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詩歌
波蘭詩歌始于12世紀的宗教贊美詩《圣母歌》。該詩共有兩節,風格古樸典雅,富有表現力,節奏細致嚴密,在行尾或行中押韻。它與中世紀拉丁及希臘的宗教歌曲頗為近似。到了14世紀,宗教詩歌仍占優勢,現保存下來的詩歌有《耶穌蒙難之歌》。這首詩歌最先使用每行13個音節的格式,并且在第七個音節上有規律地出現音頓。15世紀時又出現了宗教的和世俗的抒情詩,但還沒有史詩。縱觀這些詩歌,雖然其中也不乏感情真摯、語句動人的段落,但一般都還沒有成為完整的藝術作品。抒情詩中值得提及的有《耶穌頌詩》、四旬齋和復活節頌歌以及圣誕歌曲,還有一首根據國外傳聞寫成的宗教詩歌《圣徒亞歷克西斯傳奇》。世俗愛情詩歌為數不多,藝術性也不高。中世紀的波蘭詩歌一般在主題上只有一部分是獨創的,在形式上采用了不同的音律結構(每行5至13個音節不等),詩行長短亦多參差不齊,行尾押語法韻,但常不完全。
15世紀下半葉,人文主義思潮抵達波蘭,對后來波蘭的文化生活和文學創作產生巨大的影響。拉丁語成為上流社會寫作和談話中所使用的第二語言,其文采風靡一時。16世紀中期,人文主義已經席卷整個波蘭。當時杰出的詩人及散文作家開始全部或主要用波蘭語寫作,迎來了波蘭文學的黃金時代。這一輝煌時代的先驅是N·雷伊(1505—1569),他擅長于散文寫作,其詩歌流于說教,缺乏創見和想象。雷伊的語言華麗明快,但不夠典雅,詩意不濃。他最大的特色是完全用波蘭語寫作,能夠反映當代的波蘭生活,而且以文學創作為職業。其詩作主要有諷刺僧侶和上流人士的詩歌《三人對談》《教誨詩》《肖像》等。他在音律上有所創新,除了每行運用8個、10個、13個音節之外,還運用14個、15個音節,這在當時尚屬罕見。在押韻方面,他仍然使用原來流行的語法韻。
16世紀的波蘭詩壇巨星J·科哈諾夫斯基(1530—1584),是當時整個斯拉夫語世界中首屈一指的詩人。他在意大利和法國接受教育,對人文主義有著深湛的造詣。他根據法國七星詩社的宗旨,確立了自己的文學綱領,創作出充滿古代精神的波蘭詩歌。由于其不懈努力,波蘭詩歌才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和民族特色,擺脫了中世紀和16世紀早期的教誨主義羈絆。科哈諾夫斯基首先是一位藝術家,他“為自己也為繆斯”而歌唱。他創作的詩歌多種多樣,有小品詩、諷刺詩、歌謠、挽詩、詩體悲劇、史詩等,還改編了禱告詩篇。這些作品都表現了詩人高度的獨創性。其詩歌境界廣闊浩瀚,情思深切,表現了均衡的人文主義精神、博大的文學藝術修養、高雅的道德倫理情操。他采用教養有素的波蘭人通用的語言,但又賦予它新的節奏和意義,使之成為典雅的詩歌語言,優美清晰,既毫無夸飾雕琢的痕跡,也沒有雷伊的作品中常見的陳詞濫調。他的主要貢獻還在于對波蘭詩體的改進,如創立音節詩歌和全韻,為波蘭詩律體系奠定了基礎。他的抒情詩對16世紀及其以后的詩人都有很大影響。當時在追隨他的詩人中,最有獨創性的是M·S·沙爾齊恩斯基(1550—1581)。他曾出版《波蘭詩集》,書中包括了愛情、歷史、宗教等方面題材的詩歌,其中有的是采用十四行詩的形式。17世紀上半葉,比較杰出的人文主義詩人有M·沙爾比尤斯基(1595—1640),作有拉丁文的頌歌多篇,在國外有“信奉基督的賀拉斯”之稱。另一位詩人S·希莫諾維奇(1558—1629),也以寫作拉丁詩歌聞名國外。他用波蘭文創作的詩歌也不乏佳作,主要是取材于波蘭生活的田園詩,許多具有獨創新意。
