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晨星撒落于黑夜,
以紅色的光點把白晝送往世界,
催促人們工作: 要么到廣闊的荒野
打獵,要么去深水中捕魚捉蟹,
或者去干別的。若是白天睡大覺,
一生都擺脫不了貧困的騷擾。
(吳笛譯)
【賞析】
從這首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波洛茨基的詩的核心是思想、是教諭,但是詩的整體又是一件精湛的藝術品,把事理說得新鮮生動,我們在詩句熠熠閃光的哲理中感受到的是詩人的巧智和詩人的愛心,既風趣又發人深省,又具有超越時代的意義。
詩的前兩行以白描手法刻畫了一幅明亮的晨星送走黑夜、迎來白晝、開啟廣闊新天地的全景圖。接下來,詩人用直陳的手法,將詩筆從抒情轉到了說理: 肯定勞動的價值,用勞動開啟生活之窗,用勞動譜寫人生的樂章,拋棄勞動的人也終將被生活所拋棄。短短的6行詩,由“情”入“理”,不但含有教諭的理,也有活潑生動的情,保持了情理二者的平衡,寓善于美,寓德于美。
詩人在《晨星》一詩中傳達了詩人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哲學: 一日之計在于晨,生命在于運動,年華易逝,青春難駐,人應該像黎明時分的晨星一樣,散發光與熱,勤奮積極地創造生活。這種積極進取的行為哲學在后世詩人的詩歌創作中得到了繼承和發揮,如歌德詩劇《浮士德》中的“每天開拓生活和自由才能享受生活的自由”,布萊克詩集《地獄的箴言》中的“行為才是真正的德,無為才是真正的惡”,朗費羅在詩歌《人的禮贊》中號召人們要不斷進取,在時間之沙上留下自己的腳印。
波洛茨基的某些詩歌在形式上借鑒了源自巴洛克建筑的創作手法,使用兩種色彩寫詩。在《晨星》這首詩中,“明亮的晨星”和“黑夜”,“紅色的光點”和“白晝”即在色彩上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詩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和色彩感。
他的詩歌純凈完美,既符合古典主義的嚴謹樸實、簡潔明快的規范,又十分平易近人,生動流暢,具有清新質樸的散文美。這首詩把自然之美和勞動之美、生活之美結合在一起,情理交融,給世界添加了一種和諧的韻律。
(張娜)
上一篇:《晨思上蒼之偉大·羅蒙諾索夫》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普羅米修斯·歌德》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