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50】檔案:一部個人史
(〔英〕蒂莫西·加頓艾什著,汪仲譯,南京大學出版社,19.9萬字,2019年4月第1版,65元)
15章:序言報告、馳赴柏林、跨越圍墻、IM“指導教授”?IMV“米夏拉”、IM“舒爾特”、IMB“史密斯”、IM“R太太”、波瀾壯闊在波蘭、禁止入境黑名單、浮士德群像、冷戰終結、檔案效應、英倫諜影、檔案封存。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年輕的蒂莫西·加頓艾什為了研究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分別在東、西柏林停留數年搜集資料,但沒想到,他在東德的行蹤被認為是間諜活動,并被秘密警察和線民盯梢,留下了厚達325頁的秘密檔案。兩德統一后,東德的秘密警察檔案開放,作者重訪德國,根據東德國安部為他建立的檔案和自己的日記,一一尋訪當年那些監視的人,重建青年時期的一段記憶。他驚訝地發現,彼此立場不同的人,往往對相同的經驗持有截然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回憶;于是,穿越各種回憶的迷霧,探尋自身作為其中一部分的歷史的真相,就成了這本書寫作的動力,最終促成了這本書的形成。這是一部將個人回憶與歷史探索恰到好處地融為一體的紀實作品。
污點還是先需要被指認、暴露出來,才算污點。
有人說:“過去就好像陌生的外國一樣”,事實上,過去是另外一個宇宙。
歷史,就好像一件用許多不同質材拼貼而成的美術作品一般,這里一塊硬邦邦的金屬片,那里一張舊報紙,又覆加上一塊布料。
歷史學家一面在做研究,一面也創造了歷史,自己成了這個歷史的一小部分。
這個國家如何操控了納粹所建立起的心理習慣、社會紀律和文化特質,以及與納粹同樣的致命“次要美德”——責任感、忠誠、準時、清潔、勤奮。
有人說,每個間諜的內心,都存在著一位作家。很顯然,每位作家的內心,都存在著一個間諜。
這本書生動地還原許多惡劣的人形怪獸,他們的目光總是緊緊盯著每一只小麻雀折翅墜地的時候。
上一篇:權力與制度
下一篇:死屋:沙皇統治時期的西伯利亞流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