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夫·維薩里昂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Сталин,1879—1953),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領袖人物,生前是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
斯大林原姓朱加施維里(Джугашвили),1879年12月21日誕生在今格魯吉亞的第比利斯州哥里城,格魯吉亞族。父親維薩里昂是農民出身的皮鞋匠,母親葉卡捷琳娜是農奴的女兒。
1888年,斯大林進哥里教會小學學習。1894年升入第比利斯正教中學。15歲參加革命活動,與當時南高加索一些俄羅斯人的馬克思主義秘密小組建立聯系。斯大林研究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98年成為社會民主工黨黨員。1899年,他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學校開除,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他到第比利斯的工人中間宣傳馬克思主義;投入反對經濟派的斗爭。1900年列寧創辦的《火星報》問世,斯大林擁護列寧提出的革命道路。
1901年,斯大林當選為社會民主工黨第比利斯委員會委員。受黨的委派,他到巴土姆城創建社會民主工黨巴土姆委員會。1902年3月,他組織該市工人政治示威,不久被捕,流放西伯利亞。1903年,斯大林缺席選入社會民主工黨高加索聯盟委員會。1904年1月,斯大林逃出流放地,12月在巴庫領導石油工人總罷工。
俄國1905年革命時期,斯大林是高加索地區的革命領導人。他贊成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在革命中的領導權,武裝起義,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策略路線;號召工人和農民武裝起義,推翻沙皇統治。1905年12月,他代表高加索黨組織,出席在芬蘭塔墨爾福斯召開的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代表會議。斯大林首次與列寧見面。
1906和1907年,斯大林參加社會民主工黨第四、第五兩次代表大會。他團結在列寧周圍,反對孟什維克的放棄無產階級革命領導權的機會主義路線。他領導第比利斯的布爾什維克創辦《新生活》、《新時代》等報刊,開展反對孟什維克的斗爭。他深入巴庫工人之中,清除孟什維克的影響,使布爾什維克掌握巴庫黨組織的領導權,出版了自己的機關報《巴庫無產者》、《汽笛和巴庫工人》。
在1907至1913年的六年中,斯大林先后六次被沙皇政府逮捕。除最后一次外,他都機智地從流放地逃出,利用十分短暫的獄外時間,堅持革命活動。
1912年1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拉格召開第六次代表會議,決定開除孟什維克。從此布爾什維克成為一個獨立的革命政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斯大林缺席被選入中央委員會,主持黨中央俄國局工作。他知道這一消息,立即從流放地逃出,受黨中央委派,到彼得堡主持創辦黨中央機關報《真理報》的工作。同年9月任《真理報》主編。
1912年末,斯大林撰寫了《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一文,闡明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和綱領。列寧在1913年贊揚說,在近年來的馬克思主義論著中,“首先要提到斯大林的論文”①。1913年2月,斯大林第七次被捕,流放到靠近北極圈的圖魯漢斯克邊區。
1917年3月,斯大林得悉俄國二月革命勝利的消息。他向僑居瑞士的列寧致電祝賀,并立即從流放地返回彼得格勒①,領導出版《真理報》。4月,列寧回國,發表著名的“四月提綱”。在黨的四月代表會議上,斯大林支持列寧在“提綱”中闡明的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計劃,作了民族問題的報告。5月,布爾什維克黨中央成立政治局,斯大林當選政治局委員,負責指導彼得格勒黨委會的工作。6月20日第一次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他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7月26日至8月3日,布爾什維克黨召開第六次代表會議。列寧被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通緝不能參加會議,斯大林代表黨中央做了政治工作和政治形勢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革命的和平時期已經結束,……搏斗和爆發的時期已經來到”②;號召工人、士兵和農民同資產階級進行決戰。10月16日,黨中央召開擴大會議,通過武裝起義的決議,斯大林被選入領導起義的革命軍事總部。在列寧領導下,他積極參與組織彼得格勒的武裝起義,為奪取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立下了功勛。在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當選為蘇維埃政府民族事務人民委員(1917—1922);1919—1922年領導國家監察人民委員部③。
在1918—1920年反對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時期,斯大林任蘇維埃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南方戰線、西方戰線和西南戰線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駐國防委員會代表。列寧多次派他到最關鍵的戰線,指揮保衛蘇維埃政權的戰斗。
1918年夏,斯大林領導南方戰線保衛察里津的戰斗,打退德國支持的克拉斯諾夫匪幫的進攻,保證了南方的糧、煤、石油運往莫斯科和彼得格勒。1919年5月,斯大林指揮擊退尤登尼奇匪幫進攻彼得格勒的戰斗。同年夏天,斯大林又一次被派往南方戰線。他率領紅軍部隊,殲滅了受協約國支持的鄧尼金白匪的主力。1920年5月,斯大林在西南戰線指揮紅軍,擊潰波蘭貴族在協約國支持下對俄國的進攻,收復了基輔。為表彰斯大林在保衛蘇維埃政權中建立的功績,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授予他紅旗勛章。
國內戰爭結束之后,斯大林積極投入實現列寧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斗爭。他在1921年的俄共(布)①第十次代表大會上做了《論黨在民族問題方面的當前任務》的報告。斯大林指出,在十月革命消除了國內的民族壓迫之后,必須使少數民族在經濟、政治、文化方面趕上俄羅斯民族的發展水平。他號召全黨反對大俄羅斯主義,同時也反對地方民族主義。
