扔掉圣人情結,沒必要逼自己成為完人
“已經連續一個月沒有休息過了,這個星期好不容易把項目做完了,準備在家好好待一天。沒想到,朋友打電話過來,讓我幫他去做一個程序。說實話,真心不想動,可朋友難得開一次口,還提前訂好了吃午飯的餐廳,我就沒有拒絕。
“晚上回到家,深感疲累。雖然活不怎么太辛苦,可吃飯、聊天、往返路程也耗費體力和精力。可是,想起幫朋友做完那個程序后,他拍手叫絕的樣子,心里還是挺欣慰的。至少,覺得自己在朋友那里還是有價值的,也沒白忙活。”
這樣的內心獨白,你曾經有過嗎?朋友找你幫忙,你內心不太愿意,卻也不好意思拒絕,最后還是答應了。然后,你就想:既然改變不了處境,那就改變一下心境吧!畢竟,幫助別人落個好名聲,就算身體累一點,也是值得的。不得不說,這樣的思路是很有效的,通過轉變看問題的角度,來實現自我安慰,屬于典型的精神勝利法。
為什么許多人都習慣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也不愿意干干脆脆地拒絕呢?其實,每個人心里或多或少都有一點圣人情結,內心的崇高感經常會讓我們沖動,不知拒絕,忘我地接受他人的請求。可是,當強烈的崇高感落到了現實的地面上時,我們那顆熱血膨湃的心,是否也該冷卻冷卻,思考一下自己可憐的處境了?
當圣人情結發展到極致,就很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病態和妄想,比如總是拿自己的不足去跟別人的長處比較,強烈要求自己變成一個完人。看似是追求完美,可真到了現實中,就變成了狹隘,看不到那些好的方面,只盯著微小的瑕疵,讓自信心直線下降。
曾經有人對作家提出過這樣一個“標準”:真正的作家,無私無畏,成敗利害不縈系于心,得失存亡不牽掛于懷,功名利祿如過眼云煙,富貴榮華為路邊糞土。這是怎樣的一種境界啊?可仔細想想,這是對人的要求嗎?應該是對一個神的要求吧!倘若按照這一標準來衡量,恐怕所有的作家都會感到無地自容。
同樣,我們都只是普通人,若非要按照圣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真的是很可悲。圣人情結的存在,會讓人變得內斂和自我約束,很少產生惡行,這是好的一面。但是,不好的一面也很明顯,就是容易“自虐”:無法容忍任何瑕疵,習慣性地忽視自己的優點,只看到自己的不足,無法拒絕他人的請求,把幫助他人當成理所當然的事。盲目地接受他人的要求,不考慮自身的情況,最終的結果就是背負沉重的壓力,損害自己的身心健康。
見賢思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我們應當保持清醒和理智。對于自身的實際情況,要多進行分析和衡量,對無能為力的請求,要大膽地拒絕。不要以為自己是不知疲倦的機器,高估自身的實力,盲目地來者不拒。那樣的話,生活只會變得一塌糊涂。
上一篇:所謂的規則不是為了束縛你的手腳
下一篇:拒絕≠自私,設定你的心理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