19)。以是言之,夫仁義辯智,非所以持國也(20)。去偃王之仁(21),息子貢之智(22),循徐、魯之力使敵萬乘(23),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注釋】 ①豐:在今陜西戶縣東北,灃水以西。鎬(hao音號),在今西安市西南,灃水以東。周文王從岐山周原遷于豐:武王又從豐遷于鎬。 ②方:方圓,指面積。 ③懷:感化。西戎,周代西北部的少數(shù)民族。 ④徐偃王:周穆時徐國的國君。徐國在今安徽泗縣一帶。漢東:漢水以東。 ⑤割地:納地結(jié)交。 ⑥荊文王:即楚文王。荊:楚的別稱。 ⑦有苗:苗,三苗,古代長江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有:專有名詞詞頭,無義。 ⑧上:通“尚”,崇尚。 ⑨修教:修治教化,推行德教和精神感化。 ⑩干:盾牌。戚:斧類兵器。把用于作戰(zhàn)的兵器而用作舞蹈的道具,這是德化的一種形式。 (11)共工:古史傳說中帶有神話色彩的人物。 (12)铦(xian音先):鐵鍤一類的武器。手:于,被。(13)備:指措施。 (14)爭于氣力:在力量上較量。 ( 1 5 ) 子貢:孔子的學(xué)生,長于辯說。 (16)辯:說得巧妙。 (17)斯:此。 (18)去:距離。門:指都門。界:國界。 (19)削:削地,土地被割奪。 (20)所以:用來。持:主持,管理。 (21)去:棄。 (22)息:廢止。 (23)循:依,用。敵:抵抗。萬乘(sheng音剩):萬輛兵車,指兵力強大的國家。
【今譯】 古時周文王居處豐、鎬之間,土地面積不過一百平方里,施行仁義而感化西戎,于是稱王天下。徐偃王居處漢水以東,土地面積五百平方里,施行仁義,納地朝奉徐國的有三十六個國家。楚文王擔(dān)心徐國強大而威脅自己,就發(fā)兵討伐徐國,于是消滅了徐國。所以周文王施行仁義而稱王天下,徐偃王施行仁義而喪失徐國,可見仁義適用于往古而不適應(yīng)于當(dāng)今。所以說:時代不同,事情就要隨著變化。在舜的時代,有苗民族不服從管轄.禹要去討伐。舜說:“不行。我們崇尚道德不充分而動用武力,這不合乎正確的原則。”于是修治教化,推行德教和精神感化三年,拿著作戰(zhàn)的兵器“”戚去跳舞,有苗才臣服。到了共工作戰(zhàn)的時候,武器短的被敵擊中,鎧“甲”不堅固的身體被傷。這說明拿著干戚跳舞去進行教化的辦法,只適用古代而不適用現(xiàn)代。所以說:情況變了,措施就要相應(yīng)改變。上古時在道理上競爭,中古時在智謀上角逐,當(dāng)今則在軍事力量上較量。齊國將要攻打魯國,魯國派子貢游說齊國。齊人說:“您的話不是不動聽,但我們想要的是土地,不是你所說的那一套話?!庇谑前l(fā)兵討伐魯國,在距離魯國國都城門十里為國界。所以徐偃王施行仁義而徐國滅亡,子貢依靠智謀巧辯而魯國被侵削。由此說來,仁義、辯智都是不能用來管理保全國家。拋棄徐偃的仁義,廢止子貢的辯智,用徐國、魯國的兵力抵抗強大的國家,那么齊國、楚國的欲望就不能在徐國、魯國得到實現(xiàn)。
【集評】 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評》:“王荊石曰:轉(zhuǎn)折輕捷,議論最切事情?!?按,指“當(dāng)堯之時”一節(jié)。)
明·張賓王曰:“園轉(zhuǎn)變化,百出百(“百”,疑當(dāng)作“不”。)窮,而條理秩如獨絲。文彩扶疏,氣勢蓬勃?!?見明·歸有光《韓非子匯函》)
【總案】 開頭至此四段為全文第一部分。逐段由古而論及今,備言古今變化不同,“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看法貫穿前后。此段分三層專從持國備略闡發(fā),“世異則事異”一層,“事異則備變”一層,以氣力持國一層,全以治國史事為論據(jù)。文字較前舒緩園轉(zhuǎn),但氣勢蓬勃,議論透辟,昭然若揭。引人思索守株不僅無兔可待,反而幡然有害,去仁息智,強化氣力,則是唯一治國途徑。
夫古今異俗①,新故異備②。如欲以寬緩之政,治急世之民③,猶無轡策而御悍馬④,此不知之患也⑤。今儒、墨皆稱先王兼愛天下⑥,則視民如父母⑦。何以明其然也⑧?曰:“司寇行刑⑨,君為之不舉樂⑩;聞死刑之報(11),君為流涕(12)?!贝怂e先王也(13)。夫以君臣為如父子則必治,推是言之(14),是無亂父子也。人之情性莫先于父母(15),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16),君雖厚愛,奚遽不亂(17)?今先王之愛民(18),不過父母之愛子(19),子未必不亂也,則民奚遽治哉?且夫以法行刑(20),而君為之流涕,此以效仁(21),非以為治也(22)。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先王勝其法(23),不聽其泣(24),則仁之不可以為治亦明矣。
【注釋】 ①俗:習(xí)俗,指社會情況。 ②備:設(shè)備,政治措施。 ③急世:急劇變動的時代。 ④轡策:馬韁繩、馬鞭子。悍馬:烈馬。 ⑤知:通“智”。 ⑥天下:指天下一切人。 ⑦如父母:象父母看待子女一樣。 ⑧明:證明。然:這樣。 ⑨司寇:古代掌管刑獄的高級官員。 ⑩舉樂:奏樂。 (11)報:判決。 (12)此引語數(shù)句撮舉儒家之行事。 (13)舉:稱舉。 (14)推是言之:從這點推論說。 (15)先:超過。父母:指父母錘愛。 (16)見:同“現(xiàn)”:表現(xiàn)。 (17)奚:何。遽:即,就。 (18)今:如果。 (19)不過:不超過。治:指家庭和睦。 (20)且:況且。夫:那種。 (21)效:顯示,表示。 (22)以為:用來作為。 (23)勝:先,重視。 (24)聽:順。
【今譯】 古代和現(xiàn)在的社會情況不同,新舊時代的政治措施有異。假如想用寬大和緩的仁政來治理急劇變動時代的民眾,猶如沒有韁繩和馬鞭而去駕馭烈馬,這是不明智的禍害。現(xiàn)在的儒家、墨家都稱頌先王愛天下的一切人,看待民眾就象父母看待子女一樣。拿什么來證明是這樣的呢?儒家說道:“司寇行刑時,國君為此而不奏樂;聞聽到死刑的判決,國君就為之流淚,這就是儒墨二家所稱舉的先王。他們認(rèn)為君臣關(guān)系如果做到象父子一樣,那么國家一定得到治理,從這點推論說,天下應(yīng)當(dāng)沒有不和睦的父子。從人的感情看,沒有能超過父母對子女的慈愛了,父母都愛子女而家庭未必和睦,雖然非常鍾愛,怎么就能不忤逆?如果先王愛民,不能超過父母對子女的愛,兒女未必不忤逆,那么民眾怎么就一定能治理得好呢?再說按法律執(zhí)行刑罰,君主卻為之流淚,以此表示仁愛,這是不可以用來治國的。同情流淚不愿行刑,這是仁愛,然而不能不施刑,這是法度。先王把依法行刑放在首位,而不順著慈善的心腸去廢法,那么仁慈不能用于治國的道理也就十分清楚了。
【集評】 明·孫月峰:“總是尚法意,中分三節(jié)。(見明·門無于《韓非子集評》)
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謂以緩政治亂民句是“至透之論。”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第二段,又以古今起論?!?br>
又:“不知時務(wù),此一篇骨子?!?br>
又: “‘未必治’、 ‘奚遽治’、 ‘非以為治’、 ‘不可以為治’,疊下‘治’字,亦法?!?br>
【總案】 此段寫法與前有異,先以“古今異俗”二句承住上文,遽接此前文論點,用亂民悍馬之喻,進而推論治國當(dāng)“勝其法”。以下則就“治”——從家庭的父子的和睦“治”到民之治,推衍出一節(jié)波折綿密的比較分析,末了在仁與法的矛盾中,取法去仁,以示亂世當(dāng)用嚴(yán)法,仁義不足治國。
且民者固服于勢①,寡能懷于義②。仲尼,天下圣人也。修行明道以游海內(nèi)③,海內(nèi)說其仁、美其義而為服役者七十人④。蓋貴仁者寡⑤,能義者難也。故以天下之大,而為服役者七十人,而仁義者一人⑥。魯哀公⑦,下主也,南面君國⑧,境內(nèi)之民莫敢不臣⑨。民者固服于勢,勢誠易于服人。故仲尼反為臣而哀公顧為君⑩。仲尼非懷其義,服其勢也。故以義則仲尼不服于哀公,乘勢則哀公臣仲尼(11)。今學(xué)者之說人主也(12),不乘必勝之勢,而務(wù)行仁義,則可以王;是求人主之必及仲尼(13),而以世之凡民皆如列徒(14),此必不得之?dāng)?shù)也(15)。