1922年4月,黨中央委員會鑒于列寧患病,依照列寧的建議,選舉斯大林為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此后30年他一直擔任黨的這一最高領導職務。
在創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活動中,斯大林曾提出讓各民族共和國作為自治單位加入俄羅斯聯邦的方案。列寧批評了這個“自治化”方案。斯大林接受列寧關于蘇維埃各民族以平等和自愿聯合的形式建立聯盟國家的計劃。1922年12月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他做了關于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報告。
列寧在患病期間,特別關心黨和國家今后的命運問題,尤其注意挑選和培養黨中央的領導人。列寧認為,斯大林是黨的卓越活動家,但又表示,斯大林擔任總書記以后,“掌握了無限的權力,他能不能永遠十分謹慎地使用這一權力,我沒有把握。”①他批評斯大林太粗暴,曾建議將斯大林“從這個位置上調開”②,1924年5月,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會上,斯大林表示接受列寧的批評,經選舉繼續擔任總書記職務。
1924年1月列寧逝世。斯大林代表全黨宣誓,要實現列寧的遺訓:珍重黨員的稱號,保護黨的一致,鞏固無產階級專政,加強工農聯盟和各共和國的聯盟,忠于共產國際的原則。
列寧逝世后,托洛茨基攻擊列寧。他借口世界資本主義處于暫時穩定時期,否定蘇聯一國建成社會主義的可能性。斯大林為了捍衛列寧主義,先后發表了《論列寧》、《論列寧主義基礎》、《托洛茨基主義還是列寧主義》、《論列寧主義的幾個問題》等著作,批駁了托洛茨基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的誣蔑和歪曲。他給列寧主義下了科學的定義:“列寧主義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馬克思主義”③;闡明了列寧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一系列理論和策略問題。他針對托洛茨基關于蘇聯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的謬論,指出:在國內,蘇聯能夠依靠無產階級專政,協調工人與農民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戰勝資產階級;在國際上,蘇聯可以利用各個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可克服的矛盾,在一國首先建成社會主義。
1925年4月,斯大林代表俄共(布)中央提出把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他主張優先發展重工業,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圍下,依靠本國的力量,用新技術改造國民經濟,加強國防力量。針對蘇聯工業比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落后50到100年,他強調發展速度,要求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路程。
1927年12月,斯大林主持召開黨的“十五”大,通過了農業集體化的決議。
在農業集體化運動初期,圍繞黨的農村政策,斯大林對布哈林進行了批判。他指責以布哈林為代表的一些人是黨內的右傾分子,說布哈林主張富農和平長入社會主義,鼓吹階級斗爭熄滅論,放縱資本主義勢力,他們實際上是滾到否認在俄國有建成社會主義的可能性觀點上去了。他還指責布哈林在組織上進行反黨活動。
1929年,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930年,農業集體化取得巨大成績,也出現偏差。它表現在違背自愿原則,侵犯中農利益,對富農不加區別一概加以驅逐。斯大林發表《勝利沖昏頭腦》一文,主張糾正“左”的過火行為。同年,斯大林榮獲第二枚紅旗勛章。
1932年底,蘇聯提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工業占全部工業的99%,國營農場和集體農莊占有全部耕地面積的90%左右。斯大林在1934年1月黨的“十七”大上宣布:蘇聯已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變成了大規模機械化集體農業的國家。
在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針對一些部門存在輕視技術和專家的現象,斯大林提出“技術決定一切”的口號。1935年5月,他又提出“干部決定一切”的口號。他認為:“人才,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寶貴的資本中最寶貴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①。
1936年12月5日,斯大林在蘇維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新憲法草案的報告。他指出,社會主義已在蘇聯國民經濟一切部門取得勝利。蘇聯的階級關系已發生深刻變化,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之間的矛盾正在縮小和消除,蘇維埃社會已由工人和農民這兩個友好的階級所組成。蘇聯進入了完成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時期。這個憲法草案被通過并稱為“斯大林憲法”。
在以斯大林為首的黨中央領導下,1937年4月蘇聯提前完成1933年開始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和斯大林個人威望的提高,他由過去的比較謹慎逐步背離了黨的集體領導原則,過高估計自己的作用,欣賞個人崇拜;同時發生了破壞社會主義法制的現象。他提出了隨著社會主義陣地的不斷鞏固,隨著蘇維埃國家的繼續向前發展,國內階級斗爭將愈來愈尖銳的錯誤論點。在1937—1938年的肅清反革命運動中,他懲辦了必須懲辦的反革命分子,同時也混淆了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形成了嚴重的肅反擴大化的錯誤。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四十和五十年代,還重犯了類似的錯誤。
