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這樣蒼白憔悴,癡情的戀人?
請問,為什么這樣蒼白?
容光煥發尚且不能打動她的心,
滿面愁容難道能好起來?
請問,為什么這樣蒼白?
為什么這樣沉默發呆,年輕人?
請問,為什么這樣沉默?
口若懸河尚且不能贏得她的心,
默然無語難道會辦妥?
請問,為什么這樣沉默?
算了,算了,真羞人,這沒用,
這樣不能讓她動情;
如果她自己不打算被愛打動,
什么也不能讓她答應,
讓她見鬼或許能行!
(劉錦丹譯)
【賞析】
約翰·薩克林是英國17世紀詩人兼劇作家,他才華橫溢,所寫的詩與劇本在宮廷頗受歡迎。他的兩部詩集均在死后出版,一部名叫《碎金集》,另一部名為《最后遺作》。
薩克林的抒情詩《對一個情人的鼓勵》,可謂傳世名篇。該詩本是他的一部名叫《阿格勞拉》的戲劇中的一個抒情插曲,如今,那出戲劇倒是已經被人遺忘,但這首抒情插曲卻被人們廣為傳誦。該詩中的“戀人”,其實是一個失戀的人,是一個為愛情而困惑的人,是一個陷入愛情之中不能自拔的“情人”。對這樣的戀人進行規勸、進行鼓勵,不僅要有充分的耐心,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善解人意并且具有同情之心。抒情主人公以循循善誘的語氣和演繹推理的結構形式,一步一步地對戀者目前的行為狀態逐個進行分析,并且逐條進行否定。
首先否定的是戀者的“蒼白憔悴”、“滿面愁容”。詩中認為當戀者“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的時候都不能打動他所戀女子的心,現在靠“滿面愁容”、可憐兮兮的一副病態就更是無濟于事了。
接著否定的是“默然無語”。可以想象,失戀者不僅面容憔悴,而且無論人們怎么勸說,他總是一言不發,獨自悲傷。能讓失戀者開口說話,便能讓其悲傷得以宣泄。詩中規勸說,既然“口若懸河”都不能奏效,現在靠“默然無語”怎能贏得她的愛情?
經過雙重的否定,詩歌最后以豁然大度、近乎玩世不恭的語氣告誡失戀者,不必勉強,應該聽其自然,隨她去吧,“讓她見鬼或許能行!”詩人用詞如此酣暢淋漓,仿佛發出一聲吶喊,試圖猛然喚醒依然沉浸在痛苦中的失戀者。
該詩雖然簡短,但構思精巧,全詩整體結構如同邏輯的三段論,顯得極為嚴謹,第一段規勸說:“滿面愁容”于事無補;第二段則是說明:“沉默發呆”也不能解決問題;于是,第三段得出結論: 既然這樣那樣都不能讓她動情,那么最能奏效的方法就是走出陰影,將她遺忘,告別過去,開始新的一天。“算了,算了”,她不答應那又能怎樣,天涯何處無芳草?
如此循循善誘的教導,這般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勸說,對于一顆受傷的心靈無異于一劑帶來撫慰的良藥。與此同時,聲聲規勸中無疑蘊涵著把握今天、及時行樂的現世主義思想,體現了17世紀玄學派詩人的一種思想傾向。
(吳笛)
上一篇:《寂靜·松尾芭蕉》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對命運的哀嘆·杜·貝萊》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