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擊匈奴之戰(公元前15~前14年)
公元前215年至前214年,秦軍在河套地區及陰山西部擊退匈奴,收復被占土地、統一北部邊疆的作戰。
戰國后期,為防御匈奴襲擾,秦、趙、燕三國,在其北部邊疆均構筑了長城。秦王政二年(公元前245年),趙將李牧在邊境擊滅匈奴騎兵10余萬后,暫時遏止了匈奴的南進。當秦王政加速進行統一戰爭時,匈奴乘機南進,越過趙、秦長城,占領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及趙的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及云中郡(今內蒙古托克托),并不斷劫掠隴西(今甘肅臨洮)、北地(今甘肅慶陽西南)、上郡(今陜西榆林東南)各地,對秦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造成嚴重威脅。在統一戰爭即將結束的末一年(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即親至西北邊境視察,回咸陽后,派內史蒙恬率一部兵力屯上郡,負責邊防并作反擊匈奴的準備。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次東至碣石(今遼寧綏中東南),沿燕、趙長城走向,巡視了整個北部邊境。在上郡向蒙恬了解了當前敵情后,考慮中原局勢已經穩定,進攻南越的作戰也已接近尾聲,遂命蒙恬率軍30萬反擊匈奴。
當年秋末,蒙恬按照預定方案,分兩路進軍,自率主力由上郡進入河南地的北部地區(今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一帶);另以一部兵力由義渠(今甘肅慶陽西南)、蕭關(今寧夏固原東南)進入河南地南部地區(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一帶)。兩路部隊均未經重大抵抗即將散居于各地的匈奴各部肅清,少數殘敵渡河北逃。很快收復了河南地。蒙恬將部隊集結于黃河南岸一帶,度過嚴冬。次年春,又分兵兩路渡河進擊。蒙恬率主力由九原北渡黃河攻占高闕(今內蒙古杭錦后旗東北)、陰山及陽山地區;以一部兵力西渡黃河攻占賀蘭山,匈奴戰敗,各部遠逃漠北,秦軍全部收復了被匈奴攻占的邊地,統一了北部邊疆。
戰后,為防備匈奴再來襲擾,秦始皇命蒙恬修筑長城。除利用部分原秦、趙、燕長城,加以修復和連結外,又向外增筑了相當于原三國長城全部長度一半的新長城。形成西起甘肅岷縣,東至高句麗西北清川江入海處的萬里長城。
上一篇:《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秦攻嶺南百越之戰(公元前18~前14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