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陌生的人、事引起的恐懼
玲玲兩歲了,在家里是個不折不扣的開心果,深受全家人的喜愛,但是一旦走出家門,原本活潑開朗的她馬上發生改變,成為地地道道的悶葫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在面對陌生的人和事情時,她常常會感到恐懼,甚至害怕得哭起來。
有一天,媽媽的同事帶著孩子來家里玩,同事的孩子只比玲玲大半歲,按理來說玲玲應該很歡迎小客人,但是玲玲卻躲在房間里不愿意出來,而且每當小客人想要靠近她的時候,她就會撕心裂肺地哭泣。同事無奈,只好和媽媽匆忙說了幾句話,就趕緊離開。媽媽不好意思地對同事說:“真是不好意思,這個孩子特別內向膽小,也不知道是隨誰了!”同事問媽媽:“平日里,孩子是由你帶還是老人帶?”媽媽回答:“是由老人帶,老人身體不是很好,很少帶孩子出門?!蓖禄腥淮笪颍骸半y怪呢。我就覺得這孩子不是膽小,而是認生。要多多帶她出門,接觸更多的人,漸漸地就好了。她現在年紀小,看到陌生人會感到害怕,也是很正常的?!痹谕碌膭裎肯拢瑡寢屝闹胁庞X得舒服一些。
在這個實例中,玲玲之所以害怕陌生的人和事情,一則是因為玲玲還小,二則是因為玲玲經常待在家里,很少出門見識更多的人和事情。正如同事所說的,只要爸爸媽媽經常帶玲玲去家以外的地方,見識更多的人和事情,漸漸地,玲玲面對陌生的人和事情就沒有那么緊張和恐懼了,也會變得更加開朗。
很多年幼的孩子在家里是一個孩子,在家外是另一個孩子,尤其是1~3歲的孩子,他們正處于熟悉和接納外部世界的關鍵時期,正在把自我與外界區別開來,為此急需要建立安全感。在此過程中,父母固然要幫助孩子見識更多的人和事情,也需要幫助孩子擺脫對于陌生人和事情的恐懼,從而才能讓孩子更加大方。還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要過于急躁,催促孩子或者強制孩子必須接納陌生環境,否則就會導致事與愿違,使得孩子對于外部世界懷有更加深刻的恐懼。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的脾氣秉性都是不同的。父母對于孩子要因材施教,而不要總是以別人家的孩子作為自家孩子的標桿,要耐心深入地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特點,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和幫助孩子,才能給予孩子更好的引導。不可否認,有些孩子之所以認生并非是因為他們接觸外界太少,而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性格就是膽小害羞,為此父母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要尊重孩子生命的節奏,有的放矢地去幫助孩子獲得成長。有的時候,家里要來客人,父母還可以給孩子通告,提前幫助他們做好迎接客人的心理準備和行動準備,這樣一來孩子有了心理準備,自然會有更好的表現。尤其是當有小客人到訪的時候,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與小客人進行有趣的游戲,其實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是很小的,只要方式適宜,他們之間很快就會熟悉起來,也會更加和諧融洽地交往。
小測試:孩子被恐懼癥困擾了嗎
1.孩子感到恐懼后,離開引起恐懼的人或者環境,能恢復情緒平靜,或者依然沉浸在恐懼之中無法自拔?
2.孩子對某些事物感到害怕之后,過幾個小時,孩子的生活和行為表現能否恢復正常,還是依然受到嚴重影響,遲遲不能恢復正常狀態呢?
3.孩子恐懼的是某一件具體的東西,還是恐懼具體東西所屬的一類東西呢?
4.孩子在看圖片或者影視形象的時候,能意識到那些東西都是虛構的,還是會害怕得不能自控呢?
5.對于孩子恐懼的東西,當父母給孩子講解的時候,孩子可以理解和接受父母的解釋,漸漸地消除恐懼,還是無論父母多么絞盡腦汁、費盡唇舌去解釋,孩子都無法理解和接受,并且依然感到恐懼呢?
6.面對新鮮事物,孩子是可以接受,還是一味地排斥和抗拒呢?
對于每個人而言,恐懼都是與生俱來的情緒,為此孩子感到恐懼也是很正常的。如果孩子的恐懼在正常范圍內,父母無須過于緊張,如果孩子的恐懼超出了正常范圍,那么父母可以深入了解孩子恐懼的原因,從而引導孩子、幫助孩子。
在上述的各種問題中,以前一個選擇為主,前一個選擇屬于正常范圍,后一個選擇則意味著孩子的恐懼超出了正常范圍,父母就要引起重視。父母既不要對孩子的恐懼癥過于緊張,也不要對孩子的恐懼癥不以為然。只要及時處理和引導,孩子就會漸漸地走出恐懼,恢復正常的情緒狀態,而如果任由孩子的恐懼狀態肆意發展,孩子就會迷失在恐懼之中,甚至長大成人之后的生活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上一篇:主動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
下一篇:任何成功,都不會從天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