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記
【題解】
坊是防范、防止的意思。鄭玄說:“名‘坊記’者,以其記六藝之義,所以防人之失者也。”本篇是記防備人們做種種錯事、種種壞事的道理,而這些道理,有不少就蘊含在《六經》里面。通篇文字都托之于孔子之口,重點強調禮的規范作用,強調用禮來規范人們的失禮行為。本篇與后面的《表記》互為表里,相輔相成。《坊記》的重點在于防他人,《表記》的重點在于自我勉勵。為了取得震懾的效果,往往故意危言聳聽,我們讀的時候,把它看成是一種修辭手段就可以了。
【原文】
子言之:“君子之道,辟則坊[1]與?坊民之所不足者也。大為之坊,民猶踰之。故君子禮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子云:“小人貧斯約,富斯驕;約斯盜,驕斯亂。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文,以為民坊者也。故圣人之制富貴也使民富不足以驕,貧不至于約,貴不慊于上,故亂益亡。”子云:“貧而好樂,富而好禮,眾而以寧者,天下其幾矣!詩云:‘民之貪亂,寧為荼毒。’故制:國不過千乘,都城不過百雉[2],家富不過百乘。以此坊民,諸侯猶有畔者。”
【注釋】
[1]坊:同“防”,堤防。
[2]雉:高一丈長三丈為一雉。
【譯文】
孔子說:“君子的治民之道,打個比方來說,就好像防止河水漫溢堤防吧!它是為了防止百姓出現過失。雖然周密地為之設防,百姓中還是有人犯規。所以君子用禮來防止道德上的過失,用刑來防止邪惡的行為,用教令來防止貪婪的欲望。”孔子說:“小人貧則窮困,富則驕橫;窮困了就會去偷盜,驕橫了就會去亂來。所謂禮,就是順應人的這種情況而為之制定控制的標準,以作為防止百姓越軌的堤防。所以,圣人制定出了一套富貴貧賤的標準,使富起來的百姓不足以驕橫,貧下去的百姓不至于窮困,取得一定社會地位的人不至于對上級不滿,所以犯上作亂的事就日趨減少。”孔子說:“貧窮而能樂天知命,富貴而能彬彬有禮,家族人多勢眾而能安守本分,普天之下能做到的人可以說是寥寥無幾。《詩經》上就說:‘有些百姓貪心作亂,心安理得地去殘害他人。’所以做出規定,諸侯的兵車不得超過千乘,國都的城墻不得超過百雉,卿大夫之家的兵車不得超過百乘。用這種辦法來防備百姓,諸侯還有叛亂的。”
【原文】
子云:“夫禮者,所以章疑別微,以為民坊者也。”故貴賤有等,衣服有別,朝廷有位,則民有所讓。”子云:“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別也。春秋不稱楚越之王喪,禮君不稱天,大夫不稱君,恐民之惑也。詩云:‘相彼盍旦[3],尚猶患之。’”子云:“君不與同姓同車,與異姓同車不同服,示民不嫌也。以此坊民,民猶得同姓以弒其君。”
【注釋】
[3]盍旦:夜鳴求旦之鳥。因為它混淆白天和黑夜,求其所不當求,所以用來比喻僭越犯上的人。
【譯文】
孔子說:“禮這個東西,是用來去掉疑惑、辨別隱微,從而防范百姓越軌的。所以人的貴賤有等級,衣服的色彩、圖案有差別,朝廷上有固定的班位,這樣一來,老百姓就知道誰該讓誰了。”孔子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一國沒有兩個國王,一家沒有兩個家長,最高的權威只有一個,這是要向百姓顯示有君臣之別。楚、越之君僭號稱王,其國君死,《春秋》貶之,不書其葬;按照禮的規定,諸侯不得像天子那樣稱天,大夫不得像諸侯那樣稱君。這就是擔心百姓對上下級關系產生迷惑。《詩經》上說:‘你看那盍旦鳥兒的鳴叫,人們尚且討厭它!’更何況對那些僭越犯上的人呢!”孔子說:“國君不與同姓的人同車,與異姓的人可以同車,但不可穿相同的服裝,這是要讓臣民避嫌。用這種方法來防范,臣民中還有同姓弒其君的。”
【原文】
子云:“君子辭貴不辭賤,辭富不辭貧,則亂益亡。故君子與其使食浮于人也,寧使人浮于食。”子云:“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衽席之上讓而坐下,民猶犯貴;朝廷之位讓而就賤,民猶犯君。詩云:‘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于已斯亡。’”子云:“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則民作讓。故稱人之君曰君,自稱其君曰寡君。”
【譯文】
