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傳
孫堅傳
【題解】
孫堅(155—191),字文臺,吳郡富春縣(今浙江杭州富陽)人,東漢末期軍閥將領(lǐng),據(jù)三國志記載,孫氏是春秋孫武的后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jié)”,小說《三國演義》中稱他為“江東猛虎”。曾參與討伐黃巾軍以及討伐董卓的戰(zhàn)役,后與劉表作戰(zhàn)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孫權(quán)建國后,追謚為武烈皇帝。
【原文】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蓋孫武之后也。少為縣吏。年十七,與父共載船至錢唐(塘),會海賊胡玉等從匏里上掠取賈人財物,方于岸上分之,行旅皆住,船不敢進。堅謂父曰:“此賊可擊,請討之。”父曰:“非爾所圖也。”堅行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1]賊狀。賊望見,以為官兵捕之,即委財物散走。堅追,斬得一級以還。父大驚,由是顯聞,府召署假尉[2]。
會稽妖賊許昌起于句章,自稱陽明皇帝,與其子韶扇(煽)動諸縣,眾以萬數(shù)。堅以郡司馬募召精勇,得千余人,與州郡合討破之。是歲,熹平元年也。刺史臧旻列上功狀,詔書除堅鹽瀆丞,數(shù)歲徙盱眙丞,又徙下邳丞。
中平元年,黃巾賊帥張角起于魏郡,讬(托)有神靈,遣八使以善道教化天下,而潛相連結(jié),自稱黃天泰平。三月甲子,三十六方一旦俱發(fā),天下響應(yīng),燔燒郡縣,殺害長吏。漢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俊將兵討擊之。俊表請堅為佐軍司馬,鄉(xiāng)里少年隨在下邳者皆愿從。堅又募諸商旅及淮、泗精兵,合千許人,與俊并力奮擊,所向無前。汝、潁賊困迫,走保宛城。堅身當(dāng)一面,登城先入,眾乃蟻附,遂大破之。俊具以狀聞上,拜堅別部司馬。邊章、韓遂作亂涼州。中郎將董卓拒討無功。
【注釋】
[1]羅遮:包圍截擊。
[2]假尉:代理縣尉。尉,為古代負責(zé)地方治安的人員。
【譯文】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孫武的后代。他年輕時做過縣吏。17歲那年,他與父親一同坐船到錢塘,正碰上海盜胡玉等,從匏里這個地方上岸搶掠商人錢財后,在岸上分贓,來往行人都不敢靠近,過路船只也不敢前行。孫堅對其父說:“這些強盜可以捉拿住,請讓我去干。”他的父親說:“這種事不是你能干得了的。”孫堅當(dāng)即拿起刀上了岸,用手東指西指的,就像在分派幾股隊伍去包圍強盜的樣子。那些賊人見他如此情形,以為是官兵來捕捉他們,嚇得趕緊扔掉搶來的錢財四散而逃。孫堅緊追上去,砍下一個強盜的腦袋帶轉(zhuǎn)來,他的父親對此大為驚訝。自此孫堅聲名大振,州府召他為假尉。
熹平元年(172),會稽郡賊人許昌在句章縣謀反,自稱為陽明皇帝,與他的兒子許韶煽動起周圍各縣,共招集幾萬人。孫堅以郡司馬的身份招募精兵,共得千余人。與州郡共同合作討伐并消滅了許昌。刺史臧旻上奏羅列孫堅的功績,皇帝下詔任命孫堅為鹽瀆丞,幾年后改為盱眙縣丞,后又改任下邳縣丞。