【注釋】 ①固:本來。 ②懷:感化。 ③修行:修養(yǎng)德行。明道:弘揚道德。游海內(nèi):周游天下。 ④說:通“悅”。為服役者:為他效勞的人,指孔子的學(xué)生。 ⑤蓋:發(fā)語詞。貴:看重。 ⑥一人:指孔子。 ⑦魯哀公: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魯國君主。 ⑧南面:古代國君臨朝南向而坐,以示尊貴。君:君臨,統(tǒng)治。 ⑨臣:臣服,服從。 ⑩顧:反而。 (11)乘:憑借。 (12)學(xué)者:指儒家。 (13)必及:一定達到。 (14)凡民:平凡百姓。列徒:指孔子的眾多學(xué)生。(15)得:得到,實現(xiàn)。數(shù):術(shù)、方法。
【今譯】 況且民眾本來就屈服于權(quán)勢,很少能被仁義所感化??鬃邮翘煜碌拇笫ト?,修身律己而周游天下,全天下悅慕他的仁、贊美他的義而愿為他效勞的只有七十人,而真正仁義的人只有孔子一個。魯哀公是個不高明的君主,南面稱君,統(tǒng)治魯國,國內(nèi)的老百姓沒有一人敢不服從。老百姓本來屈服于權(quán)勢,權(quán)勢確實容易制服人,所以孔子反而為臣而魯哀公反倒為君。孔子不是為魯哀公的義所感化,而是屈服于他的權(quán)勢。所以根據(jù)義,孔子不會臣服于魯哀公,而憑借權(quán)勢,哀公就可以使孔子臣服?,F(xiàn)在的儒家學(xué)者進言君主,不依仗必勝的權(quán)勢,反說致力于仁義就可以稱王天下,這就是要求君主一定做到象孔丘那樣,而把世上的平民百姓都當(dāng)成孔子的門徒,這是一定不能實現(xiàn)的辦法。
【集評】 民國·張之純《評注諸子菁華錄》:謂前段,“以不肖子之不受治于父母,喻仁愛之不可為治,是第一層。以泣罪之不能廢刑,見仁愛之不足為治,是第二層?!庇种^此段,“以海內(nèi)好仁義者寡,見仁愛不可為治,是第三層。以仲尼之臣服哀公,喻仁反見屈于勢,以見仁愛之不足為治,是第四層?!?br>
【總案】 此段以好仁者的多寡,權(quán)勢移人的輕重,正反兩方面,闡明“仁之不可以為治”。兩層都以孔子為例,處處都以對比見意。與上段合觀,把一個觀點從不同角度論述得透晰,于懸珠的比較顯示立論的正確無疑,韓子論文的這一顯著特色,體現(xiàn)在善于多方面地選擇比較的對象。
今有不才之子①,父母怒之弗為改②,鄉(xiāng)人譙之弗為動③,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xiāng)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④;州部之吏⑤,操官兵⑥,推公法⑦,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懼,變其節(jié),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yán)刑者,民固驕于愛,聽于威矣。故十仞之城,樓季弗能逾者⑧,峭也;千仞之山,跛樣易牧者⑨,夷也⑩。故明王峭其法而嚴(yán)其刑也(11)。布帛尋常(12),庸人不釋;鑠金百溢(13),盜跖不掇(14)。不必害,則不釋尋常;必害手,則不掇百溢。故明主必其誅也(15)。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16);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17),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18)。
【注釋】 ①不才:不成器。 ②弗:不。 ③譙(qiao)音俏):同“誚”:責(zé)罵。 ④脛毛不改:腿上的毛也不改變一根,指絲毫不改變。 ⑤州部:地方基層行政機關(guān)。 ⑥推:推行。 ⑦官兵:官府的兵器。 ⑧樓季:魏文侯之弟,善于攀登跳躍。逾:跨越。 ⑨跛牂(zang音臟):跛腳的母羊。 ⑩夷:平坦,指坡度平緩。 (11)峭:嚴(yán)峻。 (12)尋常:八尺為尋,兩尋為常。 (13)鑠(shuo音碩):熔化。溢:通“鎰(yi音益):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說二十四兩。(14)跖:春秋末奴隸起義領(lǐng)袖。掇(duo音多):拾取。 (15)必其誅:堅決執(zhí)行刑罰。 (16)利之:以之為利,認(rèn)為它有利。 (17)一:統(tǒng)一,一致。固:固定不移。 (18)不肖:德才不好的人。
【今譯】 假如有個不成器的子弟,父母怒責(zé)他而不因此而改過,鄉(xiāng)里的人責(zé)罵他,也不因此而動心,師長教誨他,也不因此而改變過失。父母的愛護、鄉(xiāng)鄰的品德,師長的智慧這三類一起施加在他的身上,然而他始終不被觸動,絲毫也不改變。州部地方官吏,拿著官府的兵器,推行公家法制,搜查壞人,這樣他才有所恐懼,變惡為善,改變自己的行為。所以父母的愛護不能用來教育子弟,必須有待于州部官吏的嚴(yán)刑約束,人民本來受到仁愛而驕縱,遇到威勢就伏貼聽從。因此,不高的城墻,象樓季那樣善于攀登的人也不能越過,因此它太險峻了;很高的山,跛腳的母羊卻能容易地放牧到山上,那是因為山勢平坦的緣故。所以明智的國王嚴(yán)峻地執(zhí)行刑罰。數(shù)尺布緞,普通人不愿意丟棄,百鎰溶化滾沸的黃金,任何強人都不敢去拾取。如果沒有必然遇到的危害,小的東西也不肯拋棄;一定會燒手時,就連很多金子也不敢去拿。所以明智的君主堅決地執(zhí)行刑罰。因此施行賞賜沒有比得上厚重而信實,使人民有利貪圖;執(zhí)行刑罰沒有比得上嚴(yán)峻而堅決,使人民有所畏懼;制定法度沒有比得上彼此一致而固定,使人民容易知曉。所以君主施行恩賞不隨意改變,執(zhí)行刑罰不會有赦免,給予獎賞時輔加榮譽,實施刑罰時隨即加上惡名,那么賢能的人和庸劣的人都會謁盡全力去辦事。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樓季跛牂’、‘布帛尋常’等語,李斯數(shù)稱引諫二世?!?br>
又:“喻中喻皆畏法之喻。”
宋·陳后山:“喻最迫切,韓子刑名之說,此其最勝矣?!?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張賓王:“看其脫胎換骨之妙?!?按,指“賞莫如厚”一節(jié)與上文語意轉(zhuǎn)換。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倍賞必罰,而法固。真?zhèn)€良術(shù),韓子主腦在此?!?br>
【總案】 韓非《內(nèi)外儲》、《說林》多舉事例作喻。劉勰《文心雕龍·諸子》說“韓非著博喻之富”。在他的論文中這個特色也很顯明,如此段先設(shè)不才子比喻,立驕愛聽威之論。再以樓季跛牂的妙喻說明峭法嚴(yán)刑以證前論。復(fù)又從前喻生出布帛鑠金的比喻,由嚴(yán)刑而論及厚賞。喻喻環(huán)扣,喻中生喻。又用對比把每個比喻組成兩個對立體,安排嚴(yán)密緊湊。一連串比喻作為論據(jù),不僅說理清楚,而且干凈利落,使文章增色不少。抉剔世情,真切通俗的博喻顯示切中隱微的思想識力和辯悍鑿鑿的風(fēng)格。
今則不然。以其有功也爵之,而卑其士官也①;以其耕作也賞之,而少其家業(yè)也②;以其不收也外之③,而高其輕世也④;以其犯禁也罪之⑤,而多其有勇也⑥。毀譽、賞罰之所加者,相與悖繆也⑦,故法禁壞而民愈亂。令兄弟被侵⑧,必攻者⑨,廉也⑩;知友被辱,隨仇者(11),貞也(12)。廉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人主尊貞廉之行,而忘犯禁之罪,故民程于勇(13),而吏不能勝也(14)。不事力而衣食(15),則謂之能;不戰(zhàn)功而尊(16),則謂之賢。賢能之行成,而兵弱而地荒矣。人主說賢能之行,而忘兵弱地荒之禍,則私行立而公利滅矣(17)。