17世紀下半葉,波蘭詩歌以巴羅克風格占主導地位。當時杰出的詩人有A·莫爾斯廷(1613—1693),其詩歌仿照意大利詩人馬里諾的格調,他出版了兩部詩集:《大犬星座》和《琵琶集》。其詩歌的特點是形式簡短,語言優美,對愛情的描寫比照鮮明,傳神細膩。另一派則融合了巴羅克風格和地方風格,逐漸脫離了古典的傳統詩體,作品結構細致,詩律嚴格,風格清新高雅,語言雅俗兼收,口語、拉丁語、波蘭語并用,人物形象與意象刻畫復雜,大量使用倒裝句式與韻律。史詩是這種流行詩體中常見的一種。許多宏篇巨制長達12000行以上。這些詩歌注重歷史事件的真實性,但缺乏獨創性和想象力。著名的長詩有S·特瓦杜斯基(1600—1660)的《國內戰爭》、W·波托茨基(1625—1696)的《喬西姆大戰》等。另一種常見的形式是短篇詩集,多反映波蘭上層社會各式各樣的生活,其中的代表作有波托茨基的《花園》以及W·科喬夫斯基(1633—1700)的《忙中偷閑集》。還有一種巴羅克田園詩,代表作有特瓦杜斯基的田園詩劇《達芬尼化作月桂樹》以及S·杰莫羅維奇(1609—1629)的愛情詩歌《魯西尼亞的少女們》,描寫愛情的悲歡離合,感人至深。杰莫羅維奇的風格接近于科哈諾夫斯基,但在詩體方面具有獨創精神,音律變化多樣,詩句長短參差,并且使用行中韻。當時還有一些詩歌表現了諷刺傾向。
波蘭詩歌在18世紀上半葉呈現出衰退的景象,只有極少數作品可以視作中上水平。但在18世紀下半葉,由于受到法國啟蒙主義的影響,包括詩歌在內的波蘭文化生活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這一時期新古典主義占據優勢,重新講求風格的洗練、詩歌意象的精確、結構的嚴謹;強調詩法嚴格、韻律精密;廢棄了不同詩歌類型糅合混雜的做法。新興的詩歌類型有:寓言詩、諷刺詩、史詩、模擬史詩、書信體詩、描寫詩、阿那克里翁體詩、頌歌、田園詩、應景詩等。這些詩歌既實現了賀拉斯“寓教誨和娛樂于詩歌”的格言,又毫不降低詩歌的藝術水平。
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I·克拉西茨基主教(1735—1801)。他是繼科哈諾夫斯基之后又一位偉大的詩人,創作了上述各種類型的詩歌,有不少是杰作名篇,其中以寓言詩、諷刺詩見長。他的寓言詩分別收入兩個詩集(1779、1802),以傳統風格寫成,但司空見慣的主題卻寓于新的形式之中,表現了詩人高度的獨創精神。這些寓言詩的格式為每節4行,其內容既表現了人物特點又描述了行為特征,其結構別致精密可稱臻于頂峰,而其音律形式或有統一格調(多為每行13音節),或有參差變化。他的諷刺詩在性格描寫、評論、幽默和機智等方面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他的模擬史詩《嘲僧侶》(1778),描繪僧侶們的無知、懶惰、酗酒等丑態,妙趣橫生,表現了他觀察入微的天才。另一位詩人S·特倫貝茨基(1735—1812)的作品雖然為數較少,但成就與克拉西茨基不相上下。他寫作了許多寓言詩、書信詩、阿那克里翁體詩、描寫詩。其寓言詩和克拉西茨基的作品相比,篇幅較長,在處理熟悉的主題時推敲更加細致,而且大膽使用日常談話或農民語言中的生動詞語。他的想象力豐富,敘述精辟高雅。
