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退為上策
漢文帝的母親,為了讓兒子免遭呂后的妒嫉和陷害,請求劉邦讓兒子到邊疆去,結果保全了兒子,最終登上皇位。南先生在說到她時,說:她的聰明,正合于孔子所說“賢者避世,次者避地”的道理。事實上,她是有文化、有教養的一位賢母。她喜歡讀《老子》,對老子的道家哲學有認識,懂得謙退為上策。因此,她達到了愿望,跟著兒子劉恒到北方,成了代王的太后。但卻沒有想到她的兒子后來居然做了皇帝,她也正式被尊為皇太后。
南先生在講到那段歷史時,說了這位母親的智慧:
劉邦的媳婦呂后,從小個性驕縱,到了中年,丈夫劉邦打下天下,做了皇帝,自己也跟著做了皇后。這個從有錢的呂家嫁過來的大小姐,那種心情,更是志得意滿,不可一世了。
但她是聰明人,擔心自己只有一個兒子劉盈,依照傳統宗法社會的慣例,理當做太子,將來繼位做皇帝,管理劉家天下的財富。偏偏劉邦又特別寵愛另一個妃子戚姬,還想把她所生的兒子如意立為太子。這對呂后的威脅太大了,真是又氣又恨。她想盡辦法,最后請教于張良,總算請來“商山四皓”,保住了兒子的太子地位。但由于刺激,造成她的恐懼、怨恨、妒嫉等錯綜復雜的心理變化。加上她正在女性更年期前后,由生理影響更促使她心理變態。
所以劉邦一死,她就更加慌張,兒子又小,朝中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的大臣還不少,不一定都靠得住,對她也不一定服氣,自己勢孤力單。怎么辦?當時那個朝廷局面太緊張了,只有哭。
幸得張良有個孫子名辟強的,雖然只有十五歲,但見解聰明,猶如他的祖父。他為陳平出主意說:“太后現在最怕的是你們一班老臣,那繼位做皇帝的兒子又小,如果你們把她娘家的兄弟都封到了重要職務位,她心里就比較踏實,就好辦了。”因此,呂氏娘家的兄弟們,就一舉把握了朝政。后來所形成的“政治心理病變”,也是夠可憐的。
呂后的個性造成后代的悲劇,內斗不已,不但制造家族人倫慘劇,對劉邦“馬上得之”的天下,亦無法治之,對漢朝初期的政績毫無建樹。
劉邦死后,呂后臨朝稱制,這中間前前后后二十年,除了漢室王朝宮廷在內斗以外,劉漢王朝初期的政治、社會、文化、教育等方面,都沒有什么特別的建樹。漢朝真正奠定立國基礎的,應該是從漢高祖的小兒子劉恒開始,就是漢文帝。這個階段,正是公元前一七九到一五八年。
劉邦的中子,代王劉恒,就是歷史上認為寬厚、仁慈、節儉的好皇帝——漢文帝。在漢朝政治中,劉恒和他的兒子漢景帝劉啟,被推為“文景之治”的仁政好榜樣。其實,劉恒與他的父親劉邦,在一起過著宮廷生活的時間不長,而且也沒有得到劉邦的好好教育。何以后來他成為一個漢代開創守成的好皇帝呢?除了命運之外,還是得力于母教的影響,才有后來的成就。
漢文帝劉恒的母親,姓,她薄原本是南方的吳國人。一個偶然的機會,劉邦看見她,就很喜歡,把她提升到內宮來,作為自己的妃子,封她為薄姬。生個兒子,就是劉恒。劉邦當了皇帝,劉恒只有八歲,就被封為代王。
薄姬母因子貴,抓住機會,認為兒子太小,封王守邊境,不放心,就懇切請求劉邦,要跟著兒子去代北。其實,她早已看透了漢室的宮廷,矛盾太大,又怕呂后會謀害她的兒子,所以想遠遠避開。邊防要塞雖然苦寒危險,但比起在宮廷的危機,就平安得多了。
由此,我們看到她的眼光和聰明。作為一個有文化教養的母親,他通情達理,能說服皇帝,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人做事。作為一個有修養和眼光的人,她不與人爭一時長短,而是放大眼光,遠避紛爭,以退為進,體現了一種高明的智慧。所以,她能教導出一個好皇帝,一點都不奇怪。
我們常鼓勵人要積極進取,迎難而上,面對別人的挑戰,我們也是以大膽迎敵,以勇為上,從來不教導人回頭退步。而事實上,有時,一味高歌猛進,反而會遇到阻礙;迎頭而上,可能暴露自己,反而容易腹背受敵。
并不是所有的成長都是一路向前向上的,成長也不是一直一帆風順的,而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往往是伴隨著曲折和反復,挫折和沖突的。所以,不能一味地高歌猛進,那樣,可能會因為不踏實,或者因為盲動,因為思慮不周而遭受到更大的失敗。就像行走需要休息,前進也需要走走停停,需要調節,需要停下來,沉淀一下自己,獲得一種新生,然后重新上路,才會越走越扎實,越有力;而且,不能只是前進,有時,需要后退一步,需要以退為進,講究策略和方法,這樣,才能退一步,進十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長和進步。
一個人如果自以為聰明,或者能干,凡事積極爭取,不知謙讓,不知禮讓,那么,縱使有能力,但也可能得不到機會;而一個從不與人爭鋒,為人處世謙和的人,往往能得到人心,得到支持,縱使能力一般,也更易得到機會。也就是說,很多情況下,不是你積極爭取,就一定能得到的。尤其當一個人的能力有目共睹,或者已經業績驕人時,就更不宜驕傲外露,積極表現了,這樣反而會適得其反。