【注釋】 ①卑:鄙視。士官:即仕官,做官。士:通“仕”。 ②少:輕視。 ③收:收用。處:疏遠。 ④高:推崇。輕世:輕視世間榮辱。 ⑤犯禁:觸犯禁令。 ⑥多:贊美。 ⑦悖(bei 音備):違背??姡和ā爸嚒?,謬誤:矛盾。 ⑧今:如果。 ⑨攻:指還擊。 ⑩廉:方正,剛直有棱角。 (11)隨仇:隨即報仇。 (12)貞:正直忠貞。 (13)程:通“逞”。 (14)勝:制止。 (15)事力:指從事農(nóng)耕勞動。 (16)不戰(zhàn)功:不作戰(zhàn)立功。 (17)私行:謀私利的行為。
【今譯】 現(xiàn)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國君因士人有功賜封爵位,卻鄙視他做官;因農(nóng)人耕作施予獎賞,卻看不起他經(jīng)營家業(yè);因隱士不愿意被錄用而疏遠他,卻推崇他輕視世間榮辱;因游俠觸犯禁令而責(zé)罰他,卻贊美他有勇氣。國君給予臣民的毀譽和賞罰互相矛盾,所以法律禁令被破壞,而民眾越發(fā)混亂。自己的兄弟如果被人欺凌,一定進行反擊,這人就被稱為方正剛直;知己的朋友受到侮辱,隨即報仇,這人就被稱為正直忠貞。方正忠貞的品行既成,君主的法令就遭到違犯。君主尊重這種忠貞、方正的道德,而忘記了他們違反法禁的罪過,所以人們逞勇犯禁,而官吏不能制止。不從事耕作而衣食無缺,就稱為有才能;不作戰(zhàn)立功而地位尊貴,就稱為有賢德。這種“賢能”一經(jīng)行成,而國家就兵力削弱、土地荒蕪。國君喜歡“賢能”的品行,反忘掉兵弱地荒之禍,那么謀私利的行為得到樹立,而國家利益卻遭到毀滅。
【集評】 晉·郭子玄曰:“此說當(dāng)世法禁之喪,極切時弊?!?按,指“有功爵之”數(shù)句。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總案】 此前所有文字,可以說是“五蠹”的題前語,此段為樞扭,漸漸說到題目上來?!敖駝t不然”,斷然語領(lǐng)起,由前文的理性論述,轉(zhuǎn)至對當(dāng)世時弊的揭示分析;賞罰悖謬則法禁敗壞,人主不察則兵荒地弱。“私行立而公利滅”,峻峭語結(jié)束。此段文字不尚文采,不涉比喻,但風(fēng)神凜然,于素樸見其峭深。“論事入髓,為文刺心”(門無子《刻韓子迂評跋》),讀來使人“心駭而神功”(張鼎文《??添n非子序》),氣力光焰,逼人眉宇。
儒以文亂法①,俠以武犯禁②,而人主兼禮之,此所以亂也。夫離法者罪③,而諸先生以文學(xué)取④;犯禁者誅,而群俠以私劍養(yǎng)⑤。故法之所非,君之所取;吏之所誅,上之所養(yǎng)也。法、趣、上、下⑥,四相反也,而無所定,雖有十黃帝不能治也⑦。故行仁義者非所譽,譽之則害功;工文學(xué)者非所用,用之則亂法。楚之有直躬⑧,其父竊羊而謁之吏⑨。令尹曰⑩:“殺人(11)!”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12),報而罪之(13)。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14)。魯人從軍戰(zhàn),三戰(zhàn)三北(15)。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yǎng)也(16)?!敝倌嵋詾樾?,舉而上之(17)。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18)。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19),而求致社稷之福(20),必不幾矣(21)。
【注釋】 ①文:文獻、禮樂。 ②俠:游俠,即帶劍者。 ③離:通“罹”,觸犯。 ④先生:儒家學(xué)者。取:取用,做官。 ⑤私劍:不守公法而仗劍行兇。養(yǎng):供養(yǎng)。 ⑥趣:通“取”。 ⑦黃帝:即軒轅氏,據(jù)傳是原始社會最早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 ⑧直躬:人名,據(jù)說因正直而得名。 ⑨謁:告謁,告發(fā)。 ⑩令尹:楚國最高官職,相當(dāng)于其他諸侯國的相。 (11)之:他,指直躬。 (12)直:正直,指忠心。曲:違逆。 (13)報:判決。 (14)暴子:逆子。 (15)北:敗北,敗逃。 (16)莫之養(yǎng):沒有人供養(yǎng)他。 (17)舉:稱揚。上:通“尚”,崇尚。 (18)賞:賞識,賞譽。 (19)匹夫之行:個人謀私利的行為。 (20)致:獲得。社稷:指國家。社:土地神。稷:谷神。 (21)幾:通“冀”,希望。
【今譯】 儒生以詩書禮樂攪亂國家法度,游俠自持武勇違犯公家法禁,然而國君對他們都給予禮遇,這就是國家混亂的緣故。凡觸犯法律的人應(yīng)處以罪刑,但許多儒家學(xué)者卻憑文獻經(jīng)典而被錄用;凡違犯法禁的人要處以刑罰,但成群游俠卻不遵守法令仗劍行兇反被供養(yǎng)。因此,法令所反對的,君主卻加以任用;官吏要處罰的,君主卻加以供養(yǎng)。法令和任用,官罰和君養(yǎng),這四種情況相互違反,而無固定準(zhǔn)則,即使有十個勵行法治的黃帝也不能治好國家。所以,對講究仁義的人不應(yīng)該稱贊,稱贊了就有害于耕戰(zhàn)之功;對精通文獻經(jīng)典的學(xué)者不能任用,任用了就要擾亂法治。楚國有個叫直躬的人,他的父親偷了人家的羊,他向官吏告發(fā)。令尹說:“殺掉直躬?!闭J(rèn)為他對君主雖然忠心,而對父親卻忤逆不道,因而把他判處治罪。由此看來,對于國君是忠直的臣子,對于父親則是不孝的逆子。有個魯國人隨從國君作戰(zhàn),三戰(zhàn)三次敗逃??鬃訂査麛√拥脑剩卮鹫f:“我有年老的父親,如果自己戰(zhàn)死就沒有人來奉養(yǎng)他?!笨鬃诱J(rèn)為他的敗逃是出于孝順,稱揚而推崇他。由此看來,對于父親是孝子,對于國君就是逆臣。所以殺了直躬,楚國的壞人活動就沒有人向官吏報告,孔子贊賞逃兵,魯國人就容易投降敵人和臨陣脫逃。君上和下民的利益是這般的不同,君主在推崇個人謀私利的行為時,又去謀求獲得國家的利益,一定是沒有成功的希望。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以前說儒,此處又添出俠來?!?《韓非子品匯釋評》謂為宋·劉須溪語。)
又:“二段皆喻不可以私行害公法?!?按,“二段”指直躬、魯人兩節(jié)。明·歸有光《諸子匯函》謂為明·孫礦語。)
明·姜寶:“二段皆喻不可以私行害公法。說得痛切精神?!?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開頭“二句提起?!?br>
“此亦至理之語?!?按,指“法之所非,君之所取”數(shù)語。見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
【總案】 儒家被韓非認(rèn)為是無益于耕戰(zhàn)、亂法敗國的最大蠹蟲,故作為重點批判對象。遠古不可為期,仁義不可為治,從開頭寫來,一路蜿蜒,層層無不為此立案,至此段方點出“儒”字。首二語豁然勁悍,鑄造名句,“立片言以據(jù)要”。直躬、魯人兩喻置于歸謬法推理中以說明仁義害功,以此求社稷之福,無異于南轅北轍。內(nèi)在的邏輯力量,凝聚成壁壘森嚴(yán),務(wù)摧敵鋒之勢。以上是第二部分,說明嚴(yán)刑重罰可以治國,仁義不足治國,并批判國君愛儒養(yǎng)俠的風(fēng)氣。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①,自環(huán)者謂之私②,背私謂之公③,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已知之矣。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修仁義而習(xí)文學(xué)④。仁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⑤;文學(xué)習(xí)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受事,無爵而顯榮,有政如此⑥,則國必亂,主必危矣。故不相容之事,不兩立也。斬敵者受賞,而高慈惠之行;拔城者受爵祿⑦,而信兼愛之說⑧;堅甲厲兵以備難⑨,而美薦紳之飾⑩;富國以農(nóng),距敵恃卒(11),而貴文學(xué)之士;廢敬上畏法之民,而養(yǎng)游俠私劍之屬(12)。舉行如此(13),治強不可得也。國平養(yǎng)儒俠,難至用介士(14),所利非所用(15),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簡其業(yè)(16),而游學(xué)者日眾(17),是世之所以亂也。
