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中國古代在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始終很重視人死后的墓葬。這是因為古人認為,天下萬物皆有靈,人死只是表示離開了現實的世界,而人的靈魂卻永遠不會消滅,它將一直生活在“冥間”。這個“冥間”在佛教中稱為“彼岸”佛國,在那里沒有人間的種種苦難與罪惡,是一塊純潔的“凈土”。這種認識,反映了人們的一種愿望,是因為對現實世界的失望而產生的一種理想。正因為有這種世界觀,才使得古人把墓葬看作是一種與結婚同等重要的終身大事,民間的紅白喜事就是指的這種風俗。
墓葬制度隨著人們的經濟狀況和民族習俗而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勞動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死后哪里還有錢財來修墳建廟,有的連口棺材也置辦不起,只有用張破席將尸體一裹,埋入土中,最多買點紙錢在墳頭燒燒,祈求亡人在冥間平平安安。稍有錢的人家,則死人入棺不深埋入土,地上起墳頭立石碑,送葬時焚燒紙人紙馬紙房子,加上一堆金紙銀紙做的元寶,讓這些錢財、牲畜、房屋連同主人一起去冥間,供主人永久享用。墓葬對于奴隸主與封建皇帝,那就與老百姓大不一樣了。歷代統治階級都講究厚葬,他們認為建造豪華的陵墓,舉行隆重的葬禮,這不僅為自己造福,而且也是蔭及子孫的大事。歷史上多少代封建帝王登位之初就大興土木為自己建造宏大的宮室,與此同時,他們也早早地選址營建死后的陵墓。秦始皇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帝國。他定都咸陽,在南山之下規劃建造了龐大的宮殿建筑群,同時也在驪山之下,渭水之濱營建了寵大的陵墓。清代入關的第一位皇帝順治,六歲登基,七歲入關進紫禁城,在位不過18年,死時才24歲,但就在這短短的歲月中,也不忘在生前營建他的墓穴。相傳順治皇帝有一次出外狩獵,出京城奔赴東郊的燕山,上到鳳臺嶺的山頭。他站在山巔極目四望,發現這一帶山巒重疊,氣勢壯麗,于是下馬選擇了一塊向陽之地,向蒼天禱告,隨即取下手上佩帶的射箭用的白玉扳指向山坡下扔去,對著周圍大臣宣示:“此山五氣蔥郁,可為朕壽宮?!辈⒄f扳指落地處即為墓穴,當即打樁立標,后來就在這里興建了清東陵的第一座皇陵。清代后期,兩朝垂簾聽政、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在她兒子當皇帝時就開始建造自己的陵墓,當時她方38歲。陵墓建造了六年,1879年完工,花費了白銀227萬兩。事隔16年,1895年,正是中日甲午戰后,中國向日本割地賠款,國庫空缺,加以連年災荒,民不聊生,但慈禧全然不顧,利用手中凌駕于皇帝之上的大權,為了自己死后的榮華富貴,命令將已建好的陵墓的主要三座殿全部拆除重建。歷經14年,直至慈禧死時才完工,成為清代最講究的一座陵墓?;实郯蚜昴巩斪魇亲约核篮蟮膶m殿,而且相信自己在冥間的生活比在現實世界要長得多,所以總是不惜血本地建造這種宮殿。從現存的皇陵來看,帝王的陵墓建筑可分為地下與地上兩個部分。地下部分稱為“寢宮”或“地宮”,為了求得堅固耐久,都用磚石結構,形式多模仿主人生前的房屋,內放主人遺體與遺物。地上部分為供后人祭祀用的建筑,在最前面有石人石獸排列的墓道,有陵門、陵殿、碑亭、牌樓等,組成為一組建筑群體,在建筑周圍廣植長青樹木,形成一個獨立的陵區。
由于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所以在陵葬制度上也形成許多地方和民族的不同特點。漢民族多棺木土葬;在新疆等干旱地區的回族則習慣將尸體用白布包裹好放入地下,地上建造具有清真寺特征的墓葬建筑;西藏地區人死后,有一種將尸體抬上山頂,任天上飛鳥啄食,伴以一定的宗教儀式,稱為“天葬”的習俗,意思是人的靈魂隨著飛鳥啄食肉體而升上天堂。
陵墓建筑隨著古代喪葬制度的產生而逐步完備,帶有濃厚的迷信色彩,正因為如此而使陵墓建筑具有相當大的特色。在這類建筑中,除了房屋本身外,還有眾多的雕刻、繪畫和碑帖文字,它們與建筑融合在一起,成為古代建筑中一份豐富的遺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文化。
上一篇:民居建筑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