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形勢(61年)
581年至618年是中國歷史上隋朝,都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又于其東南另建新都大興,即后來的唐長安城,其后又在洛陽建立東都。
隋朝歷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三帝,共38年。隋朝極盛時期,疆域遼闊,《隋書·地理志》記載“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初,隋文帝采取“存要去閑、并小為大”等一系列措施,廢省郡一級行政機構,形成州縣二級體系,隋煬帝時改州為郡。以長安為京兆,以軍事重鎮洛陽為東都,下轄郡(州)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
隋朝初年,北方突厥勢力強盛,與隋朝相抗。開皇三年(583年),文帝派出重兵,分路反擊,大敗突厥軍,突厥內部矛盾激化,分為東、西兩部。八年(588年)十二月,文帝集中水陸軍50萬余,以陳都建康(今江蘇南京)為中心,長江下游為重點,分兵8路進攻南陳。次年正月滅陳,結束了東晉十六國以來270余年南北對峙分裂局面。后,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實行征撫兼用之策,以維護統一,安定邊疆。十八年,高麗進攻遼西,文帝發水陸軍30萬分路反攻,無功而返。十九年、二十年和仁壽元年(601年),隋多次出兵擊敗犯邊的突厥軍,突厥各部先后歸附于隋。隋煬帝楊廣繼位后,于大業五年(609年),出兵擊敗攻掠隋邊的吐谷渾,并在其故地置郡屯田,以經略西域。為反擊高麗,收復遼東舊地,煬帝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南北大運河,以便于控制江南和進行軍運。八至十年(612至614年)征發百萬人,三次大規模東征高麗,均未獲勝。
隋煬帝濫用民力,筑西苑,營洛陽,三游江都(今江蘇揚州),“六軍不息,百役繁興”。終于導致自山東、河北地區爆發而迅速擴展至全國的農民大起義。大業七年(611年),山東鄒平人王薄據長白山(今山東鄒平西南)起義。同年,劉霸道于平原(今山東惠民)起義,孫安祖、竇建德于高雞泊(今河北故城西)起義,張金稱于鄃縣(今山東夏津)起義,高士達于蓨縣(今河北景縣)起義……。到大業十年(614年),各地大小起義隊伍達一百三十余支,形成了全國性的起義高潮。起義軍在同隋軍的斗爭中由分散走向集中,不斷發展壯大。至十二年,已形成河南李密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地區的杜伏威軍等三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在各路義軍的打擊下,隋政權土崩瓦解,各地官僚先后擁兵割據。隋太原留守李淵乘機于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舉兵起事,七月進軍關中,十二月攻占大興(今陜西西安)。李淵立煬帝孫代王侑為帝,尊煬帝為太上皇。十四年三月,煬帝寵臣宇文化及在其弟宇文智及等推戴下發動兵變,殺煬帝于江都。五月,李淵代隋稱帝,建立唐朝。隋亡。
隋代五牙戰船(模型)。隋攻陳前所造大船,起樓五層,高百余尺,可容800人,是隋朝水軍的主力戰船。
上一篇:《隋反擊突厥之戰(5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伯顏取臨安之戰(175年7月~176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