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勢利導·興利除害·剛愎自用。自取其辱
晉太和年間,大將軍桓溫意圖征伐慕容氏。郗超認為遠途征討是以勞待逸,取勝的把握不大,況且糧草是軍隊的命根子,而眼下汴河水淺難以行船,如何保障糧草的供給?桓溫不聽,揮師從濟水入黃河。郗超又向他獻策:如果真想一舉擊潰敵寇,除非集中優勢兵力直取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將軍素來威名遠播,慕容氏見將軍大軍到來,必定聞風喪膽。我料定他們只有兩種選擇,要么退回幽、朔故地,要么固守鄴城,與將軍決一死戰。他們如果望風而逃,我軍即不戰而克鄴城,也是大功一件,假如他們不肯放棄鄴城,我軍也同樣有勝無敗。我們先圍困孤城,安撫四周的百姓,易水以南地區,勢必唯將軍馬首是瞻,那時大舉決戰,殲滅慕容氏也是易如反掌。若將軍不肯采納這一計策,目前可先在濟水、黃河之間暫時駐兵,督運糧草。等到糧食充足了,明年夏天再展鴻圖,最終也能打敗慕容氏,只不過在時間上稍稍延后一點而已。舍此二計,別無良策。如果將軍執意馬上揮師西進,萬一不能速戰速決,那時再撤退將面臨士眾疲憊、糧草匱乏的局面,因為從濟水到黃河不通運船,糧草根本就運不過來。敵寇看到這形勢,必定采取拖延戰術,不會與我軍正面決戰。一旦拖到秋去冬來,我軍將士多數沒有御寒的厚實衣服,就是不被敵人擊潰,也會凍死、餓死一大批,那種局面,實在是大可憂慮的。郗超的分析精辟而且全面,桓溫卻認為純屬杞人憂天,只管發兵西進,果然到枋頭就軍糧耗盡,倉皇后撤。慕容垂派八千鐵騎跟蹤追殺,桓溫大敗,士卒死亡達三萬人。(《晉書·郗超傳》)
上一篇:隔岸觀火·劉裕用兵如神,勃勃算無遺策
下一篇:反客為主·前線喋血,后院起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