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刀會起義(185年9月~1855年月)
1853年(清咸豐三年)9月至1855年(咸豐五年)2月,劉麗川等領導上海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侵略者的城市武裝起義。
小刀會是天地會分支之一,成員以貧苦農民及手工業者為主。1853年春,太平天國軍攻克江寧(今江蘇南京)后,上海小刀會也積極準備武裝起義。8月17日,徐耀領導嘉定農民1,000多人搗毀縣署,隨即退出,與青浦小刀會首領周立春和上海小刀會首領劉麗川聯系。9月5日,周立春率眾攻占嘉定縣城。7日,劉麗川在上海起兵響應,擊斃上海知縣袁祖德,活捉蘇松太道臺吳健彰,占領上海縣城,建立“大明國”,劉麗川被推為統理政教招討大元帥,不久,又改稱大明太平天國,奉洪秀全為領袖。劉麗川、周立春由上海、嘉定分兵攻占寶山、南匯、川沙、青浦諸縣城,并準備奪取蘇州,挺進鎮江,與太平軍會合。起義軍兩攻太倉受挫,遂放棄西進計劃。
上海小刀會起義后,清朝廷急從圍攻太平天國天京(今江蘇南京)的江南大營抽兵東進,會同江蘇巡撫許乃釗、按察使吉爾杭阿等部合攻起義軍。9月22日清軍陷嘉定,周立春被俘犧牲,其女周秀英及徐耀率余部轉入上海城。至27日,青浦、寶山、南匯、川沙先后失陷,起義軍7,000人撤入上海城內堅守,屢挫來犯清軍。1854年7月,許乃釗以師久無功被革職,吉爾杭阿升任江蘇巡撫。吉爾杭阿上任后,加緊與外國侵略者勾結,共同鎮壓小刀會起義。
上海縣城北面洋涇濱地區有外國租界。小刀會起義之初,英、美、法三國領事以避免損壞租界建筑物為由,宣布中立,禁止清軍從北面進攻起義軍。1854年4月4日,英、美還曾借口清軍襲擊租界僑民,出兵攻打泥城濱的清軍。但當清軍求和,英、美、法又獲得上海海關控制權后,即撕下“中立”面具,公開與清軍聯合。9月,侵略者在縣城與租界間建筑圍墻,隔絕起義軍運糧通道。同時,將軍艦、汽船泊于黃埔江。12月9日,法國強拆起義軍洋涇濱南岸炮臺,雙方發生沖突,法艦炮轟縣城和小東門外起義軍炮臺。1855年1月6日,法軍400人與數千清軍合攻縣城北門。起義軍長期困守,彈盡糧絕,劉麗川決定分路突圍。2月16日夜,潘起亮率部分起義軍由小東門突圍至鎮江,加入了太平軍;17日夜,劉麗川率軍由城西門突圍,行至虹橋時與清軍激戰身亡。次日,清軍占領上海城。剩余的起義軍一部分退到農村活動,一部分退到江西參加天地會起義軍。
上海小刀會起義堅持了17個月,有力支持了太平天國革命戰爭,打擊了清王朝及外國侵略者,但起義后長期困守孤城,是一大失誤。
上海小刀會起義后建立政權推舉劉麗川為“大明國統理正教招討大元帥”,建元天運。圖為劉麗川發布的安民告示。
上海小刀會起義指揮部舊址——點春堂,今上海豫園內。
上一篇:《上黨戰役(1945年9~10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上海戰役(1949年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