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亮滅了
風引吭拂過
于是樹木搖曳
動物死去
不再有人
瞧
群星停止閃爍
大地不再轉動
一顆頭顱傾斜
長發掃動黑夜
最后一座鐘樓巍然屹立
夜半鐘聲響起
(杜青鋼 譯)
【賞析】
勒維爾迪的詩里飽含著期待和關注,它把詩人與“空虛的現實”聯系在一起,卻并不能穿透這個“空虛的現實”。他在詩中表現出來的這種期待與觀望,使得他對20世紀上半葉的詩歌探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對當代最新的詩歌研究繼續潛移默化地施加決定性的影響。勒維爾迪是一位被卷進漩渦但有力量隨漩渦前進的詩人,這位佇立在記憶中的漂泊者,懷著克制,懷著禁欲這冷卻的火焰,以特殊的深度,“剝去心臟的皮”,向我們平靜地披露這世界,這使得其詩歌中的句子常常滴血無聲。
《鐘聲》是勒維爾迪著名的超現實主義作品之一,它以夜半鐘聲的意象帶給讀者一種神秘的震撼。夜晚,當所有的光亮都熄滅之后,起風了。風的呼嘯聲是那么的凄厲而蒼涼,樹木在風的肆虐下搖擺著脆弱的身軀,艱難地掙扎著存活。衰弱的動物總是在夜半時刻的寒冷中孤獨地死去,人們都躲在房間里的床上沉沉睡去,戶外再也看不到任何人的身影。你看,就連群星都不再閃爍了,一派暗淡無光的樣子,大地也停止了運動,死一般的沉寂。一顆瀕死的頭顱突然傾倒,再也不能發出任何呼吸了,他的長發像一把大掃帚,攪動了黑夜的塵埃,像一陣黑色風暴,席卷了整個世界。只有最后一座鐘樓還巍然屹立在教堂尖頂處,在夜半時分響起了沉重而撼人心脾的鐘聲。
這首詩的語言極其簡練自然,口語般的字句帶給讀者一種輕柔,化解了詩歌主題所帶來的些許沉重和憂傷。意象也極為常見,光亮、風、樹木、動物、人、群星、大地、頭顱、長發、鐘樓等,但這些意象的簡單組合卻帶給讀者巨大的震撼,猶如夜半的鐘聲驚醒沉睡中的人們一樣。勒維爾迪和阿波利奈爾都被奉為超現實主義的先驅。他認為:“形象是純粹精神的產物。它并非來自比較,而是相當遙遠的兩種現實的接近……這兩種現實之間的關系愈遠,愈確切,那么形象就愈加強烈。”勒維爾迪在潛意識境界中進行創作,他認為“形象當自行鼓翼而來”。根據他的這一觀念,超現實主義詩人建立了“自動寫作”的理論。勒維爾迪的詩是即興的,多感覺的,通過“橢圓形的天窗”去捕捉閃爍動蕩的世相、飛逝的線條、隱約瞥見的人影。他說:“詩在有無之中……詩是我們和遁去的現實之間的聯系。正是這個不在,產生了詩。”
勒維爾迪的全部作品,除了在作品形式上略有變化之外,人們看到的總是同一種筆調的詩作,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品顯得更自信,更具有傷感色彩。他的全部詩作不過是一首重復再三的詩,反復證實了持續存在的人與世界的基本關系,用勒維爾迪自己的話來說,不過是一成不變地積累了“在精神與現實的激烈交鋒后沉淀下來的水晶”。由于詩人位于“兩個冷酷的對立面的交叉點上,即夢幻與現實的交叉點上”,詩人對趣聞軼事和有影響的事件幾乎不感興趣。他探討研究的只是事物的共性及本質。他所采用的極其樸素的分析方法及對客觀世界進行的熟練的、不加修飾的“造型”令人震驚。作品的千篇一律,反映了一個藝術家的生存態度,他把這種生存態度痛苦地表現出來了。在永無止境的尋覓探索中,詩人消耗了自己的一生。
(杜繡琳)
上一篇:《金達萊花 [朝鮮]金素月》讀后感
下一篇:《鋼琴 [英國]勞倫斯》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