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兵法散文·秦漢兵法·鹽鐵論》原文鑒賞
[原文](節選)
卷第一
本議第一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原,廣道德之端,抑末利而開仁義,毋示以利,然后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樸,成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趨末者眾。夫文繁則質衰,末盛則本虧。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于邊鄙。備之則勞中國之士,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苦為虜所系獲也,故修障塞,飭烽燧,屯戍以備之。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使備塞乘城之士,饑寒于邊,將何以贍之?罷之,不便也。”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于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于天下,惡用費哉?”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厲中國,殺伐郡縣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軌,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贍,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縱難被堅執銳,有北面復匈奴之志,又欲罷鹽鐵、均輸,憂邊用,損武略,無憂邊之心,于其義未便也。”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戌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饑寒于外,百姓勞苦于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乖; 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 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卷七
備胡第三十八
大夫曰:“鄙語曰:‘賢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鄉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是仁義犯而藜藿不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賊也。是以縣官厲武以討不義,設機械以備不仁。”
賢良曰:“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無壇宇之居,男女之別,以廣野為閭里,以穹廬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飲血,會市行牧豎居,如中國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義,責之禮,使中國干戈至今未息,萬里設備。此兔置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眾,其義莫不愿為臣妾。然猶修城郭,設關梁,厲武士,備衛于宮室,所以遠折難而備萬方者也。今匈奴未臣,雖無事,欲釋備,如之何?”
賢良曰:“吳王所以見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遠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備胡、越而內亡其政也。夫用軍于外,政敗于內,備為所患,增主所憂。故人主得其道,則遐邇潛行而歸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則臣妾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則武勝,德盛則備寡。”
