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王勃(650—676),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早慧,被譽為神童,高宗麟德三年(666)應制科,對策高第,授朝散郎。總章二年(669),入蜀漫游,詩文大進。咸亨四年(673)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赴交趾探親。次年秋,渡海溺水,驚悸而死。詩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并稱為“初唐四杰”。《四庫全書》收《王子安集》十六卷,《全唐詩》錄其詩二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其詩十六首又一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少府”,縣尉的別稱。“杜少府”,生平不詳。“蜀州”,今四川崇慶。
首聯扣題。起句寫送別的地點是在首都長安。“城闕”原為皇城上的望樓,這里借指皇宮所在地京城長安。“輔”,護衛。“三秦”相當于現在的關中地區,古為秦地,項羽滅秦后,將其分為雍、塞、翟三國,統稱“三秦”。“輔三秦”是倒裝句,實際的意思是被三秦所護衛。次句寫杜少府的目的地。“五津”指四川岷江上的五個渡口: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這里用以泛指四川的山山水水。用“風煙”來形容四川迷濛的渡口是恰當的,同時也會讓人覺得前程遙遠。
頷聯承上寫送別。三句點出“離別”兩字,表明送別之意。四句是寬慰朋友,其辦法是找出雙方的共同點,都是遠離故土,宦游他鄉的人,有著共同的感情基礎,對惜別之情很理解,也很珍惜,同時暗逗“知己”兩字。
頸聯轉出新意,知心朋友不會受到距離的限制。這兩句詩也許受到了曹植《贈白馬王標》“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的啟發。但是王勃采用對比的方法,運用對仗的手段,將這層意思表現得十分簡潔與鮮明,因此廣為流傳。后來張九齡在《送韋城李少府》中說過類似的話“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也沒有流傳開來,所以學習前人,還要超過前人。“比鄰”,近鄰,古代五家為比。
尾聯以勸慰朋友作結,不要在分手時像小兒女一樣流淚。南朝江淹《別賦》開頭說:“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依依惜別,實屬正常情況,看來杜少府在臨別時也流下了傷心的眼淚,而這恰好說明“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兩句之不同凡響。“無為”,不要。“歧路”,叉路口,分別的地方。“沾巾”,眼淚沾濕衣巾。
此詩好在從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體現了初唐風格,如清胡本淵《唐詩近體》卷一說:“前四句言宦游中作別,后四句翻出達見,語意迥不猶人,灑脫超詣,初唐風格。”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卷八總評:“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骨。”
上一篇:杜審言《送崔融》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李 嶠《長寧公主東莊侍宴》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