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的陳子昂
在唐高宗末年,洛陽城里來了兩個西域商人。他們手拿一把胡琴,卻想賣上百萬的價錢。這樣的高價誰肯買呢?所以周圍看熱鬧的人很多。
可是,一個20歲出頭的青年,當場就出了那么多錢,把它買了下來。緊接著,他就向圍觀的人們宣布,明天他在洛陽城里大擺酒席,請大家光臨聽琴。
第二天,真的來了很多客人。這位青年請他們入座,然后高聲說:“我是蜀人陳子昂,這回來到洛陽帶來了近百篇詩文,但是依然不為眾人所知。今天諸位是來聽我奏琴的,可這本來就不是我的特長!”
說著,陳子昂便將手中的胡琴用力地向地上一摔,上百萬的胡琴頃刻破碎。正在眾人目瞪口呆時,陳子昂就把寫著自己詩文的許多卷軸分贈完畢。這樣,陳子昂便在一日之間譽滿洛陽城。
陳子昂出身富家,他從小羨慕豪杰俠客,17歲以后才發憤苦讀。他好不容易考中進士,才當了小官。于是他慷慨陳詞,針砭時弊,但還是不被武則天重用。
696年,契丹攻陷營州,武攸宜奉命率軍征討。陳子昂這時在武的幕府中任職,隨同出征。武攸宜是個草包,第二年他打了敗仗,軍情十分緊急。這時,陳子昂兩次提出建議,又請求率兵沖鋒,武不但不聽,反而把他降為軍曹。
陳子昂受到打擊后,他看到報國的志向難以實現,就滿臉悲憤地登上現今在北京的幽州臺。他緬懷起戰國時曾在這里廣招天下賢士的燕昭王,慷慨悲吟,寫下了一首傳誦古今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當時,詩人登臺所見,觸景生情,不禁感嘆:“像燕昭王那樣能夠重用賢才的圣明之君,古代雖有,然我不及見;如此求賢若渴的賢君,將來亦會有,但我亦不及見”。
兩個“不見”表明: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因此,詩人感到異常地悲涼孤獨。
上一篇:王昌齡的“一片冰心”
下一篇:用標點寫的自傳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