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雜詩
杜 甫
鳳林戈未息,魚海路常難。
候火云峰峻,懸軍幕井干。
風連西極動,月過北庭寒。
故老思飛將,何時議筑壇?
杜甫,卷二《絕句》已介紹。此詩作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當時唐官軍在相州(今河南安陽)被安史之亂的叛軍打敗,關內又出現了災荒,杜甫的靠山房琯又一再受到打擊,杜甫在政治上也見不到出路,于是放棄了華州司功參軍的職位,攜全家度隴山,奔秦州(今甘肅天水),寫了《秦州雜詩二十首》,此詩是其中的第十九首。
首聯寫道路因戰爭而阻塞。起句寫西北地區戰爭接連不斷。“鳳林”,鳳林關,故址在今甘肅臨夏西南。“戈”,兵器名,通常以它代指戰爭。下句寫通往魚海的道路因為戰爭非常難走。“魚海”,湖名,唐時在吐蕃占領區內,此處指魚海周邊地區。由于安史之亂,唐朝中央政權請求吐蕃出兵援助,吐蕃一邊幫助唐軍平亂,一邊擴充勢力范圍,沒幾年工夫,西北州縣都在它的掌控之中,這在《秦州雜詩》第十八首中也有鮮明反映:“警急烽常報,傳聞檄屢飛。西戎外甥國,何得迕天威。”其中“西戎外甥國”顯然指吐蕃。
頷聯寫西北邊區唐軍之困境。三句寫報警的烽火直沖云霄,“候火”即堠火,報警的烽火。“云峰”指云層堆積如山峰,“峻”,險峻。“云峰峻”是處于危急情況下所見云層之形狀,這是心情焦急的反映。四句寫軍隊孤立無援,連井水都干涸了。這里顯然是用井水干涸來說明軍隊的物質條件非常差。“懸軍”指孤軍。“幕井”指將井口遮擋起來不許隨便打水,說明井水已經很少了,或者說已經干了。
頸聯寫西北地區寒風凜冽。五句寫連續的風暴使西極都為之撼動,“西極”,指西部地區。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文選》李善注:“豳國為西極,在長安西。”秦州正好在長安之西,當屬豳國的范圍。六句寫月色照著北庭顯得很寒冷。“北庭”指北庭都護府,治所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這里寫的是自然氣候,不可避免也反映了政治氣候,從中可見吐蕃勢力強大,使整個西北地區都為之震動,老百姓為之心寒。
尾聯寫詩人希望朝廷選派良將破敵安邊。七句寫老年人都在思念飛將軍李廣,“故老”,年老多閱歷的人,當然也包括作者在內。“飛將”指李廣。《史記·李將軍傳》:“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這句詩的意思也就是王昌齡《出塞》詩所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只不過地點與對象不同而已。八句寫希望朝廷能早日實現老百姓的愿望。“何時”采用設問的形式,表達了老百姓的強烈愿望。“筑壇”指真心誠意地拜將。《史記·淮陰侯列傳》稱漢王劉邦對蕭何說欲拜韓信為將,“何曰:‘雖為將,信必不留。’王曰:‘以為大將。’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無禮,今拜大將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乃可耳。’王許之”。
杜甫在秦州時,秦州表面上還比較平靜,因此有許多人從東方越過隴山到這里避難,但是正如杜甫所預料的那樣,沒過多久秦州就在代宗廣德元年(763)被吐蕃攻陷了。而杜甫早在肅宗乾元二年(759)十月就已離開秦州到梓州,接著又到了成都。這表明杜甫的政治嗅覺還是比較敏銳的,因為他剛在肅宗身邊做了一年的左拾遺,接著又做了不到一年的華州司功,對政治形勢還是比較關心的。其次,在戰亂中,他深入到人民群眾中,與他們一起過著水深火熱的生活,寫出了“三吏”、“三別”這樣的杰作,同時也促使他考慮國家與民族的命運與前途。杜甫在這一時期的生活中歷經磨難,但是提高了思想水平,就詩歌創作而言,獲得了豐厚的回報。
上一篇:李 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王 維《輞川積雨》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