當時的抒情詩及田園詩大部分帶有古典的感傷主義情調。寫愛情詩出類拔萃的是F·D·克尼亞伊寧(1750—1807),寫田園詩最負盛名的是F·卡爾平斯基(1741—1825)。19世紀前20年仍然盛行新古典主義思潮,當時波蘭的重要詩人有K·科茲緬(1778—1856)、L· 奧辛斯基(1775—1838)、阿勞伊斯·費林斯基(1771—1820)等。但是J·U·尼姆切維奇(1757—1841)的作品卻表現了新的詩歌創作動向,他寫的民謠顯示出浪漫主義初期的風格,其他的跡象也說明文壇風尚有所轉變。波蘭受到瓜分的災難激起了許多詩人的強烈義憤,喚醒了他們的宗教與愛國熱情。西歐的新思潮通過盧梭、夏多布里昂、克洛卜施托克、萊辛、赫德、司各特等人的著作滲入了整個波蘭。
1822年,A·密茨凱維奇(1798—1855)出版了第一卷詩集,標志著波蘭詩歌步入了浪漫主義時期。密茨凱維奇是浪漫主義運動的倡導者,他使波蘭詩歌在整個斯拉夫語世界處于領先地位。從1822年至1830年,他出版了一系列民謠,它們可與席勒和歌德的作品相媲美。他還出版了兩首故事詩,一首具有半古典主義風格,一首表現了鮮明的拜倫格調。他的詩劇《先人祭》,把民間傳說與浪漫主義熱戀融為一體。密茨凱維奇這一時期最杰出的作品是《克里米亞十四行詩集》,刻畫細膩入微,是抒情詩的上乘珍品。此外,他還寫了一些其他抒情詩,其中有不少宗教詩歌。這些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們以無可比擬的語言和詩句,開創了真正屬于波蘭的浪漫主義詩歌。密茨凱維奇的語言即使在表達最富于浪漫性的幻想時,也十分簡練明晰。他遣詞準確、樸實、巧妙,并能賦予舊詞新的含義,使他的創作達到詩歌藝術的最高境界。其作品既不違反傳統氣息,又具有高度的獨創精神。他對波蘭的音律格式也做出了貢獻。他曾使用每行5至13個音節的長短詩行,并創造出一行6個音步的“波蘭六音步”。浪漫主義運動初期的詩人還有J·斯沃瓦茨基、A·馬爾切夫斯基、S·戈什琴斯基、B·托來斯基等,他們都是年輕詩人,寫作風格與作品類型也都極為相似。
浪漫主義時期的第二階段開始于1831年,當時反抗沙皇俄國的起義遭到失敗,波蘭知識分子名流被迫僑居國外。他們大部分流亡到法國,在那里建立了“波蘭詩歌總部”,仍以密茨凱維奇為詩壇領袖。1832年,密茨凱維奇發表了《先人祭》第三部分,被法國小說家喬治·桑譽為超越《浮士德》和《曼弗雷德》之作。這篇詩歌建立了新的格調,不僅飽含著愛國主義與憂國憂民的思想,而且在寫作風格、情調、音律形式等各個方面都顯得豐富多彩,引人注目。1834年,密茨凱維奇發表了與其以往作品迥然不同的詩歌《塔杜施先生》。在這篇作品里,詩人以1812年拿破侖戰爭期間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譜寫了一部謳歌波蘭民族及其鄉間風光的壯麗史詩,表現了他非凡的詩歌天才。他采用了荷馬式的技巧,細膩地描述了各種大小場景、人物事件,情節千變萬化,引人入勝;詩歌語言明晰有力,已達頂峰。他所使用的音律仍是波蘭傳統的格式,每行由13個音節組成,在第7個音節后面是音頓,全行用主重音及次重音進行調節。這篇史詩,不僅音韻優美、結構精致,而且字里行間均流溢出詩人對祖國的一片真摯、熱烈的赤子之情。試看其中幾行:
立陶宛!可愛的家鄉!您是矯健的象征;
叫我如何對你贊揚歌頌,好使失去你的游子
永懷慈母情。今天風和日麗,你英姿颯爽,
任我騁目,任我詠懷,慰我滿腔熱誠。
