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昏中,一個女人對我輕柔地歌唱,
引起我對往事的追憶,我看到
一個孩子坐在鋼琴下,在清脆的旋律中,
觸摸且唱且笑的母親放平的小腳。
我不由自主,被歌的巨大魔力召回到過去,
我心中哭著想起家中的周末夜晚,
丁當的琴聲引導我們唱著圣歌,
屋外一片隆冬,客廳里舒適溫暖。
現在,歌者放聲高唱只是枉然,
黑色大鋼琴的狂奏也不再使我動心,
兒時的異彩占據了我,成年被回憶的洪流
沖毀,我思念過去,哭得像個幼嬰。
(吳笛 譯)
【賞析】
《鋼琴》是勞倫斯的早期詩作,以愛為主題,有人說是對其“俄狄浦斯情結”的記載。然而我們從詩中看到更多的是對童年生活的向往和追憶,以及對“逝者如斯夫”的感慨和無奈。
詩人從“黃昏中”起筆。黃昏是一個美麗的、有故事的間歇,白日的喧囂已然退去,夜晚的沉靜還未降臨,這時,心靜思遠,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在記憶的每一寸空間。那里有一個孩子的身影,一個年輕的母親的歌聲——“一個孩子坐在鋼琴下,在清脆的旋律中,/觸摸且唱且笑的母親放平的小腳”。這一對形象是文學史上永恒的明星,天真無邪的孩子、溫柔美麗的母親總能觸動我們最敏感的神經,激起內心的脈脈溫情。孩子的純潔、真誠是成人世界里缺乏的寶貴品質,在一個缺少最樸實的品格——真誠以及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交往前提——相互信任的社會中,孩子的品格尤為可貴。渴望回到童年也是對逝去的純真年代的追悼,母親則是這個年代里的核心意象。正如母親如珍寶般地呵護著孩子,每個人都渴望被無條件地關愛著、欣賞著。因此,孩子對母親強烈的依賴感以及母親對孩子無條件的呵護與成年后沉重的失落感反差強烈,這種“思念過去”的呼喊便更具有撼動人心的力量。
第二節中,對過去的回憶借助一個具體的場景展開,“我心中哭著想起家中的周末夜晚,/丁當的琴聲引導我們唱著圣歌,/屋外一片隆冬,客廳里舒適溫暖”。“隆冬”與“舒適溫暖”的客廳的比照意義深遠,既是對溫暖的家庭氛圍的渲染,又是對溫情的呼喚。在“家”的氣味里,我們感受到一家人“唱圣歌”時的安詳寧靜,讀者以及詩人共同被那種已然逝去的相互關愛感動著。此外,童年里還有尚未老去的母親,有對生活現狀的心滿意足,有對未來的期待。其實,這一切是被“回憶”升華了的童年。童年里也有欺騙、欲望、挫折、沮喪,但這一切不構成童年生活的主旋律,用兒童的眼睛觀察到的世界要比成人眼中的世界純潔百倍。勞倫斯渴望的僅僅是童年時代的純真、儉樸。
如果說母親是童年生活里的核心意象,那么歌聲則是穿越時空的載體。詩人反復吟唱:“一個女人對我輕柔地歌唱”,“被歌的巨大魔力召回到過去”,“歌者放聲高唱只是枉然”,在形式上奏響了《鋼琴》一詩的主旋律,有一唱三嘆、回環往復的音效。同時,三節之間也呈遞進關系,歌聲起初是“輕柔”的,繼而變成有“巨大魔力”的,最終“放聲高唱”、“鋼琴狂奏”也枉然,這是全詩的高潮:“兒時的異彩占據了我,成年被回憶的洪流/沖毀”,詩人將全部的激情灌注在“異彩”、“洪流”這些字眼上,情感的洪水沖決而出,“我思念過去,哭得像個幼嬰”。哭聲中,高潮戛然而止,余音綿綿不絕。讀到此處,每一個讀者都會被那種震撼心靈的哭聲感染、感動。
這首詩感情大膽直率,語言清新明快,可見勞倫斯早期詩作的風格:“詩的形象清新自然,生動逼真,具有動人美感的一面。同時,聯想大膽而新鮮,比喻深刻而真切,不僅有著畫家的視覺與感受,還有著敏銳的觸覺感受,用具有觸覺的語匯來塑造抒情詩形象,觸擊和打動讀者的心靈。”(吳笛譯: 《勞倫斯詩選》)他用暗示性的詩語而非直陳其事、其思,他沒有明白告訴我們他想要追求什么、留住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只是描述了兩種力量 ——“歌聲”與“時間”,兩個形象——“母親”與“我”,一個時代——“童年”,僅此而已。
(喬 華)
上一篇:《鐘聲 [法國]勒維爾迪》讀后感
下一篇:《鑰匙 [波蘭]希姆博爾斯卡》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