【注釋】 ①蒼頡(xie音協(xié)):一作倉頡:傳說為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書:指文字。 ②環(huán):通“營”,打算。 ③私的本字為“厶”。自相環(huán)繞:象征為自己打算。韓非認(rèn)為構(gòu)成“公”的“八”是違背的意思。違背“厶”就是“公”的含義。 ④見:被。 ⑤受事:接受官職。⑥政:政治。 ⑦拔:攻克。 ⑧兼愛:厚作“廉愛”,據(jù)日人太田方《韓非子翼毳》校改。 ⑨厲兵:磨利武器。厲:通“礪”。難:危難,指戰(zhàn)爭。 ⑩薦紳:官吏上朝插手版于衣帶,因指士大夫有官位的人。此指寬袍大袖的儒服。薦:通捂,插。紳:寬大的衣帶。 (11)距:通拒。 (12)屬:類。 (13)舉行:舉動,指政治措施。 (14)介士:披甲的兵士。 (15)所利:給予利益的人。 (16)服事:服役。簡:怠慢。 (17)游學(xué):指游俠和學(xué)士。
【今譯】 古時候蒼頡造字,把為自己盤算的稱作私,違背私的稱作公,公私相互對立,那是蒼頡本來就知道的了。現(xiàn)在認(rèn)為公私利益相同,這是不深入觀察的毛病。然而為一般平民著想.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修養(yǎng)仁義、習(xí)治文獻經(jīng)典。仁義修養(yǎng)好了就被君主信任,被信任就可得到官職。文獻經(jīng)典鉆研好了就可做高明的老師,做高明的老師就顯達榮耀,這就是一般人的好處。然而這樣就使沒有功勞的人卻接受官職,沒有封爵的人卻顯達榮耀,如果有這樣的政治存在,那么國家必定混亂,君主就必定危險。所以互不相容的事,是不可并存的。斬殺敵人的應(yīng)該受賞,但又大力推崇仁慈惠愛的行為;攻克城池的應(yīng)該受封爵仕祿,但同時相信兼愛的學(xué)說。堅固鎧甲磨利兵器以防備戰(zhàn)爭,但又儒者的寬袍大袖;富裕國家憑借農(nóng)夫,抵抗敵人依恃兵士,但又看重那些文學(xué)之士。廢棄敬上畏法的人民,反而豢養(yǎng)游俠殺人行兇之徒。如果國君的政治措施都象這樣,想要國治兵強是不能做到的。國家太平時豢養(yǎng)儒生和俠客,戰(zhàn)禍臨頭卻使用甲兵戰(zhàn)士,平時國家給予利惠的人,不是國家所要用的人,國家所要用的人,卻得不到應(yīng)給予的利惠。因此從事耕戰(zhàn)的農(nóng)夫和戰(zhàn)士怠慢自己的工作,而游俠和儒生一天比一天多起來,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
【集評】 明·趙定宇:“蒼頡制字說起更妙,乃無中生有?!?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晉·支道林:“劉氏云:黃老之法,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韓非之論,詆“駮”浮□,法制無私,而名實相稱,故曰‘歸于黃老’?!?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提‘公’ ‘私’字以警醒?!?br>
又:“用二‘然則’字轉(zhuǎn)去。”(按,指“然則為匹夫計”、“然則無功而受事?!?
又:“一句主眼?!?按,指“不相容之事,不可兩立”。
【總案】 此段要在說明既重耕戰(zhàn)之士,就不能同時看重儒俠,二者并用則國亂主危,“治強不可得也”。信手拈來看似與治國大略無關(guān)的蒼頡造字,先立“公私相背”之論?!叭粍t為匹夫計者”,暫舍所論,借言儒俠私美,以便樹的待矢。“然則無功而受事”,大勢復(fù)又一轉(zhuǎn),回抱前文,轉(zhuǎn)身發(fā)矢。經(jīng)過一番抑揚伸縮,愈見“不相容之事,不兩立”論的確鑿。再從五個方面,反復(fù)闡明兼用耕戰(zhàn)之士與儒俠,那么“世之所以亂”,就是推行這個政策的人必食的惡果。此段多用頂真句式和遞進連詞“則”字與轉(zhuǎn)折連詞“而”字,語氣連鎖而又有波瀾。
且世之所謂賢者,貞信之行也①;所謂智者,微妙之言也②。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難知也③。今為眾人法④,而以上智之所難知,則民無從識之矣⑤。故糟糠不飽者不務(wù)梁肉⑥,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繡⑦。夫治世之事,急者不得,則緩者非所務(wù)也。今所治之政,民間之事,夫婦所明知者不用⑧,而慕上知之論⑨,則其于治反矣。故微妙之言,非民務(wù)也。若夫賢良貞信之行者⑩,必將貴不欺之士(11);貴不欺之士者,亦無不欺之術(shù)也(12)。布衣相與交(13),無富厚以相利(14),無威勢以相懼也,故求不欺之士。今人主處制人之勢(15),有一國之厚(16),重賞嚴(yán)誅,得操其柄(17),以修明術(shù)之所燭(18),雖有田常、子罕之臣(19),不敢欺也,奚待于不欺之士(20)?今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內(nèi)之官以百數(shù),必任貞信之士,則人不足官(21)。人不足官,則治者寡而亂者眾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22),固術(shù)而不慕信(23),故法不敗,而群官無奸詐矣。
【注釋】 ①貞信:忠貞誠實。 ②微妙:深秘玄妙。 ③上智:最聰智的人。 ④法:規(guī)范。 ⑤識:知,了解。 ⑥務(wù):求。粱肉:泛指精美飯食。 ⑦短褐(he音賀):粗布短衣。文繡:刺繡的盛服。 ⑧夫婦:指一般男女,即百姓。 ⑨知:通“智”。 ⑩若夫:至于。賢:看重。 (11)貴:看重。 (12)術(shù):辦法。 (13)布衣:指平民。交:結(jié)交。 (14)富厚:財富。利:資助。 (15)處:占處,據(jù)有。(16)厚:即富厚。 (17)得:能。柄:權(quán)柄。 (18)修明:高明。術(shù):使用、駕馭群臣的手段。燭:洞察。 (19)田常:即田成子,又稱陳成子、陳恒,齊國大臣。前481年,他發(fā)動政變,殺掉齊簡公,專擅國政。子罕:即皇喜,任過宋國司城。曾劫持宋君。執(zhí)政跋扈。 (20)奚待:為什么等待。 (21)人:指“貞信之士”。不足官:不足官職需要的人數(shù)。 (22)一法:專一地用法。 (23)固術(shù):堅定地用術(shù)。
