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壯
劉子壯,字克猷,號稚川先生。其遠祖是臨江清江(今屬江西)人,后遷黃州府黃岡(今屬湖北)。黃岡為黃州府治,位于長江北岸,風光秀麗。他9歲那年,母親去世,父親也撒手人寰,他和弟弟劉克章隨叔叔生活。子壯想念父母,時常落淚。白天做了什么事,晚上定焚香報告父母在天之靈,直到離世,數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家門不幸,并沒使他消沉,他發憤攻讀,立志有所作為。他沒錢上學,只得自學,每天跑到離家很遠的一座破廟里,閉門讀書。直到日落西山,廟里暗了下來,看不清字了,他才戀戀不舍地合上書,開門回家。就這樣,他以頑強的毅力通讀儒家經典和《史記》、《漢書》等文史名著。學問日進,文章寫得極好,詩詞、古文方面造詣極深。他雖年少,卻以文章著稱鄉里。
崇禎十二年(1639),32歲的劉子壯參加湖北鄉試,考中舉人。
中舉之后,劉子壯遲遲未考中進士。崇禎十三年進士科錄取296名,無劉子壯,崇禎十六年進士科錄取411名,還沒有劉子壯。崇禎十六年,是明朝最后一次進士科考試,次年四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帝吊死萬歲山(今景山)。
李自成攻占北京11天,便在明朝降將吳三桂和清兵聯合進攻下,退出北京。五月初一,清軍開進北京城。十月初一,愛新覺羅·福臨在北京即皇帝位,下詔定都北京。
順治三年(1646),即清兵入關第三年上,開科取士,錄取進士373人。順治四年加科,錄取進士298名。不知劉子壯參加這兩次考試未中,還是沒參加,兩次科考,都榜上無名。
順治六年二月,劉子壯赴京會試,順利通過,準備參加五月份殿試。殿試內容是經史時務策一道,每策有3題,約二三百字。在文體上,順治帝下令,不準用四六頌聯,要求考生直抒己見。話雖如此,但對于參加新王朝科舉考試的漢族士人來說,要他們指陳時政,是很難諍諍而言的。劉子壯是為數不多的例外者中最典型的一個,他針對時弊,直抒己見。他指出,滿漢不平等造成民族矛盾,致使社會動蕩不安,應使滿漢雜居處,相互溝通。滿人尚質,漢人尚文,就文化程度來說,滿人較為落后,應強化文化教育。同時,也批評了明末以來漢族士紳華而不實、游談無根的陋習。最后,劉子壯針對動蕩的政局提出3點建議:
第一,恢復經筵講讀制度,延請儒學名士為皇上講解經義。滿洲各旗設立八旗學校,讓慣于騎兵射箭的八旗子弟坐下來讀書學習。
第二,建立皇帝日御便殿制度,皇帝每天臨朝聽政,君臣共商軍國大政。
第三,廢除明以來的屯田制度,蠲免田賦,恢復發展生產。
劉子壯這篇對策,洋洋萬余言,立論高深,文筆流暢、優美。讀卷大臣選出10份最好的卷子,排定名次,上呈順治皇帝裁決。順治帝讀了劉子壯的對策后,大加贊嘆,遂于卷首朱書“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
劉子壯對策中提出的諸項建議,順治帝逐一采納,對于維護、鞏固清王朝的統治起了很大作用。
中狀元后,劉子壯被授予國史館修撰。順治八年,擔任會試同考官。不久,便掛冠回籍。順治九年,病死,享年44歲。
劉子壯博學多才,尤擅長八股文。當時,與他齊名的僅有熊伯龍一人。熊伯龍,字次侯,漢陽(今湖北武漢)人,與劉子壯同為順治六年進士,排名次劉子壯,為一甲第2名,即俗稱的榜眼,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熊伯龍、劉子壯最擅八股文,于詩詞、古文皆有高深造詣,故世稱“熊劉”。
上一篇:劉同升
下一篇:劉理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