在為人處世上,也是同樣的道理,一個人,如果一味凌厲待人,顯示出十足的強勢,那么,會讓人感覺不舒服,也會避開你的鋒芒,因為你的難接近,或者太苛求,拒人以千里之外,從而疏離你。
因為人都有自尊心,也都有妒嫉心,所謂“恨人富貴笑人窮”,這是一般人普遍的心理。畢竟有德有修養的人是少數。所以,為人不能驕傲外露,一定要學會謙卑自處,更要懂得禮讓。這不僅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的生存之道。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老子主張“守柔示弱”,學習水,“以柔克剛”,要善于藏拙,“與世無爭”,“自然無為”,抱殘守缺,以退為進,以做到“無為而無所不為”,這是一種深刻的智慧。古代高人在不遇時韜光養晦,潛居抱道,以待其時,當時機到來時,才行動出手;他們選擇隱居,結果往往更引起世人的注意,所謂“終南捷徑”,就是這個以退為進智慧的總結。更有那些通過奮斗,身居高位的,認識到高處不勝寒和宦海浮沉,朝不保夕的道理,從而選擇急流勇退的。如張良幫劉邦打下天下后,選擇功成身退;曾國藩大破太平天國后,請辭兵權,以小心謹慎,如履薄冰為生存之道,等,所有這些,表現的不只是對于成敗榮辱的淡泊寡欲,更顯示出一種謙卑退讓,以退為進,明哲保身,持盈保泰的智慧。
莊子對弟子們說:“我將處于才與不才之間。才與不才之間,這是最好的位置。但其實也不盡然,因為這樣也難免會有禍患。而如果能順應自然,浮游于世間,就不會有禍患。沒有美譽,也沒有侮辱,時現時隱,如同龍如蟄,順時令變化而變化,時進時退,順其自然。神游于無為之境,主宰萬物卻不為外物所役使。這樣怎么會有禍患呢?這是神農和黃帝的處世之道呀!如果按事理和人情就不是這樣。有聚就有散,有成就有敗,太剛會遇挫,太尊會被傾,有為會受損,有賢能會被謀算,無能也會被欺侮。所以,怎么可以偏執一端呢?可悲呵!弟子們記住,處世要順應自然。”
的確,有時,為人處世,差不多主義,不妨糊涂些,甚至是無所謂態度,追求自然無為,也許是最好的,也是最智慧的選擇。
所謂“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追求持盈保泰,只有明哲善于保身,促全其名節,安養一生,不為人為物所役使。
《易經》提出“月中則昃,月盈則虧”的道理,天地間萬事萬物都盛極而衰,物極必反。所以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要守中道,中正中庸,站在中間,不走極端;不失分寸,明白適可而止,量力量度而為,分寸而行。否則適得其反。既要有最美好的向往,但也不要期望值太高,免得失望;在執著努力的同時,也要有所預測考量,不做無謂的執著和努力,因為很多事勉強不來,盡力而為即可。
人在平安無事時,要保持自己的清醒頭腦,防患于未然。漢成帝在游后花園時,想與班婕妤同車。班婕妤卻辭謝說:“看古人的圖畫中,圣賢的國君,都有富名望而賢明的臣子陪在身邊;三代(夏、商、周)末世的君主,才有寵幸的臣妾在側。現在君主與我同乘一部車,難道不是與他們相似了嗎?”
太后聽了此話,很高興地說:“古代有賢惠的樊姬,現在有班婕妤。”
后來趙飛燕讒毀班婕妤說她詛咒后宮,甚至也咒罵皇上。成帝于是就查問班婕妤,她回答說:“臣妾聽說: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自己的德性修養端正,都無法蒙受上天所賜的福分;去做一些邪惡不正的事,又能指望得到什么?假使鬼神有知覺,它們一定不會接受奸邪讒佞的訴論;如果沒知覺,告訴它們又有何用呢?所以我是不會做這種事的。”
成帝聽她說得理,就赦免了她,并賜黃金百斤。飛燕善媚又多妒,班婕妤恐怕遲早受害,于是請求到長信宮去陪侍太后。以此躲過后宮的陷害,實在說也是很有清醒認識的,所以她能采取了謙退為上的策略。
面對人生得失成敗,面對貧富窮通,都能懂得調節自己,不走極端,永遠保持有彈性空間的范圍內,把自己調節到最佳狀態——也即是有分寸的,有余地的狀態。絕不走極端,不走偏鋒。得意時盡量不忘形,失意時不氣餒自棄;富貴時不耽耽沉溺,失去自我,不能自拔,貧窮時不失志節,不失生活的熱情和格調,不抱怨不生恨,而是樂天知命,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姿態,并能自娛,自得其樂。無論窮通,保持謙虛謹慎,終究是一種上策,也是一種為人應有的修養和風度。
上一篇:南懷瑾《說話要說到點子上》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輕諾則寡信》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