【今譯】 況且社會上所認(rèn)為的賢能,是指忠貞誠實的行為;所認(rèn)為的智能,指精奧玄妙的言論。精奧玄妙的言論,智慧極高的人都難以懂得?,F(xiàn)在作為民眾應(yīng)遵守的法令,用的是智慧極高的人都難以弄懂的精奧玄妙的言論,那么民眾當(dāng)然無法了解它。所以粗劣的飯食尚填不飽肚子的人不追求精美的盛宴,粗布短衣都不完整的人不奢望文彩錦繡的盛服。治理社會的大事,緊要攸關(guān)的事還不能辦好,那么從緩的事就更不需要考慮了?,F(xiàn)在所治理的政事,凡屬于民間常事,一般普通民眾都明白易知的事不去推行,卻偏偏羨慕那高上智慧的言論,這對于治國之道正好相反。所以精奧玄妙的言論,并不是民眾所需要的。至于看重忠貞誠實的行為,一定會推崇不搞欺詐的人;不搞欺詐的人,其實也沒有使人不搞欺詐的辦法。平民相互結(jié)交,沒有財富以相資助,也沒有威權(quán)勢力來互相恐嚇,所以才尋求不欺騙的人?,F(xiàn)在的君主占據(jù)統(tǒng)治人民的權(quán)勢,擁有全國的財富,對于重賞嚴(yán)誅,能掌握大權(quán),用高明的治術(shù)洞察一切,即使有田常、子罕這樣的臣子也不敢欺騙國君,為什么要等待忠誠不欺的人呢?現(xiàn)在忠貞誠實的不滿于十,而國內(nèi)的官職要按百來計算,一定要任用忠誠的人,那么能做官的人不足于官職需要的人數(shù)。能做官的人太少,那么治理的人少而亂法的人多。所以英明君主的治國原則,專一地推行法治而不追求智能,堅定地施用術(shù)略而不崇尚誠信,因此法治不會敗壞,而官吏也無所施其奸詐。
【集評】 宋·樓盼:“微妙之言,愈讀愈有奇?!?見《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茅鹿門:“微妙之言?!?按,指“糟糠不飽者”三句。)
明·唐荊川:“‘重賞嚴(yán)誅’即上‘富厚相利’、‘威勢相懼’,是脈絡(luò)貫通處?!?以上兩條均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蒲坂園《定本韓非子纂聞》:“舍勢舍術(shù),徒恃彼言,必為所欺。《外儲》云: ‘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總案】 《史記·韓非傳》說韓非文章“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并全錄《說難》一篇。司馬遷對法家人物無多好感,但對韓非及其文極為同情和推賞。韓子文“切事情”的特點,于此段可見一端。論切近之事,舉切迫之喻,用切實平淡之語,三者熔為一爐。后半言人主處勢、修術(shù),舍棄智信,以術(shù)察奸,則法不敗,是韓非法、術(shù)、勢三位一體的思想體現(xiàn)?!敖褙懶胖坎挥谑?,這在“貪欲和權(quán)勢欲成了歷史發(fā)展的杠桿”(恩格斯語)的以兼并而求統(tǒng)一的戰(zhàn)國末期,倒不失為一句大實話,大概只有象韓非這樣不愛掩飾的人才能道出。
令人主之于言也,說其辯而不求其當(dāng)焉①;其用于行也,美其聲而不責(zé)其功焉②。是以天下之眾,其談言者務(wù)為辨而不周于用③,故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亂;行身者競于為高而不合于功④,故智士退處巖穴⑤,歸祿不受⑥,而兵不免于弱,政不免于亂。此其故何也?民之所譽,上之所禮,亂國之術(shù)也⑦。今境內(nèi)之民皆言治,藏商、官之法者家有之⑧,而國愈貧,言耕者眾,執(zhí)耒者寡也;境內(nèi)皆言兵⑨,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⑩,而兵愈弱,言戰(zhàn)者多,被甲者少也(11)。故明主用其力,不聽其言;賞其功,必禁無用(12)。故民盡死力以從其上(13)。夫耕之用力也勞,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富也。戰(zhàn)之為事也危,而民為之者,曰:可得以貴也。今修文學(xué),習(xí)言談,則無耕之勞而有富之實,無戰(zhàn)之危而有貴之尊,則人孰不為也(14)?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15)。事智者眾,則法敗;用力者寡,則國貧:此世之所以亂也。
【注釋】 ①說:通“悅”。當(dāng):恰當(dāng)。 ②美其聲:欣賞他的虛名。責(zé):求。功:辦事的功效。 ③談言者:長于辭令的人。辨:通“辯”。周:切合。 ④行身者:注重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人。行:修。為高:標(biāo)榜清高。 ⑤退處:隱居。 ⑥歸祿:歸還君主給他的俸祿。 ⑦術(shù):道。 ⑧商、管:商鞅和管仲。他們都主張獎勵農(nóng)耕,發(fā)展生產(chǎn)。法:指法令之書。 ⑨兵:指軍事。 ⑩孫、吳:孫指春秋時的孫武,或指戰(zhàn)國時的孫臏;吳指吳起。都是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兵書。 (11)被:通“披”。(12)無用:指無用的言行。 (13)上:指君主。 (14)孰:誰。(15)事智:指“修文學(xué),習(xí)言談”的智力活動。
【今譯】 現(xiàn)在的君主對于言談,只喜歡巧辯動聽而不過問內(nèi)容是否恰當(dāng);國君用人去做事,只欣賞他的虛名而不責(zé)求他辦事的功效。因此,天下的眾人,那些長于辭令的人專求巧辨動聽而不切合于實用,所以稱先王談仁義的人充滿朝廷,國政就難免出現(xiàn)混亂;注重道德修養(yǎng)的人,競相標(biāo)榜清高而不合于實際的功效,因而智士隱居深山,歸還所賜給的俸祿而不愿接受,而國家的兵力難免要削弱,國政仍難免于混亂,這是什么原故呢?人民所稱贊的,主上所尊重的,都是使國家混亂的辦法?,F(xiàn)在全國的人民都議論治國大事,收藏商鞅、管仲的法家著作的,家家都有,然而國家越發(fā)貧困,這是由于談耕種的人多,而拿鋤頭的人少;全國都議論軍事,收藏孫子、吳起的軍事著作的,家家都有,但國家戰(zhàn)斗力愈弱,這是由于談戰(zhàn)爭的人多,披甲作戰(zhàn)的人太少。所以英明的君主使用他們的力氣,而不聽他們的談?wù)?獎賞他們的功勞,堅決禁止無用的言談。所以民眾竭盡死力聽從君主。耕地耍用力氣很為勞苦,而百姓愿意耕種,他們說:可以因此富有。戰(zhàn)爭是很危險的事,然而百姓肯去打仗,說:可以因此顯貴?,F(xiàn)在研治文獻經(jīng)典、研習(xí)言談辭令的人,沒有耕種的勞苦而享有富貴,沒有作戰(zhàn)的危險而據(jù)有尊貴的地位,那么人們誰不愿這樣做呢?因此許多人從事智力活動而極少的人從事耕戰(zhàn)。從事智力活動的人多了,法治就會敗壞;從事耕戰(zhàn)的人少了,國家就會貧弱:這就是社會所以混亂的原因。
【集評】 宋·杜希逸:“按李斯之文,為絕品上乘之文,其在先秦號稱第一也。然二世、李斯皆能稱引《韓子》。當(dāng)時百家之書盡火,而何《韓子》獨存?意其為法律之書,故亦不去也。惜乎韓子以至妙之文,懷不仁之術(shù),而投諸不令之朝,宜其為人以讒譖死也?!?見明·陸可教《韓非子玄言評苑》)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不免于亂’、‘不免于弱’,共警句?!?br>
又:“句法勁道?!?按,指“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
又:“‘富之實’、 ‘貴之尊’,下字清瑩?!?br>
【總案】 戰(zhàn)國末期充滿了紛亂擾攘,韓非以救世者的激切,以全副精神注視現(xiàn)實。此段就是作者對當(dāng)時社會理性的精彩描繪,指出君主“不責(zé)其功”,趨世者就“不周于用”,上有所好,下必風(fēng)行。只有用富貴導(dǎo)致人們雖危不避、雖勞不憚地披甲執(zhí)耒,才能避免兵弱政亂國貧的危險。用語造句遒勁迫切,語意挺硬激切,一懷救世心思愈論愈急地布列紙面。一個心眼替君主盤算設(shè)想,裸露出韓非的思想個性和氣質(zhì)。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①,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無私劍之悍②,以斬首為勇③。是境內(nèi)之民.其言談?wù)弑剀売诜?sup>④,動作者歸之于功⑤,為勇者盡之于軍⑥。是故無事則國富,有事則兵強,此之謂王資⑦。既畜王資而乘敵國之釁⑧,超五帝侔三王者⑨,必此法也。
