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合肥·二水相合“鐵廬州”
合肥,地處安徽省中部,商代名虎方,西周稱夷虎,屬古廬子國。秦時屬九江郡,漢代置合肥縣。東漢劉秀曾封功臣鑒譚為合肥侯。東漢末年,曹操派大將張遼、樂進等鎮守合肥,此后合肥一直是郡、府所在地,隋代改為廬州,與合肥縣同治。
“合肥”由來,《通鑒地理解釋》云:“淮水與肥水合,故曰合肥。”肥水源出良余山(即今合肥市西南的紫蓬山),北流20里,分道兩條,一條向東南流入巢湖,一條向西北流入淮河,一源出二水,足見其水量很充足,故名肥河,合肥縣城位于肥水之濱。
合肥雄踞江淮之間,地勢險要,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讀史方輿紀要》稱其為“淮右襟喉,江南唇齒”。故中原得合肥,則能扼江南之吭而拊其背。三國時,魏王曹操把合肥作為南進的前哨陣地,四次從這里南下巢湖。東吳為問鼎中原,也數次攻打合肥,終無建樹,留下教弩臺、逍遙津等多處戰爭遺跡。南宋時,金兵攻合肥,被岳家軍副統帥牛皋擊敗。
合肥城周圍26里,高8.2丈,全部由巨型青磚砌成,城基寬達百尺以上。十里之外,便可望到城樓,為安徽境內第一大城,號稱“鐵廬州”。它肇始于漢代揚州刺史劉馥在水西門外所筑土城,梁天監五年(506年)因豫州刺史韋睿以堰淝水灌城而被毀。618年,唐太宗派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恭,在距漢城6里左右的淝水南岸,營建新城——金斗城,當時東西長不過二、三里,南北一、二里,其得名引自東漢王充《論衡》巢湖出黃金故事。南宋時,淮西帥郭振跨金斗河建“斗梁城”,奠定合肥城基礎。1352年,元統治者為抵御農民起義軍,征用一百七十多萬人力,耗資十萬貫,加固斗梁城。明弘治年間,挖西北護城河,向東修筑新城墻,其周長4706丈,寬4丈多、高2丈余,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將城全部改為磚墻。
合肥南北水路暢通,自古是皖中地區商品集散地。司馬遷《史記》載,這里是皮革、水產、木材“輸會”之地。那時,在金斗河兩岸,茶樓酒肆鱗次櫛比,貨船、畫舫穿行其間,十分繁華熱鬧。
合肥名勝古跡眾多,古有“廬陽八景”,現今,著名的逍遙津公園、明教寺、包公祠被稱為合肥三大名勝古跡,吸引著眾多的游人。
張遼威震逍遙津
逍遙津在合肥東北,占地38.7公頃,分東西兩園,古為淝水渡口。東園湖,有兩個湖心島,據說較大的島上有魏將張遼衣冠冢。三國時,曹操為鞏固江淮,特將設在歷陽(今和縣)的揚州郡治遷至合肥,派大將張遼、李典、樂進駐守。東吳孫權也在巢湖修濡須軍港,作為據點。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孫權趁曹操西征張魯之機,親率將士十萬渡江,先后攻下歷陽皖城,浩浩蕩蕩殺向合肥。當時,駐守合肥的魏將張遼只有七千人馬,形勢危在旦夕。張遼以攻為守,他挑選八百人組成敢死隊,突襲孫權大營,往來沖殺,如入無人之境,直殺得吳軍膽顫心驚,血流成河。孫權倉皇避登高冢,以長戟自守,吳軍銳氣大挫。十余天后,吳兵無功而撤。在逍遙津一帶,又遭張遼伏擊。孫權大敗,單騎躍過斷橋,方才幸免于難。此橋后稱“飛騎橋”,為“三國遺址”之一。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七回“張遼威震逍遙津”中,有詩記此事:“‘的盧’當日跳檀溪,又見吳侯敗合肥,退心著鞭馳駿馬,逍遙津上玉龍飛。”張遼因戰功顯赫,擢升征東將軍,死后,曹操稱其:“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后人為紀念張遼,在逍遙津公園建起了他的衣冠冢。
