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側面,人性的正面——讀石舒清新作《凌伯講的故事》
◎吟泠
忙于謀生,刻意看文兄舒清的作品,確也不多。從《果院》《清水里的刀子》到《連襟》及《凌伯講的故事》,可以感到作家在取材與視角上的開拓與變化,這個變化,是我個人所期待和喜歡的,始于“西海固”,止于“西海固”,起止之間,又不局限于“西海固”,這也是一個作家自我突破的需求吧。凌伯是1925年生人,可謂生于戰亂,長于戰亂,半生都在戰爭歲月中狼奔豕突。關于戰爭,慷慨激昂,高大上的敘事,多如流沙,特別是戰爭神劇,已使戰爭毀于戰爭。阿列克謝耶維奇筆下的戰爭,是戰士記憶里的戰爭,經過時光的過濾與情感的冷卻,漸漸回歸到人與事的本質,也回歸到對戰爭的反思。沒有誰喜歡戰爭、流血、殺戮,戰爭會使人性扭曲。作為具體到凌伯這樣一個微小的個體,戰爭多半是個過于龐大的政治概念,他給作家所講述的,是流離歲月的另一面,小而又小,輕而又輕的細枝末節,是歷史長河中的浪花,乃至是浪花翻涌時的悸動與色澤。凌伯總共講了六個戰爭中的小故事,時間集中在1951年到1953年,其時抗美援朝戰事正酣,我還沒降臨塵世。然而這并不妨礙我對這六個小故事的理解,在我眼里,就“戰爭”這個字眼而言,這六個故事是小的,就個體生命而言,這六個故事卻是大的,大到足以充滿每個主人公的骨頭與血肉,儼然就是他們的生命本身。
第一個故事是《相親》,因戰事突發,青壯年奔赴殺場,生死未卜,重視子嗣的家人,便應急似地為上前線的戰士相親成婚,防備萬一身有不測,也可留下一脈香火,意思就是這樣的意思,簡單美好里透著感傷的氣息,連這感傷的氣息,也驟生驟滅,容不得當事人片刻流連。時年26歲的凌伯,也如此這般,有了一個叫趙銀花的女人,禮物是一雙襪子,且他們也就有了漫長的一輩子的相濡以沫。倘若不是這樣一場戰爭,倘若不是這樣應急似的相親,凌伯當是另有所娶,銀花當是另有所嫁,兩人不會在世間有一分交集。戰爭仿佛一個隱形巨人,是有手有腳的,它一推一轉,就掌握了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將赴前線的戰士們,多半都如此相了親,有了自己的女人。其中有個叫馬玉清的,卻以相親之名,玩了雙簧,臨陣脫逃,開小差跑了。這個開了小差的逃兵,日后的命運,或好或壞,無人知曉。不知為何,我是偏私這個貪生怕死的小角色的,貪生怕死,是多數人的心性,凌伯如實講了出來。在“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的戰歌的調子里,有著被歷史這個宏大詞語遺忘和忽略了的小人物輕輕的節拍。
第二個故事,名叫《一號招待所》。故事發生在雪大如山的冬天的朝鮮半島,一切都被深埋在厚厚的雪里,一號招待所也是。這個所謂的一號招待所,其實就是僅可容身的石屋,屋里鋪有野草。因雪太厚,這棲身之所,便成了地洞般的存在。本來,奉命開會的凌伯和一個小兵要住這個一號招待所的,卻承讓給后來的朝鮮友軍,一個四十多歲的男友軍,和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友軍。他們一先一后,似乎跪著爬進一號招待所住了一夜。1952年朝鮮戰場大雪時節男女友軍在一號招待所的一夜,就那么無痕無跡地過去了,像漫天大雪那么白,那么安靜,沒有人知道他們做了什么。作家對這段文字的節儉、珍重、收斂、清潔與愛惜,使人覺得這個故事似乎都不成個故事,卻令人萬般難舍,似在地上,又在空中,亦夢亦幻,讓讀者與凌伯一樣,仿佛于那大雪之夜,嗅到了某種香味。這戰爭里一縷香噴噴的味道,是肉身的味道,是性的、情的、愛的味道,它不光俘獲了戰場上的凌伯,也俘獲了與戰爭無緣的后來的“我”。