中平元年(184),黃巾軍首領(lǐng)張角在魏郡發(fā)動起義,假托自己受神靈保佑,派遣八人前往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宣揚太平道來教化民眾。而各州賊人暗中互相串連,自稱黃天泰平。三月初五,三十六方一同舉起義旗,天下百姓紛紛響應(yīng),焚郡燒縣,斬官殺吏。漢朝廷派遣車騎將軍皇甫嵩、中郎將朱俊,領(lǐng)兵征討。朱俊上表請派任孫堅為佐軍司馬,自在家鄉(xiāng)起一直跟隨孫堅多年的、當(dāng)時在下邳的青年們都自愿隨他去從軍戰(zhàn)斗。孫堅又招募各路商人及淮河、泗水一帶的精兵一千多名,與朱俊協(xié)力奮戰(zhàn),所向無敵。汝、潁一帶的起義軍戰(zhàn)斗失利,逃至宛城堅守。孫堅獨當(dāng)一面,身先士卒,登上城墻,眾兵卒蜂擁而上,大破起義軍。朱俊將孫堅作戰(zhàn)行為奏明朝廷,詔命孫堅為別部司馬。邊章、韓遂在涼州作亂,中郎將董卓征御無功。
【原文】
中平三年,遣司空張溫行車騎將軍,西討章等。溫表請堅與參軍事,屯長安。溫以詔書召卓,卓良久乃詣溫。溫責(zé)讓卓,卓應(yīng)對不順。堅時在坐,前耳語謂溫曰:“卓不怖罪而鴟張大語,宜以召不時至,陳軍法斬之。”溫曰:“卓素著威名于隴蜀之間,今日殺之,西行無依。”堅曰:“明公親率王兵,威震天下,何賴于卓?觀卓所言,不假明公,輕上無禮,一罪也。章、遂跋扈經(jīng)年,當(dāng)以時進討,而卓云未可,沮軍[3]疑眾,二罪也。卓受任無功,應(yīng)召稽留,而軒昂自高,三罪也。古之名將,仗鉞[4]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者也,是以穰苴斬莊賈,魏絳戮楊干。今明公垂意于卓,不即加誅,虧損威刑,于是在矣。”
溫不忍發(fā)舉,乃曰:“君且還,卓將疑人。”堅因起出。章、遂聞大兵向至,黨眾離散,皆乞降。軍還,議者以軍未臨敵,不斷功賞,然聞堅數(shù)卓三罪,勸溫斬之,無不嘆息。拜堅議郎。時長沙賊區(qū)星自稱將軍,眾萬余人,攻圍城邑,乃以堅為長沙太守。到郡親率將士,施設(shè)方略,旬月之間,克破星等。周朝、郭石亦帥徒眾起于零、桂,與星相應(yīng)。遂越境尋討,三郡肅然。漢朝錄前后功,封堅烏程侯。
【注釋】
[3]沮軍:打擊士氣。
[4]鉞(yuè):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商及西周盛行。
【譯文】
中平三年(186),朝廷派司空張溫代行車騎將軍職權(quán),西往討伐邊章等。張溫上表請派孫堅參與軍事,屯守長安。張溫以詔書召見董卓,董卓過了好久才來見張溫。張溫責(zé)備董卓,董卓回話很不客氣。孫堅當(dāng)時也在座,向前與張溫耳語說:“董卓不害怕自己有罪反而出言狂妄,應(yīng)當(dāng)以不按時應(yīng)召前來之罪,按軍法殺掉他。”張溫說:“董卓一向在隴、蜀一帶享有威名,現(xiàn)在殺掉他,西進討伐沒有依靠了。”孫堅說:“您親領(lǐng)皇家軍隊,威震天下,還依賴什么董卓?看董卓今天的談話,并不想聽您的,輕上無禮,是第一條罪狀。邊章、韓遂胡作非為已一年多,應(yīng)當(dāng)及時進討,而董卓反說不可,沮喪軍心,疑惑將士,是第二條罪狀。董卓接受重任而毫無戰(zhàn)功,召其前來又滯緩不前,反倒狂妄自傲,是第三條罪狀。古代名將,帶兵臨陣,無不果斷地斬處違犯軍紀(jì)者,來顯揚威嚴(yán),故此有了司馬穰苴斬莊賈、魏絳殺楊干的事。現(xiàn)在您對董卓留情,不立即斬殺,如此必然使軍威受到損害。”