孔子說:“君子推辭高貴而不推辭卑賤,推辭富有而不推辭貧窮,大家都這樣做,作亂的事情就會日趨消亡。所以君子與其讓俸祿超過才能,寧可讓才能超過俸祿。”孔子說:“一盅酒,一盤肉,讓來讓去,君子才接受那不好的一份,就這樣還有人僭越長者。筵席之上,讓來讓去,君子才坐在下首,就這樣還有人僭越尊者。朝廷上的班位,讓來讓去,君子才立于賤位,就這樣還有人僭越君上。《詩經》上說:‘如今人們心不良,遇事只知怨對方;接受官爵不謙讓,事關自己道理忘。’”孔子說:“君子尊重別人而貶抑自己,先人而后己,這樣一來在百姓中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所以稱呼別人的國君叫國君,稱呼自己的國君叫寡君。”
【原文】
子云:“利祿,先死者而后生者,則民不偝;先亡者而后存者,則民可以托。詩云:‘先君之思,以畜寡人。’以此坊民,民猶偝死而號無告。”子云:“有國家者,貴人而賤祿,則民興讓;尚技而賤車,則民興藝。故君子約言,小人先言。”子云:“上酌民言,則下天上施;上不酌民言,則犯也;下不天上施,則亂也。故君子信讓以蒞百姓,則民之報禮重。詩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
【譯文】
孔子說:“利益和榮譽,應該先給死者,后給生者,這樣一來,百姓就不會背棄死者;先給在國外為國事奔走的人,后給留在國內的人,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感到國君可以信任。《詩經》上說:‘你應該思念死去的先君,贍養我這未亡人。’用這種方法防范百姓,百姓還有背棄死者而死者的家屬卻哭告無門的。”孔子說:“有國有家的諸侯大夫,如果重視人才而不吝惜頒賞爵祿,百姓就會興起謙讓的風氣;如果重視技藝而不吝惜頒賞車馬,百姓就會樂意學習技藝。所以君子說的少而做得多,而小人則好說空話而少干實事。”孔子說:“在上位的人如果能夠聽取百姓的意見,那么百姓就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如果不能聽取百姓的意見,就會導致百姓的犯上;百姓不把上邊的政令看作是上天的施惠一般,就會作亂。所以,君子用誠信謙讓來對待百姓,百姓就會以重禮相報。《詩經》上這樣說過:‘前輩有這樣的教導,就是對于打柴的人也要不恥下問。’”
【原文】
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不爭;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怨益亡。詩云:‘爾卜爾筮,履無咎言。’”子云:“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則民讓善。詩云:‘考卜惟王,度是鎬京;惟龜正之,武王成之。’”子云:“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君陳曰:‘爾有嘉謀嘉猷,入告爾君于內,女乃順之于外,曰:此謀此猷,惟我君之德。于乎!是惟良顯哉。’”子云:“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大誓曰:‘予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
【譯文】
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就不你爭我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一來百姓間的怨恨就會日趨消亡。《詩經》上說:‘你曾占卜,你曾算卦,卦象上并沒有什么壞話。’”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他人,有錯誤則歸咎自己,老百姓就會互相推讓。《詩經》上說:‘武王占卜問神靈,可否建都在鎬京。龜兆顯示大大吉,武王終于建成之。’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君王,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忠君之風。《尚書·君陳》上說:‘你有好主意,好辦法,先進去啟奏君王。得到俯允之后,你再拿到外邊去實行,并且宣布說:‘這個好主意,這個好辦法,全靠君王的好領導。嗚呼!只有善良的君王才會如此光明偉大。’”孔子說:“有成績就歸功雙親,有錯誤則歸咎自己,這樣百姓就會興起孝順父母之風。《尚書·太誓》上說:‘如果我打敗了殷紂,那也不是因為我的武功,而是因為我的父親本來就沒有錯;如果殷紂打敗了我,那也不是因為我的父親有錯,而是因為我這個做兒子的不肖。’”
【原文】
