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7】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
(王滬寧主編,林尚立、孫關宏副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59萬字,2004年9月第1版,2017年11月第10次印刷,68元)
△15項基本原理:①政治是經濟集中的表現;②政治是各階級之間的斗爭;③國家是階級統治的工具;④國家是從社會分化出來的管理機構;⑤政治權力是階級的權力;⑥國家屬性決定政治形式;⑦政治民主是階級統治;⑧政治黨派劃分基于階級劃分;⑨政治是一門科學和藝術;⑩民族問題是社會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1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形態;○12社會發展促進政治發展;○13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14時代特征決定國際政治總格局;○15人類社會必然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
○全面深入地挖掘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思想和理論,深刻地展現馬克思主義政治學體系和構成這一體系的每一條原理。具有理論扎實、結構嚴謹、邏輯性強之特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特點:科學性、階級性、革命性、實踐性、發展性。
○政治活動就是個人、集團、階級、國家、政治機構、政黨、社會團體等的社會實踐活動。
○馬恩對現實的人的規定的論述:現實的人是生產的人、是社會的人、是能動的人、是發展的人、是經驗的人。
○上層建筑指的是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思想關系及其制度表現,即社會政治、法律、宗教、藝術、文化、哲學、思想、意識形態等的總和。
○對于統治者來說,維護政權是基本目標,國家作為暴力工具是它所依憑的基本組織。而被統治者則把奪取政權作為目標,把以此目標為準則的形形色色的民間組織或暴力力量作為其進行反抗的組織。
○沒有生產力的發展,不會有階級的產生,也不會有階級的消亡,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問題的基本結論。
○國家消亡是個長期的過程,如何為國家消亡創造條件?①大力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產品極大地豐富起來;②大力提高社會思想文化水平;③必須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
○政治統治職能將隨著社會的發展,階級差別和階級斗爭范圍的縮小而逐漸縮小其作用范圍,而社會管理職能則日益深入到越來越多的領域。
○所謂利益,是指處于不同生產關系、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們由于對物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種利害關系。
○政黨之特征:有一定的政治綱領;有嚴密和嚴格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的領袖集團來主持的;具有斗爭性。
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具有嚴密的組織形式和嚴格的組織紀律;必須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必須加強組織團結,反對分裂。
○黨要善于領導就要黨政分開。
○民族具有四大共同性:①具有共同的語言;②具有共同的地域;③具有共同的經濟生活;④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質。
○政治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列寧說:“政治中最本質的東西即國家政權機構”。不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政治發展都將在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基礎上展開。
○戰爭與和平是政治的繼續。
○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①實行共產主義的全民所有制;②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③消滅三大差別;④消滅階級和國家消亡;⑤個人的全面發展。
○群眾路線是基本的領導方法: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政策應當從千百萬群眾著眼;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領導決策方法;防止命令主義和尾巴主義。
○政策和策略是黨和政府的生命:①堅持原則性和靈活性的統一;②在當前的運動中代表運動的未來;③以革命的兩手反對反革命的兩手;④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⑤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⑥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
上一篇:心理操縱術大全集
下一篇: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難題與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