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萊斯瓦夫·貝魯特(Boleslaw Bierut,1892—1956),波蘭無產階級政治家,曾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波蘭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貝魯特1892年4月18日誕生在盧布林市附近路雷·勃雷吉特科夫斯凱村。父親伏依切赫原為農民,破產后進城做工。當時,波蘭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遭到淪亡。異族的奴役,給貝魯特幼小的心靈留下深刻印記。入學前,父親教他讀波蘭文書籍。在盧布林一所學校里,他上了五年小學,當時只準用俄語講課,引起了他和同學們的憤懣。
1905年,波蘭爆發反對沙皇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13歲的貝魯特參加了盧布林市的群眾集會,閱讀革命傳單,傾聽工人們的討論。同年11月,他因參加盧布林學生罷課被開除學籍。此后,他做過泥水匠小工、聽差和印刷工人。他通過自學,增長知識,開闊了政治視野。1912年,貝魯特加入波蘭社會黨左派組織。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波蘭社會黨左派確認這場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貝魯特積極進行反戰宣傳,揭露參戰雙方的罪惡目的,批駁“戰爭能使波蘭解放”的謊言,反對讓波蘭人充當同盟國的炮灰。1915年下半年,貝魯特在盧布林消費合作社協會工作。在他的領導下,這個組織在爭取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給工人以經濟補助,把部分利潤用于社會福利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17年貝魯特來到華沙。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蘇維埃政府廢除了沙皇俄國參與簽訂的瓜分波蘭的條約。根據1919年的凡爾賽和約,波蘭獲得獨立。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了貝魯特深刻的啟示,他認為波蘭工人階級應該學習俄國工人階級的經驗。1918年,貝魯特加入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受黨的委托,他領導華沙工人爭取建立自己的政權——工人代表蘇維埃,他還經常深入卡托維茲省的董勃羅伐礦區,鼓動工人建立蘇維埃政權。
1919—1924年,貝魯特任波蘭工人合作協會聯盟負責人。1920年,波蘭的地主資產階級政府參加了武裝干涉蘇維埃俄國的戰爭。貝魯特反對波蘭軍隊進攻蘇俄,指出干涉蘇俄的行為“違背無產階級利益”,要求締結和約。1921年,貝魯特在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中央合作社部工作,再次前往董勃羅伐礦區。1923年10月,因華沙要塞發生原因不明的爆炸事件,警察當局竟以此為借口迫害共產黨人。在1923年10月至1924年1月的三個月內,貝魯特在董勃羅伐礦區接連三次被捕。當局未從他的住所搜到可指控“犯罪”的材料,只得將他釋放。
1924年10月,貝魯特回到華沙。第二年,波蘭共產主義工人黨改稱波蘭共產黨。1926—1927年,貝魯特任波蘭共產黨中央技術部主任,1927年成為波蘭共產黨中央臨時書記處成員。不久,貝魯特再次被捕,他組織獄中的難友學習,宣講波蘭工人運動的歷史。
1927年11月貝魯特出獄,被黨派往莫斯科列寧主義學校學習歷史學和經濟學。1931年畢業,他在共產國際巴爾干國家書記處任巡導員。先后到過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保加利亞。1932年他幫助保加利亞的哈斯沃·亞姆博列和卡贊勒克等地的共產黨人組織罷工,受到當地警察當局的監視與追蹤。同年8月他離開保加利亞回國。
1932年10月,貝魯特被任命為波蘭共產黨羅茲區委書記。在羅茲地區的黨組織遭到破壞的情況下,他到處尋找原來的負責人,重建羅茲區委基層組織,領導羅茲紡織工人的罷工。
1933年1月,貝魯特擔任“援助革命者國際組織”①波蘭分部書記,兼任波蘭分部的《政治犯》報的編輯。
1933年12月18日,貝魯特以“參加共產黨活動”的罪名在華沙被捕,判處七年監禁。在獄中,他深受當時波蘭共產黨總書記馬·諾伏特考的影響。貝魯特后來回憶說,他是“從普通無產階級群眾中成長起來的工人運動的領導人之一,他以自己特有的、鼓舞人心的樂觀主義和信念使人傾倒。”