子云:“君子弛[4]其親之過,而敬其美。”論語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高宗云:“三年其惟不言,言乃讙。”子云:“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5]而不怨,可謂孝矣。詩云:‘孝子不匱。’”子云:“睦于父母之黨,可謂孝矣。故君子因睦以合族。詩云:‘此令[6]兄弟,綽綽[7]有裕[8];不令兄弟,交相為愈。’”
【注釋】
[4]弛:棄忘。
[5]勞:憂慮,操心。
[6]令:善,好。
[7]綽綽:寬容的樣子。
[8]有裕:氣量寬大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把父母的過錯記恨在心,但對于父母的美德卻要牢記在懷。”《論語》上說:“三年不改變父親生前的主張,可以說是孝子了。”《尚書》上說:“高宗守喪三年,一句話都不講;可是等到守喪期滿一開口講話,就非常受人擁護。”孔子說:“聽從父母的教導毫不懈怠,含蓄地規勸父母不知疲倦,為父母擔憂而毫無怨言,這樣的兒子可以稱得上孝順了。《詩經》上說:‘孝子對父母的孝心是無窮無盡的。’”孔子說:“能夠與父母的親人也和睦相處,才可以稱作孝。所以君子經常招待族人聚餐以加強團結。《詩經》上說:‘兄弟關系良好,彼此融洽無間;兄弟關系惡劣,彼此互相指責。’”
【原文】
子云:“于父之執,可以乘其車,不可以衣其衣。君子以廣孝也。”子云:“小人皆能養其親,君子不敬,何以辨?”子云:“父子不同位,以厚敬也。書云:‘厥辟不辟,忝[9]厥祖。’”子云:“父母在,不稱老,言孝不言慈;閨門之內,戲而不嘆。君子以此坊民,民猶薄于孝而厚于慈。”子云:“長民者,朝廷敬老,則民作孝。”子云:“祭祀之有尸[10]也,宗廟之主也,示民有事也。修宗廟,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
【注釋】
[9]忝:辱沒。
[10]尸:代替死者受祭的活人。
【譯文】
孔子說:“父親與兒子,不能處在尊卑相同的位置上,以此來強調對父親的敬重。《尚書》上說:‘做國君的不像個做國君的樣子,那就是辱沒他的先祖。’”孔子說:“父母健在,做兒子的不敢自稱老。平常要多講究對父母如何孝順,不要講究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心疼自己。家門之內,只可引逗父母高興,不可在父母面前唉聲嘆氣。君子用這些禮節來規范百姓,百姓還有講究孝道的少,企求父母慈愛的多。”孔子說:“身為天子、諸侯,如果能夠在朝廷上做到敬老,那么百姓就會興起孝順之風。”孔子說:“祭祀時候有尸,宗廟中設立神主,這是向人們指出應該尊奉的對象。修建宗廟,恭恭敬敬地進行祭祀,這是教育百姓不要忘掉死去的親人。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親人的。”
【原文】
子云:“敬則用祭器。故君子不以菲廢禮,不以美沒禮。故食禮[11]:主人親饋,則客祭;主人不親饋,則客不祭。故君子茍無禮,雖美不食焉。易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寔受其福。’詩云:‘旣醉以酒,旣飽以德。’以此示民,民猶爭利而忘義。”
【注釋】
[11]食禮:以食為主,有牲無酒的筵席。
【譯文】
孔子說:“為了表示對賓客的尊敬,就可以用祭器來款待。所以,君子不因家道貧窮而廢除禮,也不因家道殷實而超過禮。所以食禮規定,主人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祭;主人不親自給客人布菜,客人就不祭。所以,君子如果遇到無理的接待,即使是佳肴美味也不去吃。《易經》上說:‘殷紂國中的殺牛之祭,還不如文王國中的殺豬之祭,能夠真正地得到神的保佑。’《詩經》上說:‘君子的設宴待客,不但要讓把酒喝好,而且要充分展示美德。’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爭利而忘義的。”
【原文】
子云:“七日戒,三日齊,承一人焉以為尸,過之者趨走,以教敬也。醴酒在室,醍酒在堂,澄酒在下,示民不淫也。尸飲三,眾賓飲一,示民有上下也。因其酒肉,聚其宗族,以教民睦也。故堂上觀乎室,堂下觀乎上。詩云:‘禮儀卒[12]度,笑語卒獲[13]。’”
【注釋】
[12]卒:完全。
[13]獲:恰到好處。
【譯文】
