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李 樸
皓魄當(dāng)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李樸(1063—1172),字先之,興國(今江西興國)人。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進士,為臨江軍司法。任國子監(jiān)教授,知四會縣、清江縣,靖康初,任著作郎、國子祭酒,宋高宗即位后任秘書監(jiān)。著有《章貢集》,《全宋詩》錄詩九首。此詩題為《中秋》,重點寫中秋的月亮,是一首詠物詩。
首聯(lián)寫明月當(dāng)空。起句中“當(dāng)空”兩字表明所寫非月出、月落時的月亮,而是高掛在空中的月亮,因此也是一年中最亮、最圓時的月亮。“皓魄”形容中秋月之亮,“寶鏡”形容中秋月之圓。魄(bà),月初出或?qū)]時的光,這里代指月亮。“皓魄”即指明亮的月亮。次句采用烘云托月法,以萬籟俱寂的夜空來突出月亮之光彩奪目。籟(lài),泛指聲音,“仙籟”,仙境的聲音。
頷聯(lián)采取錯位相承的方法繼續(xù)寫中秋月之圓滿與明亮。三句寫中秋月之圓滿,其中“平分秋色”四字高度概括了中秋月的特點,中秋節(jié)是陰歷八月十五日,正好在秋季的當(dāng)中,所以這四個字成為成語流傳開了。中秋節(jié)的月亮的特點就是像車輪一樣圓滿。四句寫中秋月之明亮,以至于照亮了千里云路,不言而喻也照亮了千里大地。其中“伴”字,形象地說明了在云彩飄動時,月亮在云中穿行的情景。
頸聯(lián)轉(zhuǎn)用神話傳說寫中秋月之明亮與圓滿。傳說月宮中有只潔白的玉兔跪地?fù)v藥,服其藥可長生不老,五句寫這只白兔很狡黠,在月缺時逃脫了,但是在中秋之夜則原形畢露,所以說“空從弦外落”,這句話是形容中秋月之明亮。“弦”為上弦月與下弦月之“弦”。傳說月宮中有只蛤蟆,能食月,使月虧,所以詩人稱之為“妖蟆”。六句寫希望這只妖異的蛤蟆不要在眼前出現(xiàn),這表明眼前的月亮是最圓滿的。
尾聯(lián)寫詩人希望乘槎(chá)通過銀河遨游月宮。“槎”,木筏。“靈槎”,仙人乘的木筏。七句寫詩人打算與知己相約,攜手乘上仙人的木筏共游銀河,末句提出遨游銀河的前提是要等銀河徹底清澈。這顯然是在說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是很渾濁的。李樸生活在北宋末葉,當(dāng)時黨爭激烈,政治狀況既腐敗又混亂。可見作者還是關(guān)心現(xiàn)實、立足現(xiàn)實,希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所作為的。
清人俞琰《詠物詩選》序開宗明義說:“詩能體物,每以物而興懷。”這首詠物詩既工于描寫中秋月的明亮與圓滿,同時又表達了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政治清明,并希望為此而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而這一點恰恰是此詩的寫作宗旨所在。
上一篇:王 珪《上元應(yīng)制》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
下一篇:孟浩然《臨洞庭上張丞相》原文、賞析、作者表達什么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