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藩益地
【原典】
陳囂①與民紀伯為鄰,伯夜竊②藩囂地自益。囂見之,伺伯去后,密拔其藩一丈,以地益③伯。伯覺之,慚惶④,既還所侵,又卻⑤一丈。太守周府君高囂德義,刻石旌表⑥其閭⑦,號曰義里。
【注釋】
①陳囂:字君期,東漢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韓緯詩,京師語曰:“關東說詩陳君期。”拜太中大夫。年七十,每朝賀,帝待以師傅之禮,賜幾杖,入朝不趨,贊事不名。以病乞骸骨,以大夫位終。此文出《太平御覽》卷四二四。②竊:偷偷地。③益:增加。④慚惶:慚愧惶恐。⑤卻:退讓。⑥旌表:古代統治者用立牌坊或掛匾額等表揚遵守封建禮教的人。⑦閭:古代二十五家為一閭。亦指里巷的大門,后指人聚居處。
【譯文】
陳囂與紀伯是鄰居,紀伯晚上偷偷地將竹籬笆向陳囂地里移動,以增加自己的土地。陳囂發現了,等到紀伯走后,就悄悄將籬笆又向自己這邊移動一丈,使紀伯的地面積更大。紀伯發覺以后,感到十分慚愧惶恐,除去歸還侵占的土地之外,又將籬笆向自己這邊移動一丈。周太守認為陳囂的品德高尚,特意刻石來表彰他所住的這個地方,稱之為“義里”。
【延伸閱讀】
中國人自古就十分重視鄰里關系,一則街坊鄰居原本就是同本同宗,淵源有自;二則彼此熟悉,知根知底,照應方便,古話說的好“遠親不如近鄰”。所以鄰里關系在個人家庭的生活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鄰里關系固然重要,但是不少人卻未能很好處理,關系交惡,彼此為難的例子屢見不鮮。事實上,鄰里之間不同于官場,不存在嚴重的利害沖突,很多都是源于生活小事,只因雙方各不相讓,最后反目成仇。假如一方退讓的話,事情或者能夠好轉,陳囂就是一例。因為他的主動讓步,使得一場可以對簿公堂的鄰里糾紛,最后竟然轉化成了官府表彰的德義美談。忍讓的功效,在鄰里關系的處理上,確實不容小覷。相傳在明代的鄭板橋身上也發生過類似的故事。鄭板橋的弟弟為了蓋房子與鄰居爭地,彼此互不退讓,鄭板橋回信時做了一首詩:“千里捎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鄰居知悉后非常感動,遂各自退讓三尺,而成了六尺巷。不過單純的忍讓,也未必能夠完全解決問題。陳囂的經歷畢竟是非常特殊的,因為他的主動退讓,引發了紀伯的悔改,使得問題得以和平解決。正如現在的社會,如果我們在大力提倡什么的時候,往往現實中我們正在嚴重缺乏什么。或許正是因為陳囂和紀伯事件的難得一見,所以周太守才會大張旗鼓地去刻石旌表。然而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碰到類似的善心未泯的鄰居,假如對方沒有退讓并且貪得無厭,我們又該如何呢?在文明法治的社會,禮讓固然不錯,吃虧以求安寧也是明智之舉,但如果禮讓喪失了底線,吃虧而影響生活,就不得不反思其效果了。
上一篇:《所持一心》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持燭燃須》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