1938年,共產國際以所謂黨中央機構“混入間諜和特務”等理由解散了波蘭共產黨。同年冬,貝魯特出獄回到華沙。他未因黨的解散停止革命活動,經常與戰友會面,討論革命的形勢和任務,參加合法組織的活動。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德國進攻波蘭。在這民族危亡關頭,貝魯特參加了保衛華沙的戰斗。 9月4日,他回到故鄉盧布林市,組織工人抵抗德寇的侵略。德軍占領盧布林后,他到蘇軍占領下的科韋爾。約在1940年上半年,他隨同波蘭難民一起來到基輔,先后在火車站、農場工作,在廣播電臺當波蘭文翻譯。
1941年,貝魯特到達當時屬于蘇聯的比亞威斯托克,在一家工廠工作,并在“援助革命者國際組織”中從事革命活動。他經常同波蘭共產黨人諾伏特考等會面,分析德軍占領下的波蘭形勢及其發展前途,討論重建波蘭共產黨等問題。德軍入侵蘇聯后,他自愿報名保衛比亞威斯托克城,一度被德國人扣留;不久逃到明斯克,在糧食局工作。
1942年1月,波蘭共產黨人聯合“蘇聯之友協會”、“解放斗爭同盟”、“鐮刀與錘子”、“人民波蘭”等地下革命組織,在華沙秘密成立波蘭工人黨。黨的綱領規定:依靠建立人民陣線和同蘇聯的聯盟重建波蘭;組織“人民近衛軍”,開展反對希特勒侵略者的武裝斗爭;爭取民族的徹底解放。1943年秋,貝魯特由蘇聯回到華沙,任波蘭工人黨中央委員,成為黨的三人(貝魯特、哥穆爾卡和尤西維亞克)領導核心成員之一。
為了解放祖國和奪取全國政權,1943年除夕,在華沙秘密成立由波蘭工人黨、波蘭社會黨左派、農民黨和民主黨等代表組成的“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執行臨時立法機構的職能。貝魯特主持了成立大會,當選“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主席。他在大會的報告中強調指出,我們的綱領是“依靠工人、農民、手工業者和勞動知識分子的自覺和合作”,同蘇聯友好和結盟是“波蘭獨立的一個條件”。會議通過了貝魯特起草的“人民代表會議章程”和成立宣言。宣言宣布:將創建人民軍隊,適時成立臨時政府,確立“包括波蘭國家全部領土的國界線”。宣言表示,不承認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①。
1944年7月,波蘭第一軍②與蘇聯紅軍并肩作戰,解放了波蘭東部領土。7月22日,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和旅蘇的“波蘭愛國者聯盟”代表在盧布林建立“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履行臨時政府的權力,宣告人民政權的誕生。
8月5日,以貝魯特為首的波蘭全國人民代表會議代表團訪問蘇聯,同斯大林就解放波蘭和波蘇合作等問題進行會談。8月15日,在貝魯特主持下,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在盧布林舉行第一次會議,號召“全體公民團結起來,為把德國占領者從波蘭土地上干凈徹底驅逐出去而斗爭”。9月21日,貝魯特主持了解放區各省、縣人民代表會議,部署地方政權的建設工作。
12月31日,波蘭民族解放委員會改組為波蘭共和國臨時政府,貝魯特任共和國總統。
1945年1月17日華沙解放,貝魯特回到首都。 1月19日,在華沙火車站廣場舉行閱兵式,貝魯特和臨時政府領導人檢閱了部隊。
1945年4月21日,貝魯特和斯大林在莫斯科舉行會談,簽訂了波蘇友好、互助和戰后合作條約。 7月17日—8月2日,美、蘇、英三國舉行波茨坦會議。 7月24日討論波蘭北部和西部邊界問題時,以貝魯特為首的波蘭代表團應邀參加會議。貝魯特反對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把劃分波蘭邊界同波蘭內部問題(即政府組成等)聯系起來的要求,堅持以奧得河、烏日茨卡—尼斯河作為波蘭西部邊界的立場。波茨坦會議確認了這一立場。
戰后,波蘭面臨鞏固人民政權、恢復國民經濟、進行社會改革,以及向收復地區移民等任務。波蘭政府決定把銀行、大部分工業企業收歸國有。早在1944年9月它頒布了土地改革法令。這些措施遭到國內反動勢力的反對。他們組織地下武裝,襲擊、殺害工人、農民中的積極分子和新政權的代表。貝魯特號召民主力量團結一致,同敵人進行斗爭。