張溫不忍心執(zhí)行軍法,于是就說:“你暫時先回營,免得董卓會懷疑你。”孫堅于是起身離去。邊章、韓遂聽說大兵壓境,其黨徒紛紛離散,都請求投降。軍隊班師后,朝廷議事大臣們認(rèn)為軍隊并未與敵交戰(zhàn),不能判功論賞,然而他們聽說孫堅指陳董卓三大罪狀,勸張溫斬殺董卓,無不嘆息。孫堅被任為議郎。其時長沙賊寇區(qū)星自稱將軍,聚眾萬余人,圍攻長沙城邑,于是朝廷任命孫堅為長沙太守。孫堅到長沙后親率將士,擬定進攻計劃,不及一月,就擊破區(qū)星等人。周朝、郭石也率領(lǐng)徒眾在零陵、桂陽等地起事,與區(qū)星相呼應(yīng)。于是孫堅越境追尋討伐,三郡全都得以安定。漢朝廷根據(jù)孫堅前后建立的功績,封他為烏程侯。
【原文】
靈帝崩,卓擅朝政,橫恣京城。諸州郡并興義兵,欲以討卓。堅亦舉兵。荊州刺史王叡素遇堅無禮,堅過殺之。比至南陽,眾數(shù)萬人。南陽太守張咨聞軍至,晏然自若。堅以牛酒禮咨,咨明日亦答詣堅。酒酣,長沙主簿入白堅:“前移南陽,而道路不治,軍資不具,請收主簿推問意故。”咨大懼欲去,兵陳四周不得出。有頃,主簿復(fù)入白堅:“南陽太守稽停義兵,使賊不時討,請收出案軍法從事。”便牽咨于軍門斬之。郡中震栗,無求不獲。
前到魯陽,與袁術(shù)相見。術(shù)表堅行破虜將軍,領(lǐng)豫州刺吏。遂治兵于魯陽城。當(dāng)進軍討卓,遣長史公仇稱將兵從事還州督促軍糧。施帳幔于城東門外,祖道送稱,官屬并會。卓遣步騎數(shù)萬人逆堅,輕騎數(shù)十先到。堅方行酒談笑,敕部曲整頓行陳,無得妄動。后騎漸益,堅徐罷坐,導(dǎo)引入城,乃謂左右曰:“向堅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諸君不得入耳。”卓兵見堅士眾甚整,不敢攻城,乃引還。
【譯文】
漢靈帝死后,董卓獨專朝政,橫行霸道于京城。各州郡都興起義兵,要討伐董卓。孫堅也舉兵響應(yīng)。荊州刺史王叡素日待孫堅無禮,孫堅過荊州時順道殺了他。軍至南陽,隊伍發(fā)展到幾萬人。南陽太守張咨聽說孫堅軍已到,泰然自若。孫堅以牛、酒向張咨獻禮,張咨次日也回訪酬答孫堅。飲酒正酣暢時,長沙主簿進來對孫堅說:“前有文書傳給南陽太守,但至今道路尚未修整,軍用錢糧尚未備足,請將他逮捕交付主簿問個明白。”張咨恐懼,打算離開,但兵士圍立四周不能走出。過了一會兒,長沙主簿又進來告知孫堅:“南陽太守故意拖延義兵,使之不能及時討伐賊寇,請將他逮捕按軍法處置。”于是把張咨拖往軍門外斬首。南陽郡城震驚萬分,義兵的要求都得到了滿足。
孫堅兵進魯陽,與袁術(shù)相見。袁術(shù)上表推薦孫堅為破虜將軍,兼豫州刺史。于是孫堅駐守魯陽城整頓軍隊。當(dāng)要進軍討伐董卓時,孫堅派長史公仇稱為從事,領(lǐng)兵回州督辦軍糧。孫堅在城東門外裝飾帳幔,設(shè)宴給公仇稱餞行,諸將及其下屬都會聚席間。董卓這時派遣步兵、騎兵數(shù)萬人來迎擊孫堅,有數(shù)十名輕騎兵先到。孫堅正飲酒談笑,命令部隊整頓軍陣,不得妄動。隨后騎兵漸漸地多起來,孫堅才慢慢離座帶領(lǐng)大家入城,于是對身邊人說:“剛才我之所以不立即起身,是怕兵士混亂擁擠,諸位不能進城來。”董卓的軍隊見孫堅的兵士頗為嚴(yán)整,于是不敢攻城,就退了兵。
【原文】
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shù)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5],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冢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shù)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復(fù)相收兵,合戰(zhàn)于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是時,或間堅于術(shù),術(shù)懷疑,不運軍糧。陽人去魯陽百余里,堅夜馳見術(shù),畫地計校,曰:“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受譖潤[6]之言,還相嫌疑!”術(shù)踧唶[7],即調(diào)發(fā)軍糧。堅還屯。