在流亡中,與密茨凱維奇共同主持詩壇的還有J·斯沃瓦茨基(1809—1849)、Z·克拉辛斯基(1812—1859)以及C·K·諾爾維德(1821—1883)三位詩人。斯沃瓦茨基是近代波蘭戲劇的奠基人;其作品種類繁多,有浪漫愛國劇(如《科爾迪安》)、浪漫傳說劇(如《巴爾拉迪娜》)、浪漫古典劇(如《里拉·維涅德》)、歷史劇(如《明多維》)、現實劇(如《霍爾什亭斯基》)、神秘劇和喜劇(如《馬列克神父》)等。在后期的一些未完成的劇作中,他超越了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甚至超越了象征主義而接近于現代的反現實主義戲劇流派。他還創作了《貝尼奧夫斯基》和《圣地之旅》等敘事詩,還寫過100余首抒情詩,其中不乏佳作名篇。他的《精神之王》是抒情詩和準史詩的結合,展示了波蘭歷史的畫卷,體現了代表民族精神的神靈的內心感受。斯沃瓦茨基的詩歌藝術既是浪漫主義的高峰,又超越了浪漫主義而接近于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他的語言不像密茨凱維奇那樣簡單質樸,而是機智巧妙、大膽創新。他在描寫形象方面才氣橫溢,善于融合聲、色、光于一體,使之比現實更加強烈,富于感染力。他使用的音律形式豐富多變,從每行2個音節至每行15個音節不等,其中有不少是他創新的形式。他使用的押韻方式也多種多樣,不拘一格。
克拉辛斯基的作品中最有價值的是他的幻想劇,例如《平凡的喜劇》《艾里代昂》等。其抒情詩在文壇上也有重要的地位及影響。他較長的詩篇有《黎明之前》及《未來的贊歌》等。諾爾維德是波蘭最有獨創性的詩人之一,他豪情激越,獨立不羈。其詩歌無不圍繞人性、歷史、文化、藝術等重大問題。他使用多種形式進行創作,有抒情詩、史詩、詩體喜劇、詩體悲劇、美學對話詩及故事詩等,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抒情詩。這些詩歌獨樹一幟,無與倫比,詩人通過它們使個人的觀察和經驗更加具體,更具有普遍的意義。諾爾維德的表現手法以凝練見長,既能緊扣文化的展現及蘇格拉底、拿破侖、肖邦等偉大人物思想的實質,又善于在一般現象中找出深遠的意義。其語言富于個人特色,精于推敲,雖有時流于生僻晦澀,但從不失其精辟有力的本色。他的詩體與斯沃瓦茨基一樣,豐富多彩。
這一時期留在國內的波蘭詩人創作了許多愛國主義及宗教題材的詩歌,以及各種形式的抒情詩和民歌,其代表人物是T·萊納托維奇、K·布若佐夫斯基等。19世紀后半葉,波蘭文壇鄙棄浪漫主義,進入實證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以散文為主,比較出名的詩人有A·阿斯內克(1838—1897)、M·科諾普尼茨卡(1842—1910)等。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波蘭文壇涌現出青年波蘭運動,這一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國、比利時的象征主義及德國現代主義的影響,反對實證主義及現實主義。這一運動的倡導人物是詩人K·泰特馬耶爾(1865—1940)。其作品充滿著悲觀情緒、不可知論調、玩世不恭的態度、赤裸裸的色情描寫,以及對資產階級文化的仇視等內容,是頹廢文學最典型的代表。這些情調有的也出現在當時最著名的詩人J·卡斯普羅維奇(1860—1926)的作品之中;但是他經歷了幾個勇于創新的時期之后,通過內心的思想斗爭,經歷了宗教信仰上的危機,思想逐步清醒,認識到自己的社會使命。他在詩歌中所使用的音律是后來波蘭詩歌通常采用的節奏格式。