1938年秋,由聯共(布)中央審定的《蘇聯共產黨(布)簡明教程》出版,斯大林親自撰寫了該書的第四章第二節《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1939年3月,斯大林在黨的“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分析了資本主義國家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指出這些國家的國際和國內矛盾不斷尖銳化,將導致世界戰爭。
1939年12月,斯大林獲“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被授予列寧勛章。1941年5月任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斯大林在估計德國進攻的時間上產生失誤,蘇聯在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初期遭到軍事上的失利,一度處于戰略上的被動。
6月30日,蘇聯成立國防委員會,斯大林任主席。7月3日,斯大林發表廣播演說,號召蘇聯人民不僅要消除本國面臨的危險,還要幫助在德國法西斯奴役下的歐洲各國人民。8月8日,斯大林任蘇聯武裝部隊最高統帥。
1941年11月6日,德軍推進到距莫斯科80公里的地方。11月7日,斯大林在紅場舉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式。他沉著剛毅,檢閱即將開赴前線的部隊。他向蘇聯人民發出愛國主義的召喚:在偉大的列寧的旗幟引導下,消滅德國侵略者!他親自主管首都的防務,直接指揮12月的莫斯科保衛戰。這次戰役消滅了50多萬德軍,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942年7月中旬,德軍向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發起進攻。斯大林制定了首先攻擊德軍兩翼,然后打擊其后方的作戰計劃。蘇聯紅軍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英勇戰斗,1943年2月初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偉大勝利,殲敵33萬人。3月6日,斯大林被授予蘇聯元帥軍銜。
1943年,斯大林領導紅軍粉碎了德軍的夏季攻勢,收復了被德軍占領的三分之二領土,成為衛國戰爭中轉變的一年。
1944年,蘇聯紅軍依照斯大林制定的戰略計劃,給予德軍10次重大打擊,將德軍趕出國境。當年十月革命節時,斯大林向紅軍發出“打到柏林去!”的進軍號令。1945年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5月9日,斯大林發表廣播講話,宣布:偉大衛國戰爭以蘇聯的完全勝利宣告結束。6月,他榮獲蘇聯大元帥的最高軍銜。
二戰期間,為加強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斯大林先后參加了德黑蘭會議(1943)、雅爾塔會議(1945)和波茨坦會議(1945),同美、英兩國領導人會晤。蘇聯根據波茨坦會議的決定,1945年8月8日宣布對日作戰,為迫使日本投降作出了貢獻。
斯大林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建立了豐功偉績。蘇聯政府授給他一級蘇沃洛夫勛章、兩枚勝利勛章、第二枚列寧勛章和金星獎章,以及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
1946年3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決議,將蘇聯人民委員會改為蘇聯部長會議。斯大林任部長會議主席。
在戰后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進行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艱巨工作。蘇聯從1946年實施第四個五年計劃,并以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提前完成。到1950年底,蘇聯的工業產量超過戰前1940年的73%,國民收入比1940年增加64%,人民的購買力比戰前提高了62%。
1950年斯大林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和語言學問題》。他根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語言學理論。
斯大林在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基礎上,1952年9月發表了《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的論著,闡述了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指出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即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他根據蘇聯的實際情況,開始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下存在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比他以往否認社會主義條件下存在矛盾的思想前進了一大步。
在他的書中也包含一些不正確的論點,如關于流通已開始阻礙蘇聯生產力的發展,必須逐步過渡到產品交換。
同年10月,聯共(布)召開第十九次代表大會。大會批準了1951—1955年的第五個五年計劃,將黨的名稱改為蘇聯共產黨,簡稱“蘇共”,黨中央政治局改稱中央主席團,斯大林當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
斯大林在共產國際及歐洲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的活動中,援助了各國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斗爭,同時,也出過一些不好的主意,存在大國主義傾向,對南斯拉夫共產黨采取了錯誤的政策。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患腦溢血與世長辭。蘇聯黨、政府和人民,以及世界各國勞動人民,對這位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
斯大林一生對蘇聯人民和國際無產階級革命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也犯過不少錯誤。他為建設和保衛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所建立的歷史功勛,永遠銘記在世界無產階級的心中。
上一篇:斯坦利
下一篇:斯奇比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