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鈞勤于鉆研
馬鈞,字德衡,扶風(今陜西興平)人,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最負盛名的機械發(fā)明家之一。
三國時杰出的機械制造家馬鈞,從小口吃,不善言談,但他卻善于動腦,喜歡思索,尤其是勤于動手。
青年時代,看到人們用的織綾機十分笨重,操作起來極不方便.工作效率又低,工人花幾十天時間才能織一匹綾,他就想:是不是可以改造一下呢?有了這個想法以后,他就一頭扎進去了,整天圍著機器這里看看,那里摸摸。他發(fā)現(xiàn)這種織機之所以笨重,是因為它的躡太多,如果減少躡數(shù),織機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變笨重為靈巧。經過反復試驗研究,他將織機由原來的五十躡改成十二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這事給馬鈞很大啟發(fā),激起了他對革新創(chuàng)造的探求熱情。
從此以后,他時刻注意觀察自己周圍的事物。一天,他見離自家不遠的地方有一片荒地,可以辟作菜園,就決定開墾,可觀察一下四周,發(fā)現(xiàn)這里地勢高于其他地方,若是種菜,水是個難題。為了解決灌溉問題,他嘗試著設計了一種新的灌溉機械翻車。
說起翻車,馬鈞還是受前代的提水工具桔槔和轆轤的啟發(fā)而研制的。因為這兩種工具都只能間歇式地提水,不能連續(xù)運動,馬鈞便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造,使它成為連續(xù)運轉的提水工具。
有一次,馬鈞在衙門里和部分官員閑聊時談到了指南車。當時有人對古代已發(fā)明了指南車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書上的記載是不可信的。可是馬鈞認為:古代很可能造過指南車,只是我們沒有深入研究罷了。并說:“其實,造指南車也并不是多么深奧的事。”在場的有些人見馬鈞口出“狂言”,便冷嘲熱諷地說:“先生名鈞,字德衡。‘鈞’是指器物的模型。‘衡’可以定物的輕重。可你說話連個輕重都不分,難道可以作為模型嗎?”馬鈞見這般人如此尖酸苛薄,就開口答道:“空口爭論有什么用,不如試驗試驗,方可見分曉。”打這以后,馬鈞在工匠的協(xié)助下,開始了艱苦的設計、制作工作。終于有一天,指南車誕生了。馬鈞用自己的創(chuàng)造實踐,贏得了人們廣泛的尊敬。
馬鈞制成指南車不久,有人給魏明帝進獻了一種叫作百戲的木偶玩具,設計精巧,造型優(yōu)美,可惜的是不會動。魏明帝問馬鈞:“你能使這些木偶人動作起來嗎?”馬鈞自信地點點頭。魏明帝就讓馬鈞改制。
馬鈞用木材做了一個大輪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利使木輪轉動,同時,輪子上設置的木人都一起動起來,有的擊鼓吹簫,有的唱歌跳舞,有的跳丸(古代的一種雜技)擲劍,有的爬繩倒立,還有的舂米磨面,斗雞雜耍,栩栩如生,變化無窮,成為壯觀多姿的“水轉百戲”。人們稱贊他是“天下之名巧”。
馬鈞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得到了廣大勞動人民的歡迎,幾千年來,他的功績和美名一直被勞動人民所傳頌。
◆馬鈞的“巧”絕不是由于天賦,而是他善于汲取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經驗,勤于思索,刻苦鉆研,注重實踐的結果。
上一篇:馬端臨與《文獻通考》
下一篇:馬錦當仆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