卓憚堅猛壯,乃遣將軍李傕等來求和親,今堅列疏子弟任刺史、郡守者,許表用之。堅曰:“卓逆天無道,蕩覆王室,今不夷汝三族,縣示四海,則吾死不瞑目,豈將與乃和親邪?”復(fù)進軍大谷,拒雒九十里。卓尋徙都西入關(guān),焚燒雒邑。堅乃前入至雒,修諸陵,平塞卓所發(fā)掘。訖,引軍還,住魯陽。
初平三年,術(shù)使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于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兄子賁,帥將士眾就術(shù),術(shù)復(fù)表賁為豫州刺史。堅四子:策、權(quán)、翊、匡。權(quán)既稱尊號,謚堅曰武烈皇帝。
【注釋】
[5]罽(jì)幘:毛織物制的頭巾。
[6]譖(zèn)潤:日積月累的讒言。
[7]踧唶(cù jiè):恭敬小心的樣子。
【譯文】
孫堅移軍駐扎梁郡東,受到了董卓軍隊的猛烈攻擊,孫堅與幾十個騎兵突圍而去,孫堅經(jīng)常戴著紅色包頭巾,這時便脫下頭巾令親近將領(lǐng)祖茂戴上。董卓的騎兵爭著追趕祖茂,所以孫堅揀小路逃脫。祖茂被追得走投無路,于是下馬把頭巾放在墳?zāi)归g的燒柱上,自己潛伏在草叢中。董卓騎兵望見,便將燒柱包圍了好幾層,等到走近看時,才發(fā)現(xiàn)是根柱子,于是離去。孫堅再收集自己的軍隊,在陽人這個地方與董卓軍隊交戰(zhàn),將董卓軍隊打得大敗,并將其都督華雄等斬首。這時,有人在袁術(shù)面前撥弄孫堅的是非,袁術(shù)對孫堅起了疑心,便不給他送運軍糧。陽人距魯陽一百多里地,孫堅連夜馳見袁術(shù),他用刀劃著地對袁術(shù)說:“我所以如此獻身不顧,上為國家討伐逆賊,下為將軍報家門私仇。我孫堅與董卓并無刻骨仇恨,而將軍您卻聽信小人撥弄之言,居然對我起懷疑!”袁術(shù)對孫堅頓時恭敬起來,并很不自在,當(dāng)即調(diào)發(fā)軍糧。孫堅返回駐地。
董卓害怕孫堅勇猛激壯,于是派將軍李傕等前來請求與孫堅和親,讓孫堅列出要任刺史、郡守的子弟的名單,答允上表任用他們。孫堅說:“董卓大逆不道,蕩覆王室,如今不誅其三族,示眾全國,我死也不瞑目,難道還要與他和親嗎?”再次進兵大谷關(guān),直抵洛陽九十里外之地。董卓立即遷都往西入函谷關(guān),焚燒了雒邑。孫堅于是前進到雒地,修復(fù)各座皇陵,將董卓所挖掘的墳?zāi)固畛浜谩M晔轮螅姺祷兀俅务v扎魯陽。
初平三年(192),袁術(shù)派孫堅出征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鄧一帶迎擊。孫堅擊敗黃祖,追過漢水,于是包圍了襄陽,孫堅單身匹馬登上峴山,觀察敵情,被黃祖的軍士用箭射死。孫堅的侄兒孫賁率領(lǐng)將士投奔袁術(shù),袁術(shù)又上表,推薦孫賁為豫州刺史。孫堅有四個兒子:孫策、孫權(quán)、孫翊、孫匡。孫權(quán)稱帝登基后,追謚孫堅為“武烈皇帝”。
上一篇:《三國志·姜維傳》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三國志·孫策傳》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