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
多病所需惟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
杜甫,卷二《絕句》已介紹。《江村》作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夏成都浣花溪畔。肅宗乾元二年(759)初夏,杜甫因為政治上受到挫折,同時也因為饑饉,棄官往秦州。杜甫在秦州居住不滿四個月,衣食不能自給,于是在十月份,從秦州赴同谷。在同谷停留了一個月左右,又于十二月一日起程入蜀,年底到達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依靠親友的資助營建了一座草堂,終于過上了安定的生活。這些就是此詩的寫作背景。
首聯扣題寫江村的環境。起句寫江村的地理特征,其中“抱”字精確而生動地道出了江村為清江所環繞的特點。次句寫長夏中的江村顯得特別幽靜與悠閑,其中“事事幽”三個字總挈全篇。
頷聯承“事事幽”三字寫鳥類活動。三句寫燕子,由于人們都歡迎燕子在自家堂屋上做窩,所以燕子飛進飛出,顯得自由自在。四句寫由于捕魚的緣故,清江聚集著不少鷗鳥,它們經常挨在一起在水面上浮著,顯得很親近。
頸聯承“事事幽”三字寫家人活動。五句寫老妻不做家務活,而在“畫紙為棋局”,準備下棋,則其生活之悠閑可知。以下棋作為休閑活動,則杜甫夫婦的生活情趣還是相當高雅的。六句寫幼稚的小孩子在做釣魚鉤,也讓人覺得天真爛漫。這個生活細節頗切合江村有魚可釣的特點。“敲針作釣鉤”也就是閑著無事,鬧著玩玩而已,因為縫衣服的針做的魚鉤沒有倒刺,是釣不著魚的。
詩人在尾聯中表示,只要身體健康就別無他求了。杜甫剛經過四年顛沛流徙的生活,飽嘗了饑寒交迫、擔驚受怕的滋味,在剛剛獲得一個棲身之所,過上稍微安定的生活后,產生這種想法是非常自然的。第七句一作“但有故人供祿米”,恐不確,因為絕大多數較為原始的版本均作“多病所需惟藥物”,而且直到廣德二年(764)六月,東西川節度使嚴武才薦杜甫擔任節度使署中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
詩歌本質上是抒情的,以情動人。這首詩寫在長時間流離失所之后,一旦獲得安居的快樂心情,我們從所描寫的詩歌形象中能夠鮮明地感受到。對詩歌作品允許有多種理解,但是求之過深也是不必要的,如宋釋惠洪《天廚禁臠》卷中所謂比興說:“妻比臣,夫比君。棋局,直道也。針合直而敲曲之,言老臣以成帝業,而幼君壞其法。稚子,比幼君也。”明末《唱經堂杜詩解》卷二所謂感喟說:“老妻二句,正極寫世法險巇,不可一朝居也。言莫親于老妻,而此疆彼界,抗不相下;莫幼于稚子,而拗直為曲,詭詐萬端。……紙本白凈無彼我,針本徑直無回曲,而必畫之敲之,作為棋局、釣鉤,乃恨事,非幽事。而從來人悶悶,全不通篇一氣吟,遂誤讀之也。”非要將寫家事當成寫國事,寫幽事當成寫恨事,作為一家之言也未嘗不可。但是認為自己掌握了獨得之秘,別人都誤讀了,顯然言過其實。誤讀這首詩的恰恰是釋惠洪與金圣嘆。
上一篇:祖 詠《江南旅情》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黃庭堅《清明》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