孔子說:“國君在祭祀的前十天內,頭七天散齋,后三天致齋;又侍事一人以為尸,夫士大遇到他都要回避。這是教導人們要對神恭敬。醴酒放在室內,醍酒放在堂上,澄酒放在堂下,味薄的放在上面,味厚的放在下面,這是教育人們不要貪味。向尸敬酒三次,向賓敬酒只一次,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尊卑。借著祭祀剩下的酒肉,聚集合族的人會餐,這是教育人們要和睦相處。所以堂上的人以室內的人為楷模,堂下的人又以堂上的人為楷模。《詩經》上說:‘禮儀都合乎法度,談笑也很有分寸。’”
【原文】
子云:“賓禮每進以讓,喪禮每加以遠。浴于中溜[14],飯于牖下,小斂于戶內,大斂于阼,殯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示遠也。殷人吊于壙,周人吊于家,示民不偝也。”子云:“死,民之卒事也,吾從周。以此坊民,諸侯猶有薨而不葬者。”子云:“升自客階,受吊于賓位,教民追孝也。未沒喪不稱君,示民不爭也。故魯春秋記晉喪曰:‘殺其君之子奚齊及其君卓。’以此坊民,子猶有弒其父者。”
【注釋】
[14]中溜:指室內的中央部分。
【譯文】
孔子說:“行賓禮時,每逢進門、升堂都要互相謙讓;而行喪禮時,每一個儀式的完成,都意味著死者離家更加遙遠。人死以后,首先是在室中浴尸,接著是在南窗之下飯含,然后在門內舉行小斂,在阼階舉行大斂,在西階停殯,遷柩于家廟之中舉行祖奠,最后葬于墓穴,借以表示死者離開生者愈來愈遠了。殷人在墓地上吊慰死者家屬,周人是在死者家屬從墓地返回家中以后才進行吊慰,這是教育人們不要忘記死者。”孔子說:“死是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周人的送死之禮比較完備,所以我贊成周人的辦法。用這種辦法來規范人們,諸侯還有死了以后不能如期下葬的。”孔子說:“葬畢回家以后,孝子還堅持從西階升堂,在賓位受吊。這是教育人們不要馬上忘記親人。所以,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晉國的喪事時說:‘晉國大臣里克殺死了晉國國君的兒子奚齊,及其國君卓。用這種辦法教育人們,還有兒子殺死他父親的。”
【原文】
子云:“孝以事君,弟以事長,示民不貳也,故君子有君不謀仕,唯卜之日稱二君。喪父三年,喪君三年,示民不疑也。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財,示民有上下也。故天子四海之內無客禮,莫敢為主焉。故君適其臣,升自阼階,即位于堂,示民不敢有其室也。父母在,饋獻不及車馬,示民不敢專也。以此坊民,民猶忘其親而貳其君。”
【譯文】
孔子說:“用孝道來侍奉國君,用悌道來侍奉尊長,這是教育人們對上不要懷有二心。所以,國君之子在國君健在時不謀求任何官職,只有在代替國君占卜時才可以自稱‘國君的副手’。父親死了守喪三年,國君死了也守喪三年,這是向百姓表示,國君的尊嚴與父親完全一樣,毋庸置疑。父母健在之時,做兒子的就不敢認為身體是自己的,也不敢置備私產,這是教育人們要知道上下尊卑。所以天子在四海之內沒有作客的禮儀,因為沒有哪個人敢當他的主人。所以國君到了臣下家里,升自主階,即位于堂,這是教育百姓不要把家就看成是自己的。父母健在,向別人贈送東西,小件東西還可以,像車馬那樣的大件就不可以,這是教育百姓不敢自作主張。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忘掉父母和對國君懷有二心的。”
【原文】
子云:“禮之先幣帛也,欲民之先事而后祿也。先財而后禮,則民利;無辭而行情[15],則民爭。故君子于有饋者,弗能見則不視[16]其饋。易曰:‘不耕獲,不菑畬,兇。’以此坊民,民猶貴祿而賤行。”子云:“君子不盡利以遺民。詩云:‘彼有遺秉,此有不斂穧,伊寡婦之利。’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德音莫違,及爾同死。’以此坊民,民猶忘義而爭利,以亡其身。”
【注釋】
[15]行情:據孔穎達疏,有隨心所欲的意思。
[16]視:接受,接納。
【譯文】
孔子說:“相見之禮,是在行過相見之禮以后才奉上見面的禮物。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要教育百姓先做事情而后接受俸祿。先奉上見面的禮物然后再行相見之禮,就會導致百姓產生貪財之心。不加辭讓,見禮就收,就會導致百姓相爭。所以,君子在有人饋贈禮物時,如果自己不能接見,就不接受對方的禮物。《易經》上說:‘不耕而獲,不耕耘而得到良田,兇。’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看重利祿而輕視做事的。”孔子說:“君子不把利益全部占有,要給百姓留下一部分。《詩經》上說:‘那里有遺留下來的禾把,這里有撒在地上的禾穗,這是讓寡婦們隨意揀拾的。’所以君子當官就不種地,田獵就不打魚,一年四季有啥吃啥,不追求山珍海味,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狗。《詩經》上說:‘采葑又采菲,葉子已摘走,不要連根取。昔日山盟莫相忘,與你生死不分離。’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因為忘義爭利而喪生的。”
