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 《呂氏春秋》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圣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
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聚,梁父之大盜也;學于孔子。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于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之暴者也,指于鄉曲,學于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巨狡也,學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于學也。
凡學,必務進業,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驩愉,問書意,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茍辨,必中法,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
生則謹養,謹養之道,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師也。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之田野,力耕耘,事五谷;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飲食,必蠲絜;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
君子之學也,說義必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于朝,君子不與交友。
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學。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后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學祭先圣,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注釋〕神農:傳說中古帝名,又稱炎帝。師:以……為師。悉諸:傳說中為神農之師。黃帝:即軒轅氏,代神農氏為帝。傳說蠶桑、醫藥、舟車、宮室、文字等皆始于黃帝時。大撓:傳說為黃帝史官,創造了以干支相配紀日的方法。顓頊:傳說中古帝名,號高陽氏。伯夷父:傳說為顓頊之師。帝嚳:傳說中古帝名,號高辛氏。伯招:傳說為帝嚳之師。許由:傳說中的古代隱士。大成贄:傳說中禹的老師。小臣:指伊尹,商王朝的開國功臣。呂望:西周王朝開國功臣。管夷吾:即管仲,助齊桓公成霸業,桓公尊為仲父。咎犯:晉文公之臣。隨會:即士會,晉大夫。百里奚:秦大夫。公孫枝:秦大夫。孫叔敖:楚莊王令尹。沈尹巫:春秋時楚國大夫。伍子胥:吳大夫。文之儀:吳大夫。范蠡:越大夫。種:即文種,越大夫。爽:口傷病不能言。子張:孔子弟子。顏涿聚:春秋時齊大夫。梁父:泰山下一座山的山名。段干木:戰國初魏國賢士,隱居不仕。駔(zǎng):牙儈,古時貿易中為買賣雙方撮合從中取得傭金的人。子夏:孔子的弟子。高何、縣子石:戰國時人,孔子的弟子。指:受指責。鄉曲:鄉里。索盧參:墨家學派禽滑黎弟子。營:通“熒”,惑亂。疾:努力。諷:背誦。司:通“伺”,等候。觀驩愉:注意老師的歡悅。驩,通“歡”。矜:驕傲。唐圃:菜園。葩屨:麻鞋。葩,通“萉”。罝(jū):捕野獸的網。蠲絜:清潔。絜,通“潔”。翔:通“蹌”,小步快跑。內:通“納”。正:主。齒:列。
(張 靜)
〔鑒賞〕《尊師》是對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總結,它高度評價了老師對于人的精神成長和事業成功的重要作用,規定了人們對于老師、學習和知識應取的態度。
作者以其廣博的知識,首先一一列舉了古代最杰出的歷史人物和他們的老師的名字,以大量的歷史事實雄辯地證明,這些偉大人物的輝煌業績是同他們的尊師和這些老師在精神上和事業上的指導分不開的。這樣,文章就不僅為人們確立了尊師的榜樣,而且揭示了中國源遠流長的尊師傳統,把這一傳統與老師的作用視為歷史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發展的基本因素。
文章對老師作用的強調是有深刻的歷史原因的。早在戰國時期,宗教在政治、軍事、司法、教育、文化藝術等領域已經不占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先秦哲學又強烈地意識到統治者無止境的權力欲和享樂欲,他們的隨心所欲的主觀意志和喜怒無常的情感對于社會的巨大危害,這樣,哲學家們就期望那些富有深邃的智慧、卓越的思想,具有高潔的人格和某些方面的專門知識的人來指導國家的治理、人的精神的成長、社會文化和個人事業的發展。尊師的觀念和傳統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這篇文章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有以下四方面的思想:
第一,文章提出:“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作者認為老師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他們是專門的知識、方法和技術的傳授者,而在于他們是人的各種天性的培育者和潛能開拓者。根據文章的邏輯,人雖然生來就有感官和心智器官,具有感知和認識事物的能力,但是,如果不學習,沒有老師的引導和培育,這些能力不僅不能得到開發、提高,而且會變成消極的因素,把人引向墮落,危害社會。文章以顏諑聚、高何、縣子石等人受老師教育前后迥然不同的表現為例,說明了這個道理。而老師對那些有問題的人的教育,也不是從外面給他們灌輸什么,不是強迫他們接受什么,而是啟發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和培育他們的天性,使之得到充分的發展。文章說:“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這是一種很有價值的教育思想。
第二,老師教人,或求學者向老師求學,最重要的是“成身”,即成就自我,養成理想的人格。文章說“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它認為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完美的人格對于一個人來說,最具決定性意義:“身成則為人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強而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雖然此語流露了一些宗法主義的思想,但是它的旨意是講理想的人格使人具有不可抑制的精神生命力,這是人們獲取成就的不竭的力量源泉。
第三,尊師最重要的是尊重和發揚老師之道。即老師所信奉、教誨及其言行舉止中表現出來的信念、理想、志向,他的人生哲學、政治理念和基本的價值取向。所言“順耳目,不逆志,退思慮,求所謂”,都是要求人們著重把握老師之道。文章把遵循和發揚老師之道視為求學者最重要的責任,甚至把那種遵循而不盡力弘揚老師之道的行為稱為背叛。當然,這里的老師多是指大儒,即公認的杰出的權威的知識分子,那些社會上、或者朝廷上的卓越的精神指導者。顯然,文章是想把他們,而不是把哪一個統治者視為社會的良心,民族的靈魂和文化發展的指路人。此文反映了儒家尊師以尊道的傳統思想。
第四,求學者和社會應該尊重老師,在生活上盡心盡力地從各個方面關心老師。尊師不僅要體現于日常言行中對老師的恭敬的態度,還必須表現于虛心、認真、專心致志、刻苦鉆研的學習態度,更要變為敬業精神和勤勞的品質,要從事體力勞動,種好莊稼、菜蔬,捕魚打獵。既為治生業,因此也能以自己親手勞動所得貢獻給老師,向老師表示自己的敬意。這些思想對于中國優良的尊師傳統的形成是個重要的貢獻,也促進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發展。
這篇文章對于服從老師的權威這方面論述得十分充分,然而,在教師如何加強與求學者的思想溝通、如何與求學者展開自由的、平等的學術討論、如何做到教學相長這些方面沒有涉及,這是此文的一個缺陷。
上一篇:子張·《論語》原文注解與鑒賞
下一篇:衛靈公·《論語》原文注解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