【注釋】 ①書簡:書籍。 ②捍:通“悍”,強悍。 ③斬首:殺敵。 ④軌:符合,遵從。 ⑤動作者:指勞作的人。歸:歸屬功,指農(nóng)耕。 ⑥盡:盡力。 ⑦王資:稱王的條件。 ⑧畜:通“蓄”,積累。承:乘。釁(xin音信):縫隙:引申為破綻,弱點。 ⑨五帝:一般指古史傳說中的黃帝、顓頊(zhuan xu音專虛)、帝嚳(ku音酷)、堯、舜。侔(mou音謀),相等。三王,三代之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周武王三代開國君主。
【今譯】 所以在英明君主統(tǒng)治的國家,不用文獻典籍而以法令為教材;禁絕宣揚先王的言論而以官吏為師,制止游俠的兇悍妄動而鼓勵殺敵立功的勇敢行為。這樣,全國的民眾,那些長于辭令的人必須遵守法令,從事勞作的人必須盡歸于農(nóng)耕,凡是有勇力的人都把勇力用于作戰(zhàn)。因此太平時人民努力生產(chǎn)而國家財力殷富,有戰(zhàn)爭時人民勇于殺敵而兵力強盛,國富兵強,這就是稱王的資本。已經(jīng)積累了成就王業(yè)的條件,再利用其他諸侯國的弱點,那么超過五帝,趕上三王,必定是這種法制了。
【總案】 前段主要譏切時事,反面駁論土風(fēng);此段設(shè)計籌劃,正面立論王業(yè)?!耙苑榻獭薄ⅰ耙岳魹閹煛保琼n非法治思想的重要結(jié)晶。語雖無多,而氣勢鼓動,堅毅雄邁,以一副高蹈闊步昂首遠視之貌,收束了第三部分。這一部分進一步分析儒俠對國家的危害,倡導(dǎo)重視耕戰(zhàn)之民,王者之業(yè)則指日可待。
今則不然,士民縱恣于內(nèi)①,言談?wù)邽閯萦谕?sup>②,外內(nèi)稱惡③,以待強敵,不亦殆乎④!故群臣之言外事者⑤,非有分于從衡之黨⑥,則有仇讎仇之忠⑦,而借力于國也。從者,合眾弱以攻一強也;而衡者,事一強以攻眾弱也⑧:皆非所以持國也。今人臣之言衡者,皆曰:“不事大,則遇敵受禍矣?!笔麓笪幢赜袑?sup>⑨,則舉圖而委⑩,效璽而請兵矣(11)。獻圖則地削,效璽則名卑;地削則國削,名卑則政亂矣。事大為衡(12),未見其利也,而亡地亂政矣。人臣之言從者,皆曰:“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失天下則國危,國危而主卑?!本刃∥幢赜袑?,則起兵而敵大矣。救小未必能存,而伐大未必不有疏(13),有疏則為強國制矣。出兵則軍敗,退守則城拔。救小為從,未見其利,而忘地敗軍矣。是故事強,則以外權(quán)士官于內(nèi)(14);救小,則以內(nèi)重求利于外。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主上雖卑,人臣尊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15)。事成,則以權(quán)長重(16);事敗,則以富退處。人主之聽說于其臣(17),事未成則爵祿已尊矣;事敗而弗誅,則游說之士孰不為矰繳之說而僥幸其后(18)?故破國亡主以聽言談?wù)咧≌f(19)。此其故何也?是人君不明乎公私之利,不察當(dāng)否之言,而誅罰不必其后也(20)。皆曰“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狈蛲跽撸芄ト苏咭?而安,則不可攻也。強,則能攻人者也;治,則不可攻也。治強不可貴于外(21),內(nèi)政之有也(22)。今不行法術(shù)于內(nèi),而事智于外(23),則不至于治強矣。
【注釋】 ①士民:此主要指儒生游俠。 ②言談?wù)撸褐冈诟鲊g游說的縱橫家。為勢于外,借敵國力量造成自己權(quán)勢。 ③稱:舉,行。 ④殆:危險。 ⑤外事:指外交。 ⑥分:份,整體中的一部分,指屬于。從衡,即縱橫,指合縱、連橫。 ⑦讎,通“仇”。忠,通“衷”,心思。 ⑧事,侍奉。 ⑨實,指實惠。 ⑩圖,國家地圖。委,交付。 (11)效璽,指獻出君主的印章,表示臣服。 (12)為,參予。 (13)乾道本“伐”作“交”,王煥鑣《韓非子選》說: “按上文云‘不救小而伐大’.救小與伐大并言,此處亦當(dāng)作‘伐大’,疑‘交’、‘伐’二字形近致誤?!苯駬?jù)改。 (14)士官,仕官,揚謀取官職。 (15)私家,權(quán)門豪族。 (16)長重,長期受到重用。 (17)說,議論。 (18)矰繳(zen g zhuo音增灼),帶有細繩的射鳥箭。矰繳之說,比喻用來獵取功名富貴的夸夸其談。 (19)以,因為。 (20)其后,事后。 (21)責(zé),求。(22)有,取得。 (23)事智,用智。
【今譯】 現(xiàn)在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儒俠在國內(nèi)為所欲為,縱橫家在國外造成自己的勢力,他們內(nèi)外作惡,以此對付強大的敵國,不是很危險嗎?所以那些議論外交大事的群臣,不是有屬合縱或連橫的一黨,就是對某國有了私仇,想借國內(nèi)的力量進行報復(fù)。所謂合從就是聯(lián)合幾個弱國攻擊一個強國;所謂連衡就是侍奉一個強國以攻擊弱國:這都不是安邦定國的辦法。現(xiàn)在凡是主張連橫的臣子,都說:“不侍奉大國就會被侵略而遭受禍害。”侍奉大國未必有實際好處,必須先獻出本國的地圖,呈上君主的印章來求得軍事上的援助。獻出地圖就會地域削減,交付印章君主的名分就會降低。地域削減,國家就削弱了;君主名分降低,國政就混亂了。侍奉大國參予連橫,還沒有看到它的利益,卻喪失了土地,搞亂了政治。凡是主張合縱的臣下,都說:“不去援救小國而攻打大國,就會失去天下各國的信任,這樣國家就危險了,國家危險,君主的地位也就降低了?!痹刃幢赜袑嵒荩瑒t需發(fā)兵去抗擊大國。援救小國不一定能保存他,而討伐大國不一定不有疏誤,有疏誤就會被強國所控制。出兵則軍隊挫敗,退守則城池陷落。援救小國參予合縱,還未見到什么好處,就已喪失土地、軍隊受挫。因此,侍奉強國,就讓那些主張連橫的人借助國外權(quán)勢在國內(nèi)撈取官職;援救小國,就讓那些搞合縱的人借助國內(nèi)的權(quán)勢在國外取得好處。國家利益還未樹立,縱橫家本人的封邑和厚祿倒先都來了。君主雖然卑弱,臣子卻尊貴起來;國家土地雖然削減,權(quán)門私家卻富起來了。事情成功了,他們憑借獵取的權(quán)勢在國內(nèi)長期受到重用;事情失敗了,他們就靠獲得的財富隱居起來。君主聽了那些搞合縱連橫的臣子的議論,事情還未成功便已有了尊爵厚祿;事情失敗而不加誅罰,那么游說的人誰不愿意用獵取功名的浮夸議論在事成之先獲得富貴?誰不愿意在事敗之后得以僥幸免禍?所以國家破滅、君主死亡都是因為聽信了那些縱橫家的夸夸其談。這種后果的原因是什么呢?這是由于君主不能明辨國家和私門的利益,對于適當(dāng)與不適當(dāng)?shù)脑挷粫彶欤沂聰『蟛粓詻Q懲罰他們。游說的人都說:“如果致力于外交事務(wù),收效大的可以稱王天下,收效小的可以獲得安全?!彼^稱王天下,是說能進攻別的國家;而獲得安全,是說不可能被別國攻破。國家強盛,就能進攻別的國家;國家治理得安定,就不可能被別國攻破。國家治理得強盛不能求助于外交活動,只有從搞好本國內(nèi)政中取得?,F(xiàn)在不在國內(nèi)施行法治措施,而把心思消耗在外交上,那么就達不到治理強盛的目的。
【集評】 明·趙定宇:“以前說許多‘言談之士’,后卒歸于‘從衡’?!?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明·歸有光《諸子匯函》:“姜鳳阿曰:‘詳是不行法之弊為禍不淺,讀之凜然’?!?br>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文勢活活潑潑。”(按,指“不救小而伐大,則失天下”數(shù)句。)