大夫曰:“往者,四夷俱強,并為寇虐。朝鮮逾僥,劫燕之東地;東越越東海,略浙江之南; 南越內侵, 滑服令; 氐、 焚、冉、 、嵩、唐、昆明之屬,擾隴西、巴、蜀。今三垂已平,唯北邊未定。夫一舉則匈奴震懼,中外釋備,而何寡也?”
賢良曰:“古者,君子立仁修義,以綏其民,故邇者習善,遠者順之。是以孔子仕于魯,前仕三月及齊平,后仕三月及鄭平,務以德安近而綏遠。當此之時,魯無敵國之難,鄰境之患。強臣變節而忠順,故季桓隳其都城。大國畏義而合好,齊人來歸鄆、歡、龜陰之田。故為政而以德,非獨辟害折沖也,所欲不求而自得。今百姓所以囂囂,中外不寧者,咎在匈奴。內無室宇之守,外無田疇之積,隨美草甘水而驅牧; 匈奴不變業,而中國以騷動矣。風合而云解,就之則亡,擊之則散,未可一世而舉也。”
大夫曰:“古者,明王討暴衛弱,定傾扶危,則小國之君悅。討暴定傾,則無罪之人附。今不征伐則暴害不息,不備則是以黎民委敵也。春秋貶諸侯之后,刺不卒戌。行役戌備,自古有之,非獨今也。”
卷八
結和第四十三
大夫曰:“伯翳之始封秦,地為七十里。穆公開霸,孝公廣業。自卑至上,自小至大。故先祖基之,子孫成之。軒轅戰涿鹿,殺兩澤,蚩尤而為帝。湯、武伐夏、商,誅桀、紂而為王。黃帝以戰成功,湯、武以伐成孝。故手足之勤,腹腸之養也。當世之務,后世之利也。今四夷內侵,不攘,萬世必有此長患。先帝興義兵以誅暴強,東滅朝鮮,西定冉、,南擒百越,北挫強胡。李牧追匈奴以廣北州,湯、武之舉,蚩尤之兵也。故圣主斥地,非私其利,用兵,非徒奮怒也,所以匡難辟害,以為黎民遠慮。”
世務第四十七
大夫曰:“事不豫辨,不可以應卒。內無備,不可以御敵。詩云:‘誥爾民人,謹爾侯度,用戒不虞。’故有文事,必有武備。昔宋襄公信楚而不備,以取大辱焉,身執囚而國幾亡。故雖有誠信之心,不知權變,危亡之道也。春秋不與夷、狄之執中國,為其無信也。匈奴貪狼,因時而動,乘可而發,飚舉電至。而欲以誠信之心,金帛之寶,而信無義之詐,是猶親蹠、蹻而扶猛虎也。”
和親第四十八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篤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彌振旅而數軍實焉,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難。故兵革者國之用,城壘者國之固也; 而欲罷之,是去表見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輕舉潛進,以襲空虛,是猶不介而當矢石之蹊,禍必不振。此邊境之所懼,而有司之所憂也。”
大夫曰:“自春秋諸夏之君會聚相結,三會之后,乖離相疑,伐戰不止;六國從親,冠帶相接,然未嘗有堅約。況禽獸之國乎!春秋存君在楚,誥鼬之會書公,給夷、狄也。匈奴數和親,而常先犯約,貪侵盜驅,長詐謀之國也。反復無信,百約百叛,若朱、象之不移,商均之不化。而欲信其用兵之備,親之以德,亦難矣。”
卷九
險固第五十
大夫曰:“虎兕所以能執熊羆、服群獸者,爪牙利而攝便也。秦所以超諸侯、吞天下、并敵國者,險阻固而勢居然也。故龜猖有介,孤貉不能禽;蝮蛇有螫,人忌而不輕。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故仲山甫補袞職之闕,蒙公筑長城之固,所以備寇難而折沖萬里之外也。今不固其外,欲安其內,猶家人不堅垣墻,狗吠夜驚而暗昧妄行也。”
文學曰:“秦左淆、函,右隴阡,前蜀漢,后山河,四塞以為固,金城千里。良將勇士,設利器而守陘隧。墨子守云梯之械也。以為雖湯、武復生,蚩尤復起,不輕攻也。然戌卒陳勝無將帥之任,師旅之眾,奮空拳而破百萬之師,無墻籬之難。故在德不在固。誠以行義為阻,道德為塞,賢人為兵,圣人為守,則莫能入。如此則中國無狗吠之警,而邊境無鹿駭狼顧之憂矣。夫何妄行而之乎?”
大夫曰:“古者,為國必察土地,山陵阻險,天時地利,然后可以王霸。故制地城郭,飭溝壘以御寇固國。春秋曰:‘冬浚洙’,修地利也。三軍順天時,以實擊虛,然固于阻險,故于金城。楚莊之圍宋,秦師敗崤嵚崟,是也。故曰:‘天時地利。’羌、胡固近于邊,今不取,必為四境長患。此季孫之所以憂顓臾,有句踐之變而為強吳之所悔也。”
文學曰:“地利不如人和,武力不如文德。周之致遠,不以地利,以人和也。百世不奪,非以險,以德也。吳有三江、五湖之難而兼于越。楚有汝淵、滿堂之固而滅于秦。秦有隴阺、崤塞而亡于諸侯。晉有河華、九河而奪于六卿。齊有泰山、巨海而負于田常。桀、紂有天下兼于滈、毫。秦王以六合困于陳涉。非地利不固,無術以守之也。釋邇憂遠,猶吳不內定其國,而西絕淮山與齊、晉爭強也,越因其罷,擊其虛。使吳王用申胥,修德,無恃極其眾,則句踐不免為藩臣海崖,何謀之敢慮也?”