第三個故事叫《尤高壽》,是作家著墨最多的一個小兵。他本在亂世中過著潦草的小日子,卻因媳婦與本族尤姓長輩亂倫,氣憤不過,殺人逃命,入了軍營。人之常情,他是念及母親的,母親自然也是念及亡命天涯的兒子。部隊開拔途中,尤高壽心心念念地想著再見母親一面。有朝一日,到了一個叫平吉鋪的地方,確也就是他的家鄉,確也就在家鄉的街市上見到了他的母親,他怕被族人認出,頭戴草帽,躲在街市一角,暗中悄悄看了母親幾眼,算是滿了一個心愿。倘若那天路經老家平吉鋪,母親恰好沒上街市,尤高壽的心愿就落空了。好在真是天遂人愿。1952年,尤高壽犧牲在朝鮮戰場。這個故事,字字驚心,每個字都是痛的,也是燙的,使人不能受用,又不得不受用,讀者便有了一種煎熬了。仿佛讀者是一塊石頭,作家是個石匠,拿著鑿子,一下一下,鑿在讀者身上和骨頭上,冒著點點的火星。文字是極簡極隱忍的,甚至是堅硬冷酷的,卻讓人無端軟了下來。其中寫尤高壽暗中悄悄見了母親,對凌伯說:“見一面是一面吧,就像一張大票子錢,換開了慢慢花”。就是這樣的文字,把人的眼淚引出來的。究竟,母親沒見到破帽遮顏的尤高壽的,究竟,這是母子的最后一面。戰事的另一面,靜悄悄的,靜謐得仿佛連地上掉根針都可以聽見,卻也似驚雷陣陣,令人戰栗,令人不安,令人洞穿人性的至柔至暖。這是高手的路數,我記起吉行淳之介的一個短篇《父親的年齡》,在文兄舒清的這篇新作里,少即是多,簡即是美的那種節制、簡約、安靜、從容的氣質,超出了我的預期。這個真是令人喜悅的。
第四篇叫《蘆浦洞》,寫一個尚姓軍醫和一個朝鮮女人有染的故事,是戰場上常見的故事,沒什么特別之處,事情發生在1952年“三反”運動期間。作家著意寫了尚姓軍醫送給朝鮮女人的幾樣物件,一盒撲粉,一條毛巾,一塊香皂及盒子,另送了那女人一塊降落傘布,讓她做了裙子穿。這異常清貧的男歡女愛,當然成了異國私情的一些罪證。后來,朝鮮女人復來找尋尚姓軍醫而不得,他犧牲在朝鮮戰場,魂逝異鄉。戰爭縫隙間短暫的人間煙火,愛欲私情,輕輕淺淺,灰飛煙滅,它們不會,也不可能保存在光榮的戰爭檔案里,只能存在凌伯的回憶里,讓作家用近乎冰冷痛楚絕情的文字,留下人的而不是戰爭的痕跡。
第五個故事,叫《黃楊扁擔》,是一個叫黃生榮的18歲的四川女兵,被一個叫于榮生的擔架兵扶著行軍途中的故事。女兵的雙腿被炸沒了,于榮生幫她擦洗身子,洗衣裳,后來女兵給他唱了一首叫《黃楊扁擔》的家鄉小調,有思鄉之情,也算是對于榮生的一份答謝,因除此之外,女兵沒有什么可以答謝為她洗身子的這個男人了。時間是1952年5月,野花開得正好的時節。這兩個萍水相逢的人,他們總共結伴走了三天,一百八十里地。分別時,黃生榮對于榮生說了一聲“爸爸再見”,一切戛然而止。沒有慣常的悲情,沒有泛濫的眼淚,沒有多余的話語,一切都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將一段離亂中臨時的暖意,臨時的親情,呈現得如此深情,也如此貴重和神圣。貴重之感和神圣之感,是讀文兄舒清作品時常常自然而然生出的一種感觸,是與當下別的小說相比較而生出的一種鮮明的感觸。好像他的文字,是祭臺上的祭品,有著特別的氣息、味道、意思和分量,使讀者的心也不得不規矩起來,整齊起來。細視之,文兄舒清的筆觸,往往落在細小柔軟之人之物之事之情態上,摹寫那些不易被察覺的一點光與色,性與情,動與靜,有其一以貫之的靜冷之色,清潔之感,使人動容,身心俱慟,感念唏噓。在作家筆下,凌振方、馬玉清、尤高壽和他的媽媽、尚醫生、朝鮮女人、于榮生、黃生榮,都極少形貌描寫,面孔模糊,卻分明又觸手可及,飽滿有力。在作家不動聲色的詞語下面,實藏著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鮮活生命。最后一節,寫了凌伯天降好運,遠離戰場,回國學習,孤獨的狂喜,火車呼嘯著帶著他跨過鴨綠江時幸存下來的他那滿臉的淚水,使人相信生命與戰爭,是仇敵中的仇敵。作家以戰爭的側面,呈現出人性的正面,給那些草芥般微弱的生命以悲憫與暖意。那些輕如草芥般的生命,他們不懂戰爭,他們死于戰爭,但他們在石舒清獨特的戰爭文本中而得以長生。谷山俊太郎有一首詩,名字就叫《1951年1月》,時間恰好與舒清這個短篇遙相呼應——“我困惑,雖然我有堅強的肌肉和心,錯綜復雜迷惑我,關于進步和死亡我一無所知,但是我知道城鎮愛情或云朵歌聲,我想為它們而活著”。
呤泠,本名趙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魯迅文學院29屆高研班學員,現供職于新華保險寧夏分公司財富管理中心。著有短篇小說集《歌蘭小令》《粉菩薩》《銷魂曲》。數篇作品入選《小說選刊》《散文選刊》及《2008中國年度短篇小說》。曾獲第八次“寧夏文學藝術獎”,2015黃河文學雙年獎。
上一篇:情深勝于景深——《走向幸福——吳建新聚焦寧夏生態移民》攝影展觀后
下一篇:揭示孕育于土地中的和諧與美——李進祥鄉土故事的生態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