【總案】 前文批判影響巨大的儒家從仁義忠信不切實用、不使民從、無益于耕戰(zhàn)著眼。而縱橫家只在犬牙交錯的諸國關(guān)系的利害指陳上奔騖,所以專就處事活動上剖析其利弊。起乎“今則不然”,筆鋒一轉(zhuǎn),開拓出下文一片新天地。接用“內(nèi)外”語承上啟下,針線細密。順勢先以“不亦殆乎”虛晃一槍的話,引動讀者注意,然后步步為營,層層說來。在具體駁斥縱橫家時,先分別布列其鉆營手段和觀點在外交上的失利,連橫“獻圖效璽”會導(dǎo)致地削、名卑、政亂,合縱以抗大國則多有疏漏而為人所制。然后指明縱橫家借此以營私利,所謂“國利未立,封土厚祿至矣”,“國地雖削,私家富矣”,這樣看來,聽用其言,國家內(nèi)外都會后患無窮。束了又從“王”與“安”、“強”與“治”,兩用二難推理的方式闡明“事智于外”的浮說不可用,而應(yīng)在國內(nèi)推行法治以求治強。首尾以未見其利而有其害一線貫穿,層層之間起結(jié)嚴(yán)整。“獻圖效璽”四句雙起雙承,鑄語怵目的“矰繳之說”置于“孰不為”的反詰句中,這些都有“讀之凜然”的效果。
鄙諺曰①:“長袖善舞,多錢善賈②?!贝搜远噘Y之易為工也③。故治強易為謀,弱亂難為計。故用于秦者,十變而謀希失④;用于燕者,一變而計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心愚也,蓋治亂之資異也⑤。故周去秦為從⑥,期年而舉⑦;衛(wèi)離魏為衡⑧,半歲而亡。是周滅于從,衛(wèi)亡于衡也。使周、衛(wèi)緩其從衡之計⑨,而嚴(yán)其境內(nèi)之治,明其法禁,必其賞罰,盡其地力以多其積,致其民死以堅其城守⑩,天下得其地則其利少(11),攻其國則其傷大,萬乘之國莫敢自頓于堅城之下(12),而使強地裁其弊也(13),此必不亡之術(shù)也。舍必不亡之術(shù)而道必滅之事(14),治國者之過也。智困于外而政亂于內(nèi),則亡不可振也。
【注釋】 ①鄙諺:俗諺,民間諺語。 ②賈(gu音古):做買賣。 ③工:通“功”:成功。 ④希失:很少失敗。希:同“稀”。⑤資:條件。 ⑥周去秦為從:前256年,西周背離秦,參與趙、魏、楚對秦的戰(zhàn)爭,失敗而被秦吞并。周,指西周,以今洛陽為都。前367年,周分裂成西周、東周兩個小國。 ⑦期(ji音基)年:一周年。舉:拔,攻陷。 ⑧衛(wèi):衛(wèi)國,位于今河南省東北部。衛(wèi)依附魏國,前253年,離魏依秦連橫,被魏滅亡。 ⑨使:假使。 ⑩致:招致:誘導(dǎo)。 (11)天下:指諸國。 (12)頓:困頓,勞困。 (13)裁其弊:指乘其疲弊而加以攻擊。 (14)舍:放棄。道,行。
【今譯】 民諺說:“袖子長了便于跳舞,本錢多了好做買賣?!边@是說條件好的事情容易成功。所以國家安定強盛就容易想辦法;國家衰弱混亂,就難于出計謀。因此為秦國出謀劃策,變化多次也很少失敗;為燕國籌劃謀算,變化一次也很少成功。不是替秦國打算的人一定聰明,替燕國考慮的人一定愚蠢,而是因為國家強盛混亂的條件不同。所以西周背離秦國參予合縱,一年后而被秦攻陷。衛(wèi)國背離依附的魏國與秦連衡,半年后就被魏滅亡。這就是西周由于合縱而滅亡,衛(wèi)國由于連橫而滅亡。假使西周和衛(wèi)國緩行參加合縱連橫的計劃,而加強國內(nèi)治理,彰明法律條令,堅決執(zhí)行賞罰,充分利用地力增加物質(zhì)積累,誘導(dǎo)民眾竭盡死力堅守城池,別的國家奪取他們的土地就會獲利少,攻打他們就會傷亡重大,就是擁有萬輛兵車的強國也不敢在這樣堅固的城下把自己拖垮,而讓強敵利用自己的疲弊進行攻擊,這才是一定不會亡國的辦法。舍棄一定不會忘國的辦法而去干勢必亡國的事情,這是治理國家的人的過。在外交上陷于困窘,在內(nèi)政上陷于混亂,那么國家滅亡就不可挽救了。
【集評】 明·丘瓊山:謂民諺“喻切而捷”。
明·王鳳洲:“此敘行法術(shù)?!?按,指“嚴(yán)其境內(nèi)之治”數(shù)句。)
明·李于麟:“又轉(zhuǎn)入不行法術(shù)。”(按,指“舍必不亡之術(shù)”數(shù)句。(以上三條均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諺語千金?!?br>
【總案】 此段一方面援舉周、衛(wèi)參加合縱連橫亡國的史實,說明前段“事智于外,則至于治強”的觀點。兩段虛實為用。另一方面則全從小國著想,小國能以法治而強,則大國不待而言。為此拈來“多資之易”的民諺置于開端,反導(dǎo)出小國難以為治,周、衛(wèi)即其例。然后合盤端出法治,認(rèn)為是不亡之術(shù)”。《韓子》用民諺于諸子為最多(清杜文瀾《古謠諺》收其九則,孟子四則,莊子五則,荀子一則。),這和他切實的文風(fēng)相關(guān),他在《奸劫弒臣》就說過“古無虛諺,不可不察也”的話。
民之政計①,皆就安利如辟危窮②。今為之攻戰(zhàn)③,進則死于敵,退則死于誅,則危矣。棄私家之事而必汗馬之勞④,家因而上弗論⑤,則窮矣,窮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⑥?故事私門而完解舍⑦,解舍完則遠戰(zhàn),遠戰(zhàn)則安。行貨賂而襲當(dāng)涂者則求得⑧,求得則私安⑨,私安則利之所在,安得勿就⑩?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矣(11)。
【注釋】 ①政計:通常的打算。政:通“正”,正常。 ②就:趨近,追求。如:而,連詞。辟,通“避”。窮:困苦。 ③為:使。④汗馬:戰(zhàn)馬奔馳流汗,指戰(zhàn)爭。 ⑤論:過問。 ⑥安得:怎么能。 ⑦完:修理。解舍,官署房屋。解:通“廨”,官署。完解舍:即免除兵役和徭役。遠戰(zhàn):避戰(zhàn)。 ⑧襲:因,依附。涂:通“途”。求得:求得滿足。 ⑨安:安樂。 ⑩安:怎么。 (11)公民:指為國出力的人。私人,指為權(quán)門出力的人。
【今譯】 人們通常的打算,都是追求安寧和利益而避開危險和困苦?,F(xiàn)在使他們?nèi)スコ谴蛘蹋M攻則被敵人殺死,后退則受軍法誅戮,這是極危險的。使人們拋棄家業(yè)而必須承負作戰(zhàn)的勞苦,家中發(fā)生困難,君主并不過問,這樣家中就窮困了。作戰(zhàn)還遭受窮困和危險,人們怎么能不逃避呢?所以人們就去侍奉私家貴族而替他們服役去修繕公家房屋,服役修繕房屋,就可以避免參加戰(zhàn)爭了,不參加戰(zhàn)爭自然安全。人們行賄賂依附執(zhí)政者則所求得到滿足,所求得到滿足則自己生活安樂,自己安樂即利益所在之處,人們怎么能不趨之若騖?因此為國出力的人少而為權(quán)門豪族出力的人就多了。
【集評】 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民之遠戰(zhàn)求得者,國之賞罰不必,而公法不行也。”
日人·藤澤南岳《評釋韓非子全書》:“‘則?!?、‘則窮’,句法峭絕?!?br>
【總案】 在這里,作者從生存的安危窮利出發(fā),把利惠的多少,權(quán)勢的輕重看作是支配和左右人們行為唯一的原則和出發(fā)點;把戰(zhàn)爭、國家和人民的關(guān)系描繪為一種簡單的利害關(guān)系,反映在所勾畫的“心理趨向波動圖”,有著顯明的偏激性,但也不能不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戰(zhàn)國時代的新特征,因為那個動蕩時代,。一切固定的古老關(guān)系以及與之相適應(yīng)的素被尊崇的觀念和見解都被消除了……一切神圣的東西都被褻瀆了。人們終于不得不用冷靜的眼光來看他們的生活地位、他們的相互關(guān)系?!?《馬恩選集》第1卷254頁)在“冷靜的眼光”中,韓非是一個赤裸裸的思想家和心計家。此段所說的逃避汗馬之勞的“遠戰(zhàn)”者,當(dāng)是韓非所批判的第四個蠹蟲——即本文末段的“退汗馬之勞”的“患御者”。以上是第四部分,駁斥縱橫家之言是破國亡主的浮說,不可聽信,并指出安樂利惠是“遠戰(zhàn)”者的去就的關(guān)鍵。
夫明王治國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務(wù)而趨末作①。今世近習(xí)之請行②,則官爵可買;官爵可買,則商工不卑也矣。奸財貨賈得用于市③,則商人不少矣。聚斂倍農(nóng)而致尊過耕戰(zhàn)之士④,則耿介之士寡而商賈之民多矣⑤。
