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下又響起了吵鬧聲,這熟悉的聲音,隔幾天就會聽到一次。兩個女人的聲音,像爆竹一樣,又響又尖,此起彼伏。
那是一對母女。母親六十多歲,女兒三十來歲。據說是老太太早年離異,一直獨自帶著這個獨生女兒,女兒則一直沒有嫁人,心情不愉快,工作也辭了。按理說兩人相依為命,母女情深,也能享受到一番天倫之樂、偏偏這對母女像冤家一樣,隔三岔五地就大鬧一場。
開始只在家里吵,后來索性不再避嫌,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只要見到人就大聲控訴。老太太說女兒沒有良心,她這么辛苦拉扯大她,她卻對她百般挑剔,這么壞的脾氣,活該嫁不出去。
聽到這話,女兒立刻大聲質問:“是誰讓我嫁不出去的?一出去約會,就要限時間,還把人家叫到家里,又是警告又是辱罵。還說我脾氣差,誰又能容忍你的脾氣?”
母親嘮叨女兒不聽她的話,如果當初念書肯用功,考取好學校,有份好工作,找個好男人嫁掉,她就不必再為女兒存老本,自己也可以像其他老人一樣,四處旅游,盡享清福。
女兒則撇嘴冷笑,說自己單親家庭里長大,父母沒有給她應得的愛,能走到今天,已是阿彌陀佛。她不嫁,只是因為父母的婚姻,沒有給她做出任何榜樣?!澳愕故羌蘖?,又能怎樣,還不是一樣要離?”
更不堪的故事,還有。
某友的外婆,已近一百歲,孤獨地住在鄉下,靠他付錢找親戚照看。他和妹妹卻好多年都不肯去看一次。鄉下的親戚說,自己也有老人要照顧,累了倦了,多少錢都不想再替他們兄妹盡孝了。
我問他,為什么不接到身邊,找個療養院,周末可以去看看她。
他搖頭,說正是因為不想見到外婆,才特意送到鄉下去的。他付錢找人看她,已是良心之舉。想要再多,門都沒有。
為什么會這樣?
原來,某友的母親,在他11歲的那個夏天,自殺了。自殺時,重病在身,某友的父親開長途貨車不在家里,走之前已察覺到妻子情緒異常,便交代外婆,好好看護,但那晚外婆卻打麻將去了。母親撕開被單,上吊自盡。
某友和妹妹,從此再也不能原諒外婆。而且一直認為,是外婆害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去了母親。
可是你的母親,也是她的女兒啊,她難道不是一樣痛苦?痛苦還去打麻將?某友一說起這個,就氣得臉色鐵青,五官都變了形狀。30年過去,還沉浸在受傷的痛楚中,無法做到設身處地。
親情之傷,常常比其他任何情感都來得猛烈、糾纏、如火如荼,不是一句兩句勸解就能化解開的,非得要雙方拿出極大的誠意和耐心,而且還要有時間參與教化,才能讓心田漸漸安適。
可是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這些。
往往同住屋檐下,或惡語相向,或冷若冰霜。因為哀傷、因為怨恨、因為后悔、因為沒有勇氣去面對,便沉浸于傷心往事中,只給親人交付硬邦邦的一副心腸。
這,多么愚蠢。
天賜之愛,常常會在不知善用的情況下,不斷粉碎,衍生出煩惱和痛苦。它像一根粗大的繩子,死結一旦出現,不是毀了別人,就要勒死自己。僥幸存活的,轉而開始恨這人世,為什么偏偏他這么倒霉,遇見如此的父母、兄弟姐妹,有吃不盡的苦頭、過不完的煩心日子?
于是,一次次將土層扒開,朝歲月深挖,掘出的全是久不愈合、業已潰爛的傷口,流著膿,發出腐爛的味道。舊情總要植入現實的泥土,才能夠萌發、開花、結果。感情是需要共鳴、呼應,才能深入彼此。與其苦苦深挖,不如將曾經的一切,倒入枯井,添埋新的土層之后,再一起播撒親情之種。待到秋后,一家人聚在一起,品嘗豐滿多汁的果實,那份甜美,該能多么撫慰曾被過度折騰的靈魂呢。
(夏景)
上一篇:不妨活得簡單些
下一篇:世無絕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