1947年1月19日進行立法議會選舉,貝魯特當選為波蘭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統。7月,在貝魯特主持下通過了恢復和發展經濟三年(1947—1949)計劃。這個計劃完成時,按人均計算,1949年的工業產值比1938年增加了1.3倍,農業產值比1934—1938年間的平均水平增加了27%。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明顯改善。1948年的實際工資比1947年增長23%,第二年又增長了10%。1949年1月取消了居民物質供應的票證制度。貝魯特還提出制止投機倒把和擴大國家對市場的監督。他要求大量培訓工人,提高他們的文化和技術水平,把其中的積極分子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他還要求科學家同工農合作,保持經常聯系。
1948年夏天,波蘭工人黨內在關于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對待南斯拉夫共產黨等問題上產生意見分歧。8月,波蘭工人黨中央委員會撤消了瓦·哥穆爾卡的總書記職務,由貝魯特兼任。9月3日,貝魯特在中央全會上作了《關于黨的領導中右的和民族主義的傾向及其克服辦法》的報告,指責哥穆爾卡“站在南共一邊”,“反對農業集體化”。以后證明,哥穆爾卡不同意把南共開除出歐洲共產黨情報局,反對硬性加快農業集體化的速度等主張是正確的。
戰后,在鞏固人民政權,發展國民經濟中,波蘭工人黨和社會黨之間加強了合作。兩黨決定建立統一的組織。1948年12月15日,根據貝魯特的建議,工人黨與社會黨合并成波蘭統一工人黨.貝魯特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9年6月,貝魯特在華沙市黨的代表會議上作了關于重建首都的報告,提出應該建筑得“快些、省些和好些”的號召。他要求“打破陳規、展開競賽、擯棄……保守主義”。波蘭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使華沙成為一座壯麗的都城。以建造房屋為例,在1949—1953年,共建筑75,000幢具有現代化設備的房屋。每年交付使用的新房屋較戰前增加一倍以上。
從1950年開始,貝魯特在指導波蘭的經濟建設中有過一些失誤。1950年6月,他主持召開的中央全會提出了1950—1955年波蘭發展經濟和建設社會主義基礎的六年計劃。它要求集中主要資金建設以鋼鐵工業為主的重工業。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重,由1947—1949年的14%提高到1950—1955年的21%。在六年內,工業總產值應增加170%以上,而農業僅增加19%,職工的平均工資僅增加13%。據1950—1953年的統計,在國營工業中生產資料生產的平均增長速度為22.2%,消費品生產的增長速度僅為18%。結果,造成了工業和農業、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比例失調,不能滿足人民購買力增長的需要。
在對待黨內外和國內外政治形勢的估計上,貝魯特片面夸大階級斗爭的作用。1954年3月,在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貝魯特說道:“一切壞分子反對我們的人民制度,破壞我們的成果的斗爭,將變得越來越瘋狂,越來越殘酷,越來越肆無忌憚。”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某些國家機關出現專橫和破壞法制的現象;在制訂國民經濟計劃時,往往忽視實現計劃的可能條件,片面追求速度和數量;農業合作化中硬性規定發展速度,用行政命令強迫農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2—1954年間,貝魯特曾兼任波蘭部長會議主席。1954年,他率波蘭政府代表團來我國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五周年的慶祝活動。
1955年1月,貝魯特在黨的二屆二中全會的報告中,對過去的一些錯誤有所認識。他說:“在黨的機關工作中缺乏應有的集體領導”,“黨內民主原則即黨章的要求常常被破壞……”。1956年2月,在貝魯特的主持下召開黨的二屆五中全會,討論農業發展問題。這次會議承認,過去“那種把發展個體農業稱之為機會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必須克服”。但是,貝魯特沒有提出改正錯誤的具體措施。
同年2月14日,貝魯特率領波蘭統一工人黨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大”。會議結束后,他留在莫斯科, 3月12日因病逝世。波蘭黨和政府在訃告中,稱贊貝魯特是“波蘭工人階級百折不撓的斗士”、“波蘭勞動人民的忠實兒子”。
上一篇:貝略
下一篇:費爾巴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