【注釋】 ①以:因為。趣,通“趨”。本務(wù):指農(nóng)耕。末作:不重要的行業(yè),指商業(yè)和手工業(yè)。 ②近習(xí):親近寵幸的人,指君主左右的親信。請:請托。行:流行。 ③奸財貨賈:指用非法之財做買賣。④聚斂:指搜刮聚積的財貨。致尊:獲得世人的尊重。 ⑤耿介:光明正直。
【今譯】 英明君主治理國家的政策,總是使商人、手工業(yè)者和到處混飯吃的人盡量減少,并且使他們的名位卑賤,因為從事農(nóng)耕的人少而經(jīng)營商業(yè)、手工業(yè)的人多?,F(xiàn)在社會上請托親近君主者的風(fēng)氣很流行,這樣官職爵位就可以買到;官職爵位可以買到,那么經(jīng)營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人就不卑賤了。不合法的交易活動在市面上公開施行,那么做商人的人就不少了。奸商搜刮聚積的財富成倍的超過農(nóng)民的收入,而受到社會上的尊重又超過從事耕戰(zhàn)的人,那么光明正直的人就會減少,而經(jīng)營商業(yè)的人就會增多。
【集評】 晉·支道林:“強國之道在于農(nóng)戰(zhàn),欲貴農(nóng)戰(zhàn)在于賤末作,毋使奸貨財賈得以積貨,賂而襲官爵?!?見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評》)
【總案】 此段簡要,數(shù)筆帶過。主張對第五個蠢主——“商賈之民”給予抑制,使其財富地位不能超過耕戰(zhàn)之士。正反兩面寫來,筆墨雖少,而立意明確。以“明王治國之政”領(lǐng)起,為收束全文欲先作勢。
是故亂國之俗:其學(xué)者,則稱先王之道以籍仁義①,盛容服而飾辯說②,以疑當(dāng)世之法③,而貳人主之心④。其言談?wù)?sup>⑤,為設(shè)詐稱⑥,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遺社稷之利⑦。其帶劍者,聚徒屬⑧,立節(jié)操,以顯其名,而犯五官之禁⑨。其患御者⑩,積于私門,盡貨賂,而用重人之謁(11),退汗馬之勞(12)。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13),聚弗靡之財(14),蓄積待時,而侔農(nóng)夫之利(15)。此五者(16),邦之蠹也(17)。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著耿介之士,則海內(nèi)雖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18),亦勿怪矣(19)。
【注釋】 ①以:與,和。籍:通“藉”,憑借。 ②盛容服:講求儀表服飾。 ③疑:擾亂。 ④貳:惑亂。 ⑤乾道本“談”:作“古”,顧廣圻《韓非子識誤》說:“古當(dāng)作談,上文云‘言談?wù)邽閯萦谕狻??!苯駬?jù)改。 ⑥為設(shè):作假。為:通“偽”。 ⑦遺:棄。 ⑧徒屬:黨徒。 ⑨五官之禁:泛指國家的禁令。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當(dāng)時分掌國家各種權(quán)力的官。 ⑩患御者:指擔(dān)心使自己去作戰(zhàn)的人,即逃避兵役的人。 (11)重人:掌握重權(quán)的人。謁:請托。 (12)退:逃避。 (13)苦窳(yu音羽):粗劣。苦:粗制濫造。窳:器物上的毛病。 (14)弗靡:奢侈。弗:通“費”。 (15)侔:通“牟”:謀取。 (16)五者:指上文所說的學(xué)者、言談?wù)摺€者、患御者、商工之民這五種人。 (17)邦:國。 (18)朝:朝廷。 (19)勿怪:沒有什么可奇怪。
【今譯】 所以擾亂國家的風(fēng)氣是:那些儒家學(xué)者,稱頌先王治國的道理和憑借的仁義進行說教,講求儀表服飾而又修飾論說,用以擾亂當(dāng)代的法治和動搖君主推行法治的決心。那些縱橫言談家,弄虛作假制造謊言,借助別國的力量,謀獲自己的私利,而遺棄國家利益。那些帶劍游俠者,搜羅黨徒,標(biāo)榜氣節(jié),用來顯揚名聲,而觸犯國家法禁。那些害怕服兵役的人,糾結(jié)在貴族門下,專用財貨行賄,依仗權(quán)臣的說情,逃避戰(zhàn)爭的勞苦。那些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人,粗制濫造惡劣的器物,聚積奢侈的財物,囤積居奇以等待時機,將從農(nóng)民身上牟取利益。這五種人,都是國家的蛀蟲。君主如果不屏除這五種象蛀蟲一樣的人,不收用光明正直從事耕戰(zhàn)的人,那么四海之內(nèi)即使出現(xiàn)殘破覆亡的國家,地削國滅的朝廷,也就沒有什么可以奇怪的了。
【集評】 宋·褚伯秀:“通篇條盡五蠹之害,至尾方說出名目來?!?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謂明·陳深語。)
明·楊升庵:“末結(jié)出‘五蠹’,文勢雄整,殆不可撼。”(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總案】 此段收束全文,總結(jié)通篇大意。行文先分后合,次第朗然。末以堅硬詭激語氣殿后與起句“亂國之俗”連鎖應(yīng)照,其所用心已盡,而人主不用所見的一懷激憤則奔蕩于言外。正如前人所云,通篇條論盡述蠹政蛀國的五種危害,勾畫蛀食之態(tài)歷歷,層層一一寫來,卻按住性子,硬是不道其名。直至結(jié)末,畫蟲已畢,方題其名;“五蠹之民”。以上是第五部分,提出抑制工商之民.并總結(jié)五蠹之民對國有害。
《五蠹》是韓非長篇大論的精心文字,以批判“以文亂法”儒家為重點,駁論和立論相結(jié)合,闡發(fā)嚴(yán)刑重罰和重視耕戰(zhàn)之士的法治觀點。全文幾乎是用段自為論的許多篇小論文結(jié)合而成的嚴(yán)密整體。運筆如千里來龍,逶迤多恣。五個部分,首先肆意放筆,洋洋灑灑,通論古今,對照推論。再次處處設(shè)譬,喻中生喻,民俗、歷史、一枝之長的樓季,名聲昭著的孔子,絡(luò)繹紛呈,拈來成喻,全用于類比論證中。復(fù)次以若許“不相容之事”,前后布列,對比論證,壁壘顯明,透辟醒發(fā)。復(fù)次針對縱橫家以雄辨功利聳動人主的特點,則先述敵論,再以不可辯駁的二難推理和周、衛(wèi)參加縱橫而亡國的具體事例給予駁斥,即以實際的功利擊倒“言談?wù)咧≌f”,有議論切實、智辯無礙的特色。最后的雄整文字,如鷲踞巨石,伸頸俯瞰,勁悍之神不掩。
【《五蠧》總評】
明·孫月峰:“勁而多波,肆而藏骨,議論奇辯難透,是韓子之雋。昔人與《說難》、《孤憤》同稱。”(見明·門無子《韓非子集評》)
明·袁了凡:“一篇數(shù)十萬言,胸中如萬斛泉源,滾滾不竭·而縱橫變化,無中生有,愈出愈奇。每段一意,并不雷同??此┲杏衅?,喻中有喻,天下事勢如指掌,作長篇文字如此。”(見明·焦竑《韓非子品匯釋評》)
明·楊升庵:“非見五蠧之民浮言亂國,遂謂《詩》、《書》不如法律,仁義不如耕戰(zhàn)。至于去文學(xué),而以吏為師,以法為教,皆憤世之詞也,而其流遂為焚坑之禍,而非亦不知其至此也。若其文之怪奇高妙,則西漢以后不如遠矣。”
明·張賓王:“《五蠧》、《顯學(xué)》等篇是韓子絕妙文字。”(以上兩條見明·歸有光《諸子匯函》)
明·趙用賢本題注:“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胄之士。所養(yǎng)非所用,所用非所養(yǎng)。一篇主意,在此數(shù)句,曲折往復(fù),引事設(shè)譬,說盡世情。字字精神,非胸襟闊開,國事透徹,如此不可下筆?!?br>
明·張榜《韓非子纂》:“園轉(zhuǎn)變化,百出不窮,而條理秩如抽絲,文彩扶疏,氣勢蓬勃?!?br>
清·吳汝綸《韓非子點勘》:“《孤憤》、《五蠹》太史公所稱公子極盛之文也,氣脈貫輸而不事鉤棘章句,后來長篇未能比并?!?
上一篇:《先秦散文·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荀子·勸學(xué)》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