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不會消失,卻會變淡
“悲傷是否會消失?”
“他們不會消失,但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改變;有時候,你會覺得自己好像忘記他們了,可是某個時刻他們又會突然浮現;繼而你的心會一沉,但你不會一直沉溺下去;慢慢地,你會覺得,其實還好,這種無能為力的悲傷,其實也還可以撐過去。”
這是2010年上映的美國電影Rabbit Hole(《兔子洞》)里,女主角貝卡和母親的一段對話。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對原本幸福的夫妻在經歷意外喪子之痛后生活的變化。貝卡和豪伊本是一對幸福的夫妻,就在八個月前,他們還有一個美滿的家庭。然而,他們的兒子丹尼在車禍中不幸遇難,突如其來的打擊徹底改變了他們原本完美的生活。從噩夢中醒來,回到現實生活,夫妻倆沉浸在回憶、渴望、愧疚中,相互指責挖苦,均無法從痛苦中解脫。貝卡開始重新定義自己的生活,她變得苦悶、尖刻,甚至有時有些滑稽。與此同時,豪伊整日沉湎于過去,并努力從外人那里尋找貝卡無法給予他的安慰。盡管這樣,夫妻倆還在努力找回充滿歡笑和幸福的美好生活。這段歷程反映了兩個人從脫軌的生活中重新接受彼此的過程。
導演約翰·卡梅隆·米切爾被這個劇本深深吸引,“之所以打動我,就是因為它把這種無法消退的情感表達得非常充分、形象和具體”。原來,他也有著類似的個人經歷,在米切爾14歲的時候失去了10歲的弟弟,他說:“這是一件突如其來的意外事件,它永遠地改變了一個家庭,直到現在我們還在從創傷中恢復著。”
離別之所以令人如此心痛和難過,是因為遠去的那個人曾經和我們共同經歷過那么多開心與快樂,不管是親情還是愛情,都曾經擁抱得那么緊,也曾經一度離“一輩子在一起”的山盟海誓那么貼近。
然而,真實的人生就是有失去也有遺憾。世事如云,云起時洶涌澎湃,云落時落寞舒緩。歲月會把失去變為擁有,也會把擁有變為失去。離開與失去,與人一路共生,如影相隨。也正因為此,每個人生命中都有門功課,叫“接受”,接受愛的人離開,接受親的人離世,接受喜歡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在一起。無論多大,每一次在“接受”面前,我們依舊像個只會嚎哭的孩子——區別是,長大的我們會對自己說:“接受,是另一種開始。”
女孩和男孩相愛了四年,可這四年最終變成了“思念”:就在他們約好去領證的前一天,一場意外的車禍,讓他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離開了她。女孩痛不欲生,幾經規勸后勉強度日,可從此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構筑了一道心墻,日思夜想已故的他。
女孩的文筆不錯,心房緊鎖的她也只有用文字來排遣憂郁,在她的博客上,寫過這樣一篇日志:
“親愛的,現在的你在那邊做什么呢?是不是仍然像我們在一起時那樣快樂?我想了無數次要離開這里,離開這個傷心之地。但是我還有自己的責任,我必須挺住,直到最后一刻,直到佛陀召喚我的時候。多么希望那一刻早些到來,我可以微笑地走到另一個世界,微笑地看著你。能夠每天看著你幸福地生活,我心滿意足。可是對于現在發生的一切,我沒有一點挽回的辦法,我的心在哭泣、在流血。佛陀,你愿意幫助我嗎?我愿意付出一切,來實現自己那平凡的心愿,哪怕下輩子受苦……”
女孩總說:“無論是閉上眼睛還是睜開,事情就好像發生在昨天,怎么也抹不去。”
她總是穿著那件淡綠色的上衣,那是他送給她的,也是男孩生前最喜歡的顏色。這件特別的衣服上面有著五顆特別的紐扣——心形水晶,象征著他們的愛情。女孩看到這些,就好像他從來沒有離開一樣。
有一天,女孩回家后發現衣服上的五顆紐扣中少了一粒。她懊惱、自責,怪自己不小心,然后跑遍了周圍大大小小的商店,試圖買到一顆一模一樣的。可惜,她找遍了大街小巷,還是沒有。女孩失落地回了家,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哭了整整一夜,少了一顆紐扣怎么穿呢?心,都不像心了。可是,她怎么也舍不得放棄這件衣服。
一連幾天,她都郁郁寡歡。母女連心,媽媽自然猜到了她的心思,于是勸她不如舍了那剩下的四顆扣子,再買五顆新的扣子換上。
母親為女兒找到了五顆造型更加獨特、也配得上這件衣服的花形扣子。淡綠色的上衣,在這五顆花型扣子的點綴下,顯得更加高貴和典雅了。
那一刻,女孩似乎明白了什么。終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她醒悟了。而后,她敞開了心門,開始接受全新的情感世界。
女人心思細膩,時常會把錯過和失去的當成時間最為遺憾的事,任憑過去困擾著自己,任憑自責折磨著自己。殊不知,覆水難收,往事難追,后悔無益。繾綣人生,世間有很多事情都是難以預料的。得失如云煙,轉眼風吹散。一切邂逅,悲歡喜舍皆由心定。看得開,放得下,則一切如鏡中花、水中月,雖然賞心悅目,卻非永恒。不如坦坦蕩蕩、平平淡淡,不讓自己在悲傷中度過,不讓自己在徘徊中漫步。
有一首耳熟能詳的老歌中唱道:“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復復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才是真。”就像辜鴻銘先生說的,能受得了一切寂寞與平淡,才是真正的修養到家。記得,無論再難過,每一次離別,都終將會淡去。
上一篇:心門的鑰匙就在自己手中
下一篇:成就夢想,訂下目標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