【原文】
子云:“夫禮,坊民所淫,章民之別,使民無嫌,以為民紀者也。故男女無媒不交,無幣不相見,恐男女之無別也。以此坊民,民猶有自獻其身。詩云:‘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蓺麻如之何?橫從[17]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注釋】
[17]橫從:通“橫縱”,整治。
【譯文】
孔子說:“禮可以用來防止人們的貪淫好色,強調男女之別,使其避免嫌疑,并成為人們遵守的紀律。所以,男女之間沒有媒妁就不得交往,不下聘禮不得相見,就是擔心男女無別才做出這種規定。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有私自結合的。《詩經》上說:‘砍柴靠什么?沒有斧頭就辦不到。娶妻靠什么?沒有媒妁辦不成。種麻靠什么?必須整理田畝。娶妻靠什么?必先稟告父母。’”
【原文】
子云:“取妻不取同姓,以厚別也。故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以此坊民,魯春秋猶去夫人之姓曰‘吳’,其死曰‘孟子卒’。”子云:“禮,非祭,男女不交爵。”以此坊民,陽侯猶殺繆矦而竊其夫人。故大饗廢夫人之禮。”子云:“寡婦之子,不有見焉,則弗友也,君子以辟遠也。故朋友之交,主人不在,不有大故,則不入其門。以此坊民,民猶以色厚于德。”
【譯文】
孔子說:“娶妻不娶同姓之女,這是為了強調同姓不婚。所以買妾的時候,如果不知道妾的姓,就應該占卜一下,看看是否適宜。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魯昭公竟然還娶與魯同姓的吳國女子為夫人,以至于魯國的《春秋》在記載昭公娶夫人這件事時,不得不隱去夫人的姓,而只說是來自吳國;到她死時,又不得不隱去她的姓,而只說是‘孟子卒。’”孔子說:“按照禮的規定,不是祭祀的時候,男女之間不互相敬酒。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陽侯還殺掉繆侯而且霸占了他的夫人。從那以后,兩君相見的大饗,就廢除了夫人必須參加的禮節。”孔子說:“對于寡婦的兒子,如果不是看到他很有才能,就不和他交朋友,因為君子要遠避嫌疑。所以朋友互相往來,如果男主人不在家,又沒有死人、生病等重大事情,就不進入他家的門。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人們還好色超過了好德。”
【原文】
子云:“好德如好色。諸侯不下漁色。故君子遠色以為民紀。故男女授受不親。御婦人則進左手。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男子不與同席而坐。寡婦不夜哭。婦人疾,問之不問其疾。以此坊民,民猶淫泆而亂于族。”子云:“昬禮,壻親迎,見于舅姑[18],舅姑承子以授壻,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注釋】
[18]舅姑:本指公公婆婆。此指岳父岳母。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愛好道德之心,如果像愛好女色那樣就好了。諸侯不應該在本國臣民中挑選美女作妻妾。所以君子不貪女色,為百姓樹立楷模。所以男女授受不親。為婦人駕車,應該以左手上前。姑、姊妹、女兒出嫁以后又回到娘家,男子就不再和她們同席而坐。寡婦不應該在夜間哭泣。婦人有病,可以問她病是輕了還是重了,但不要問她害的是什么病。用這種辦法來教育百姓,百姓還有亂搞兩性關系而敗壞倫常的。”孔子說:“按照婚禮的規定,新婿要親自到女家迎親,拜見岳父岳母,岳父岳母親手把女兒交給新婿,并且千叮嚀萬囑咐地要她到婆家以后孝順聽話。用這種辦法來教育人們,還有不孝順不聽話的媳婦。”
上一篇:禮記全集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禮記全集《大傳》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