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林定律:引導孩子學會拒絕他人
美國幽默作家比林認為,一生中的麻煩有一半是由于太快說“是”,太慢說“不”造成的。即便連成年人也會抱怨說,平生最怕的事情就是拒絕別人,更何況是孩子呢?他們往往出于愛面子和怕得罪人的心理,在別人提出一些要求或者請求幫助的時候,即便自己很忙,也勉為其難,那個“不”字難以說出口。
父母告訴孩子要熱情善良、大度禮讓、樂于助人,這樣的教育是正確的。但是,孩子的問題在于,父母只重視了道德教育,卻忽略了孩子的社會化教育。社會化教育的缺失讓孩子在與人交往時顯得心智不成熟。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自生活。假如孩子不懂得果斷作決定、不懂得巧妙拒絕別人的不合理的要求,不懂得合理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那么,孩子在社交活動中只會感覺到疲憊。下面一位爸爸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我最近一直很擔心孩子的社交問題,他一向很聽話,從來沒讓大人著急過,但是,最近我發現了他做事優柔寡斷、不懂得拒絕別人,常常搞得他自己很苦惱。前不久,兒子透露說,班里有一個女生給他寫了一封信,我和他媽媽都很開明,就對他說:“這件事,你得自己與那個女生溝通,委婉拒絕她。”當時,他答應了,可過了幾天,他媽媽再次問他的時候,他卻說:“我不知道該怎么拒絕她,萬一傷害了她怎么辦?”我們建議他想好了話再說,沒想到,這事情一拖再拖,這不,那女孩子又寫了第二封信了,他很苦惱。但是,我覺得完全是因為他優柔寡斷、不懂拒絕的個性,將本來很簡單的事情復雜化了。
平日里,我們都教育他要熱情善良、大度禮讓、樂于助人。但是,沒想到他這樣的個性在學校過得并不舒坦,他上初中一年多,由于同學的要求,他經常幫同學們借書、買飲料、跑腿、鎖自行車、拿衣服……他自己舍不得花的零用花借給同學,同學沒再提還的事情,兒子也不好意思要,只能在家生悶氣。他每天回來都跟我說:“爸爸,我覺得好忙,好累。”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遇事反反復復、猶豫不決,總拿不定主意是意志薄弱的表現,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選擇能力的形成,而選擇能力的強弱又對人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人生中,有的選擇會直接影響自己或他人一生的命運,而優柔寡斷、猶豫不決正是選擇的大敵。
1.不要將孩子禁錮在“聽話”的藩籬之內
一直以來,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讓孩子聽話,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無論大事小事,都需要孩子服從。對此,心理專家說:“膽小怯弱的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要么是父母管教比較嚴苛,要么是父母兩人的教育態度不一致,一方太強,一方太弱。父母在設置了一些禁令之后,只會讓孩子服從、聽話,而不告訴孩子為什么要這樣去做,很少傾聽孩子的意愿。”
在家里被要求聽話的孩子,難免將這種人際交往方式遷移到與他人的交往中,因此,他們總是處在一種人強我弱的位置,對于他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他們也不懂得拒絕。因此,父母不要總是要求孩子做這做那,而應傾聽孩子的意愿:“你打算作什么樣的決定?”
2.鼓勵孩子當斷則斷
有的孩子遇事猶豫不決,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總怕自己考慮不周全。雖然,考慮周全是無可非議的,但追求萬事完美,就會錯失良機。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凡事有七八分把握,就應該下決定了,這樣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果斷的性格。
3.教會孩子以商量的方式拒絕
拒絕別人,有時需要和對方磨嘴皮子,一直到對方認可自己。比如,碰到比自己小的孩子想要玩比較危險的游戲,你可以教會孩子這樣拒絕:“你太小了,還玩不了這么大的車,太危險了,碰著你會流血的,等你長大了,我再教你玩,好嗎?”
4.引導孩子安全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
在學校,許多同學在家里做慣了“小皇帝”,總是指使身邊的同學做這做那,如果孩子不懂巧妙拒絕的話,那就可能要受欺負了。因此,對于那些不合理的要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合理地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如“剛才做了那么多作業,我已經很累了,不好意思”。
心理啟示
未來,孩子要獨立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局面,這時,身邊經常沒有父母可以指導,而自己又拿不定主意,不懂得拒絕人,那可能是要誤事吃虧的。因此,做父母的要盡量教會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懂得巧妙拒絕他人,教會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鍛煉他們“拍板”的能力。
上一篇:夢想因堅持而更加偉大
下一篇:永遠懷揣希望,絕不停止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