大夫曰:“楚自巫山起方城,屬巫、黔中,設扦關以拒秦。秦包商、洛、崤、函以御諸侯。韓阻宜陽、伊闕,要成皋、太行以安周、鄭。魏濱洛筑城,阻山帶河,以保晉國。趙結飛狐、句注、孟門以存荊、代。燕塞碣石,絕邪谷,繞援遼。齊撫阿、甄,關榮、歷,倚太山,負海河。關梁者邦國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寶也。徐人滅舒,春秋謂之取,惡其無備,得物之易也。故恤來兵,仁傷刑。君子為國,必有不可犯之難。易曰:‘重門擊拓,以待暴客。’言備之素修也。”
文學曰:“阻險不如阻義。昔湯以七十里為政于天下,舒以百里亡于敵國。此其所以見惡也。使關梁足恃,六國不兼于秦; 河山足保,秦不亡于楚、漢。由此觀之: 沖隆不足為強,高城不足為固。行善則昌,行惡則亡。王者博愛遠施,外內合同,四海各以其職來祭,何擊拓而待?傳曰:‘諸侯之有關梁,蔗人之有爵祿,非升平之興,蓋自戰國始也。’”
[鑒賞]
《鹽鐵論》,西漢桓寬編著。桓寬,西漢汝南人,字次公。宣帝時任為郎,官廬江太守丞。《鹽鐵論》是一部記錄昭帝時鹽、鐵會議的文獻。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召集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從反對鹽鐵官營、均輸、平準開始,對政府的政策進行了全面批評,并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展開辯論,內容涉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鹽鐵論》記述了雙方的論點。全書分10卷60篇,各立標題,但內容互相連貫,是研究西漢時期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重要資料。
軍事方面,《鹽鐵論》記錄了圍繞漢武帝抗擊匈奴問題,御史大夫桑弘羊與賢良、文學展開激烈辨論的情景。充分肯定了抗擊匈奴戰爭的正確,闡明了“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的備戰思想,很值得一讀。
一、肯定抗擊匈奴是“興義兵以誅暴強”的戰爭
賢良、文學們打著“貴以德而賤用兵”(《本議》)的旗號,攻擊抗匈戰爭是“廢道德而任兵革”(《本議》),根本不應該打,全怪幾個“好事之臣”在漢武帝面前無事生非,惹起了戰禍。對于賢良、文學們的謬論,桑弘羊進行了充分的反駁。
對于任何戰爭,首先要分清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匈奴是西漢北方的一個奴隸制軍事政權。它擁有幾十萬騎兵,奴役壓迫著當時幾十個小邦,儼然是北方一霸。由于西漢社會制度比匈奴進步,是一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先進農業國,匈奴更是垂涎三尺,把西漢看作是一塊肥肉。他們經常發動突然襲擊,對西漢北部進行武裝掠奪,給人民帶來極大的痛苦,構成了對西漢王朝的嚴重威脅。漢武帝堅持了抗戰的立場,起用了奴隸出身的衛青和霍去病這樣杰出的大將,經過長期、艱苦的戰斗,終于打敗了匈奴侵略者,贏得了戰爭的勝利。在這場反侵略的戰爭中,西漢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動員了巨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力量,是贏得勝利的一項基本條件。特別是鹽鐵官營政策的實行,對于保證反侵略戰爭的國防費用,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桑弘羊反駁了賢良、文學們不區分戰爭性質的謬論,指出:抗匈戰爭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國家的安全,并不是想擴大地盤而興師動眾,是“興義兵以誅暴強”(《結和》),打擊侵略者,維護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抗戰路線,是有進步意義的。
二、強調“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的備戰思想
在鹽鐵會議上,賢良、文學們用各種卑鄙的伎倆,制造反動輿論。他們鼓吹“抗戰亡國”和“領土無用”的謬論,反對備戰、散布失敗主義情緒。他們還拚命渲染戰爭恐怖、勞民傷財。什么“大軍之后,累世不復”、“田地日荒,城郭空虛”(《未通》)呀,什么“老母垂泣,室婦悲恨”(《備胡》)呀,把一場正義戰爭描繪得凄凄慘慘。他們還拋出罷兵休戰,“兩主好合”,拆除防御工事,使用大量金錢與匈奴講和的投降主張。
桑弘羊針對賢良、文學們的種種謬論,站在維護國家統一、堅持抗戰的立場上,義正詞嚴地批駁了賢良、文學們不愿備戰的投降主義路線。他正確總結了西漢歷史上“和親”政策不能制止匈奴侵略的教訓,指出匈奴“貪侵”成性,“百約百叛”,一貫背信棄義,一有機會就發動侵略戰爭。對這樣一個兇惡的敵人,決不可存任何幻想,只能用反侵略戰爭打敗它,不能用仁義道德感化它。桑弘羊闡明了反侵略的備戰思想,說事先不作準備,臨時就不可能應付突然事變。因此,必須堅持屯邊政策,“筑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和親》),“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于人”(《險固》)。只要堅持進行這場正文戰爭,“以義伐不義”,就會象“秋霜而振落葉”那樣,徹底打敗侵略者。
上一篇:《漢魏六朝散文·范曄·皇后紀序論》原文鑒賞
下一篇:《漢魏六朝散文·陶弘景·答謝中書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