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馬生本窮士,從我二十年?????????????????????????????。
日夜望我貴,求分買山錢?????????????????????????????。
我今反累生,借耕輟茲田?????????????????????????????。
刮毛龜背上,何時得成氈?
可憐馬生癡,至今夸我賢。
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
——《東坡八首》其八
林語堂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但這些都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要想了解他,我們還是先從他的名字開始吧。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軾的弟弟名叫蘇轍。兄弟二人的名字皆和車子有關,那么他們的名字究竟有什么內涵呢?蘇軾的父親蘇洵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
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蘇洵《名二子說》)
“軾”指的是車廂前面供扶手的橫木,“轍”指的是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蘇洵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車輪、車輻、車蓋和車軫,都是車子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軾,只是車前用作搭手的橫木,沒有它,雖然看上去難看一點,但畢竟不影響車子的使用。蘇東坡從小生性曠達,其父告誡他要像“軾”那樣放低身段,而不要自以為是,鋒芒畢露。天下的車莫不循轍而行,雖然論功勞,車轍是沒份的,但如果車翻馬斃,也怪不到轍的頭上。蘇轍性格平和,父親為其取名“轍”,覺得這樣很好,可以免禍。
知子莫如父,蘇軾和蘇轍兄弟倆日后的經歷,果然印證了父親這篇文中的擔心。蘇軾一生風波不斷,主要的原因就是他性情率真,口無遮攔,不善于掩飾自己。但也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蘇軾才得到了大家的喜愛和認可。
父親為蘇軾取名“軾”,字“子瞻”,是希望他說話做事要低調沉穩,而他自己自號“東坡居士”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這個“東坡居士”和《東坡八首》有關系嗎?
答案是肯定的。
“東坡居士”的來歷要從白居易說起。白居易被貶謫忠州刺史時,曾作過一首《步東坡》: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
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
蘇軾非常欽佩白居易,他常常在詩詞中以白樂天自比。白居易被貶謫時,在東坡種花,而當時的蘇軾恰好被貶謫黃州,窮得連吃飯都成問題。為了解決溫飽,蘇軾決定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后來地方政府給了蘇軾五十畝廢棄坡地。這五十畝貧地恰好在黃州城東門外,于是蘇軾干脆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是被貶謫到黃州的,像他這樣的犯官身份,朝廷是不提供住所的。如此,一家二十多口人住在哪呢?開始的時候,蘇軾一家住在一個廢棄的官府驛站里——林皋亭。這個地方破敗不堪,潮濕悶熱。后來蘇軾在種地的東坡園中,修建了五間泥瓦農舍。房子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寒冬建成,蘇軾將廳堂的四壁涂白如雪,起居坐臥所見俱為雪景,故將新居美名為“雪堂”。在黃州期間,蘇軾在雪堂里完成了對《論語》《周易》的注釋工作,實現了文人不朽的價值。
蘇軾除了在雪堂里著書立說,還沒忘記博覽群書。據說,有一次他反復誦讀杜牧的《阿房宮賦》,每讀罷一遍就感慨嘆息,一直到深夜還不停止。雪堂外兩位奉命守候侍奉的老兵,為此深感不解。其中一位埋怨道:“總是念來念去,有什么好處?天這么晚了,外面又冷,還不睡覺!”另一位卻說:“其中有兩句還不錯呢!我喜歡他念的‘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蘇軾的小兒子蘇過在床上聽見了這兩人的對話,第二天他告訴父親,蘇軾聽了放聲大笑,說:“想不到這還是個有見識的人!”
人生在世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活著才有意義,尤其是當人身處逆境時,精神世界的富有更為重要。蘇軾身處人生的低谷,卻并沒有自怨自艾,任時光流逝、歲月蹉跎,而是在貧窮困頓中實現了人生的不朽。
蘇軾從考場奇才到謫居邊荒的戴罪犯官,這樣的人生落差太大了。到了黃州,蘇軾擔任的是黃州團練副使,還不得簽書公事。黃州團練副使相當于今天的縣級武裝部副部長,而且還是沒有實權的副部長。蘇軾從朝廷的要員,淪落到這樣的末位小官,精神上的打擊除外,物質上的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按朝廷規定,像蘇軾這樣的犯官只有一份微薄的實物配給,沒有正常的俸祿,再加上蘇軾生性疏豪,沒有積蓄,于是一家人的花銷就成了問題。
沒有什么問題能難倒蘇軾,他發明了一種花錢方法?????????????????????????????。就是將每月的錢平均分成三十份,掛在屋梁上,每天拿一份使用,當天用剩余的錢另外存在一個竹筒里,作為待客的費用。這樣下來,蘇軾手中僅有的一點積蓄,竟然支持了他一年多時間。
一年后,蘇軾和家人開荒種田也有了收獲,解決了吃飯問題。但因為蘇軾種的是大麥,吃多了不消化,他就將大麥和紅豆摻在一起,稱其為“二紅飯”。到莊稼歉收的年份,飯不夠吃,蘇軾就勒緊褲腰帶節食。為此他還寫了篇《節飲食說》,作為養身補氣的座右銘。文中說:
東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有招我者,預以此告之。主人不從而過是,乃止。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財。
這段話的意思是:東坡居士今后,早晚只吃一杯酒一塊肉,如果有客人來了,即使是擺盛宴,也不得超過三杯酒三塊肉。如果有人請客,就事先向對方通報自己的吃飯原則。要是主人非要超過這個界限,那就干脆不去赴宴了。這樣做的目的:一來可以安分養福,二來可以寬胃養氣,三來可以省錢養財。
一個身罩紫袍、腳蹬皂靴的文人士大夫,為生活窘困換上了短衫芒鞋,和當地農民打成一片,過起了半耕半讀的生活,且還將自己墾荒種田的事兒寫成詩,這樣的人自古除了陶淵明就只有蘇軾了。面對困窘的生活狀態,不得不節衣縮食,他不僅不以為恥,反而興致勃勃地為此寫文記載,并且還賦予高尚的目的,用“眾笑終不悔,施一當獲千”的態度面對。
為了紀念那段在東坡耕種的日子,蘇軾自號“東坡居士”,且一直沿用下來,后世對“蘇東坡”這個名字的熟悉程度,甚至超過了“蘇子瞻”。從這首《東坡八首》詩中,我們是否讀出了林語堂先生對蘇東坡評價的一二之處呢?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杭州:鳳凰山下雨初晴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茶:從來佳茗似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