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子曰:“田巴居于稷下,是三皇而非五帝,一日屈千人,其辨無能窮之者。弟子禽滑厘辰出,逢嬖媼揖而問曰:‘子非田巴之徒乎?宜得巴之辨也。媼有大疑,愿質于子。’滑厘曰:‘媼姑言之,可能折其理。’
“媼曰:‘馬鬃生向上而短,馬尾生向下而長,其故何也?’滑厘笑曰:‘此殆易曉事。馬鬃上搶,勢逆而強,故天使之短;馬尾下垂,勢順而遜,故天使之長。’媼曰:‘然則人之發上搶,逆也,何以長?須下垂,順也,何以短?’滑厘茫然自失,乃曰:‘吾學未足以臻此,當歸咨師。媼幸專留此,以須我還,其有以奉酬。’
“即入見田巴曰:‘適出,嬖媼問以鬃、尾長短,弟子以逆順之理答之,如何?’曰:‘甚善。’滑厘曰:‘然則媼申之以須順為短,發逆而長,則弟子無以對,愿先生折之。媼方坐門以俟,期以馀教詔之。’巴俯首久之,乃以行呼滑厘曰:‘禽大禽大,幸自無事也,省可出入!’”
———《艾子雜說》
〔注〕 嬖:《說文》:“愛也。”《集韻》:“賤而得幸曰嬖。”于此處的“嬖媼”講不大通。疑應是“躄”字。躄,《說文》作“”。有足而不能行也,即下肢癱瘓。“坐門以俟”亦略見其消息。今試取此義為說。須:等待。幸自:本自。省可:休要。皆宋人口語。
【文章鑒賞】
本篇出于《艾子雜說》。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類著錄有《艾子》一卷,注:“相傳為東坡作,未必然也。”說“未必然”,卻沒有提出懷疑東坡著作權的根據。今人孔凡禮點?!?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sus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蘇軾文集》對此有所考辨,認為《艾子雜說》仍應是東坡所作,收入《佚文匯編》的附錄中,今從之。
書中的艾子是虛構人物,寫成為戰國田齊的一個客卿。各篇所述,艾子或親身參與其事,或僅旁觀記敘,間有評論,或不評論,總蘊含一點妙理,寫來滑稽冷雋,引人入勝。
本篇內容與結構,豐富而曲折。田巴,見《史記·魯仲連列傳》正義引《魯仲連子》:“齊辯士田巴,服狙丘,議稷下,毀五帝,罪三王,服五伯,離堅白,合同異,一日服千人。”齊國都臨淄的稷下學宮,在齊宣王時聚集了各家學派的眾多“文學游說之士”,著名者“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展開“百家爭鳴”。田巴自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他卻被12歲的魯仲連當面教訓了一通:“今楚軍南陽,趙伐高唐,燕人十萬,聊城不去,國亡在旦夕,先生奈之何?若不能者,先生之言有似梟鳴,出城而人惡之,愿先生勿復言!”批評他空言無益于國,惹人討厭,還是閉了尊口的好。于是田巴曰:“謹聞命矣。”自此終身不復談論。這里艾子又把這位雄辯家挖出來做靶子,叫他再出一次洋相。人真而事假,是這類游戲文章的一個特點。
事件首先由田巴的弟子禽滑厘引起。禽滑厘,曾師事孔門的子夏,又為墨子弟子,這里又派他充當田巴大弟子的腳色。信手拈來,給他改換門庭,儼然成為“‘弟子’專業戶”,雖無深意,也能博人會心一笑。那天禽滑厘清晨出門,在門口便碰見一個風癱的老婆子,向他提一個似乎不須費腦子便可解答的問題。不料如此這般的不消兩個回合,禽君便吃了癟,趕忙轉身進去向師父討救兵,想師父拿出智慧倉庫里的一點邊角料(馀教)就可以打發掉這個老婆子。如實訴明之后,田巴聽了也傻了眼,低頭想了許久,也只好交白卷。他叫著禽滑厘的排行道:“禽大禽大,你本來沒有什么事,少出出進進!”
類似老太婆所提的問題,現在的相聲傳統段子《論叫喚》中也有。如甲說鵝鴨脖子長,所以會叫喚;乙說蝦蟆沒有脖子,為什么也會叫喚?甲說笛子是竹做的,身上有窟窿,所以能吹出聲音;乙說篩子也是竹做的,渾身是窟窿,為什么吹不出聲音?這樣的反問,的確令人一下子難以回答。其實《墨子·小取篇》中,講邏輯推理的方法時已經說明白:“其然也,有所以然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故“不可偏觀”,即不能偏執一種方式來推斷。如桃樹的果子叫桃,棘樹的果子卻不叫棘(叫棗),“乃一是而一非者也”。如果不“察名實之理”,不具體分析,偏非照樣套下去不可,就會陷入困境。而禽滑厘不明此理,被嬖媼的詭問逼得啞口無言。但本篇的妙處,不在于使你得到欣賞這種詰難的機智的“藝術享受”,而是在于,作者處處運用前后影照手法,表現人物心態、神情、處境的變化,隨著事情的進展,閑閑寫來,于不知不覺中呈現出高度的諷刺效果,回想更覺韻味悠長。
請看,被戴上“田巴之徒,得巴之辨(辨通辯)”這頂高帽子的禽滑厘,在與嬖媼的對答中,由“媼姑言之,可能折其理”的自信,“笑曰:此殆易曉事”的輕視,神氣十足,到“茫然自失”,曰“吾學未足以臻此”的自認失敗,前倨后恭的情狀已活畫出來,但還不承認是最終的失敗,他要回頭向師父掏點本領再來交鋒。“媼幸專留此,以須我還,其有以奉酬”,對翻本還是蠻有信心的,“幸先生折之”之語可見,不料卻落得個“沒事休要出門惹麻煩”的申斥,連靠山也靠不住。這末后幾句話,一石兩鳥,既明責了禽大的冒失相,又暗畫了田巴的狼狽相,語言含蓄幽默,余味無窮。
全文以主要篇幅寫禽滑厘,但禽滑厘只是主中之賓,其對待問題的輕率自信,皆因背后有個田巴,故寫禽滑厘仍是寫田巴。田巴才是一篇的主要人物??次恼麻_頭先介紹田巴“一日屈千人,其辨無能窮之者”,對弟子的第一次答問還贊曰“甚善”,而到最后卻“俯首久之”,命令弟子閉門避戰了事,高高捧起,重重摔下,完成了這一幕諷刺喜劇,這才是作者主意所在。田巴能“一日屈千人”,而當不住一個殘疾老太婆的一問,與他之曾被一個12歲童子所折服,正是后先相映成趣。
上一篇:蘇軾《南行前集序》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蘇軾《石鐘山記》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