另一位對波蘭文壇頗有影響的人物是S·韋斯皮揚斯基(1869—1907),他既是杰出的劇作家、詩人,也是想象力極為豐富的畫家。他創作的新戲劇把希臘悲劇的典范與莎士比亞悲劇的風采結合起來,把浪漫主義戲劇與波蘭民間戲曲融為一體。他以創造性的手法處理古希臘的一些主題,賦予其現代的意義,把它們應用于表現波蘭的歷史與現實。他的代表作《十一月之夜》,生動地描述了1830年波蘭起義時第一個晚上的場面,歷史人物與虛構情節及神話境界交織在一起,十分壯觀。在他的另一篇杰作《婚禮》(1901)中,詩人使用木偶劇式筆法以及將人間與鬼域融為一體的技巧,表達了對當時波蘭社會的強烈控訴。
年輕一代的詩人中還有L·斯塔夫(1878—1957),他曾發表過許多篇抒情詩歌。他與頹廢傾向決裂,表達了剛毅、積極的世界觀,其詩歌在結構及詩法上豐富多彩,顯示了詩人對題材有著高超的駕馭才能,并善于把材料提煉為具體簡潔的形象。
1918年至1938年的20年間,隨著波蘭在政治上獲得獨立,詩歌創作上也發生重大變化。這一時期的前10年主導文壇的是斯卡曼德爾流派,他們提出詩人不必受國家或社會任何義務的束縛,立志寫出最好的詩篇,以求成為“今天的詩人”。他們采用城市市民的語言和口語,創造出新穎驚人的形象和比喻,從而豐富了詩歌語言。他們的詩法既不放棄傳統格律,又有新的創造,給詩人在使用節奏結構、韻律和語言等方面以更大的自由,因而使詩體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具有上述特點的杰出詩人有:J·杜維姆(1894—1954),其抒情詩感情充沛,呼之欲出,語言純熟精練,在結構及詩法上勇于創新、富于想象、刻畫有力;A·斯沃尼姆斯基(1895—1976),其詩歌凝練,沉靜、悠然,修辭考究;J·萊赫恩(1899—1956),其詩篇最富于古典及學院氣息;K·維任斯基(生于1894),以寫作體育詩歌而享有盛名,并以藝術完美的思考抒情詩見稱于世。與斯卡曼德爾流派關系較為松散的詩人有K·伊拉科維奇(生于1892),其詩歌想象獨特、詩法自由;M·帕夫利克尤斯卡(1895—1945),以善于寫作短小精悍的警句詩著稱;W·普羅尼夫斯基(1889—1962),雖然在詩法上比較保守,但用語及詩律鏗鏘有力,思想觀點具有革命性;J·維特林(生于1896),其贊美詩動人心弦;S·巴林斯基(生于1899),一位感覺敏銳的抒情詩人,其詩歌具有深厚的愛國主義色彩。
另一方面,前衛派詩人思想更為激進,他們反對斯卡曼德爾派,主張廢棄傳統的詩歌語言及詩法,他們的主張與未來主義、表現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都有聯系。這一派詩人有J·普日鮑斯、C·米沃什、A·瓦齊克、J·切霍維奇等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些詩人有的在國外進行創作活動,有的留居波蘭國內。戰后新的一代年輕詩人大都努力寫作抒情詩篇,描述了祖國的新貌。他們在寫作形式上多接近于前衛派,而距離斯卡曼德爾派較遠,如T·羅塞維奇、R·布拉特尼、S·賓科夫斯基等人。擅長寫作戰爭經歷的詩人有T·加耶齊、Z·斯特羅尼斯基等。還有一些詩人寫作不拘一格,并在語義上進行探索革新,如M·比沃謝夫斯基、J·哈拉塞莫維奇、I·艾里丁斯基、S·格羅霍維亞克以及W·希姆鮑爾斯卡等。
上一篇:柏拉圖主義與詩歌
下一篇:澳大利亞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