明萬歷年間,逍遙津被做過福建布政使的竇子偁占有,建“竇方伯別墅”,并改稱“竇家池”。清初,一位姓王的翰林占據逍遙津,改稱“斗鴨池”。光緒十八年,屬地方士紳龔心釗,因他外號豆隱,逍遙津又形似豆葉,便諧音“斗鴨”,改為“豆葉池”。直至1949年,逍遙津仍為龔氏私產。
曹公教弩臺
逍遙津公園旁,屹立著一座譙樓式廟宇,飛檐流角,赭墻雕欄,這便是唐詩人吳資所詠:“曹公教弩臺,今為比丘寺”的教弩臺和明教寺。
教弩臺又名“曹操點將臺”,是三國時曹操南下攻打孫吳時點將練兵之處。臺高5米,面積3700平方米,據《江南通志》載:此臺“為曹操所筑,教強弩以御吳舟師”。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來合肥巡視,意識到要南下攻取東吳和守住江淮地盤,非有強大水軍不可,而弓箭最能在水上遠戰中發揮威力。于是,率兵士堆土修筑教弩臺,戰時用于了望敵情,指揮作戰,平時用于教五百強弓手操練射箭。夏日合肥驕陽似火,弓弩手頂日練箭,汗流浹背。于是曹操令人在臺上廣植松樹,“歲月既久,柯化龍鱗”,成為松濤陣陣的蔭涼之地,后人因地建“聽松閣”。“教弩松蔭”也列入古廬州八景之一。清沈湘農賦詩曰:“高臺臨雉堞,魏武此憑欄;何處尋遺鏃,松蔭一徑塞。”
安徽合肥古教弩臺
三國以后,教弩臺淪為荒丘。南北朝時,臺上建成鐵佛寺。后來,篤信佛教的梁武帝餓死臺城,鐵佛寺隨之頹毀。唐大歷年間有人在臺上挖出一尊高達1.8丈的鐵佛,當地官吏趁機表奏朝廷,要求修建寺廟。唐代宗李豫下詔建寺,定名為“明教寺”。
該寺毀于清咸豐四年(1854)。光緒十一年,太平天國遺老通元和尚募緣修復。新寺竣工時,清末合肥三大狂士之一的王尚辰,撰聯盛贊通元和尚:“彌陀其出家之雄,寓一念慈悲,直從劍樹刀林幻來花雨。初地在上方尤勝,溯三分割據,歷盡飆輪塵劫補種松蔭。”辛亥革命時,明教寺遭搶劫破壞,有位賽陀和尚云游至此,見明教寺“苔生塵泉,草沒僧寮”,發誓要修復廟宇,重塑金身。他“北走燕趙,西極秦隴”,募化達三年之久。民國十二年(1923),修復明教寺,自己也一病身亡。明教寺東南角有古井,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名“屋上井”。因井口高出街道平房屋脊,又名“高井”。井欄上鐫刻著隸書:“晉泰始四年殿中司馬侯勝造”,是公元268年的古物。俯身下望,井水清澈澄凈,令人迷感不解的是,該井井水水位比地面水位高出許多。水質甘冽,四季不竭。井圈內深痕累累,系多年汲水所致。
包青天色正芒寒
合肥舊城南門東有清溪名包河,其得名與包拯有關。包拯(999—1062),字希仁,謚孝肅,北宋廬州人。仁宗時,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尹,官至樞密副使。他一生剛正不阿,為官清正,歷來被譽為清官,尊稱“包公”,俗稱“包青天”。其事跡,在《宋史》、《孝肅遺事》中均有較詳記載。后人通過雜劇、話本、小說等文學樣式,更把包公塑造成“廉潔奉公”、“剛直不阿”、“執法如山”的“正直之神”。相傳,包拯為宋仁宗找到生母李太后,仁宗十分感激,欲將半個廬州賜予包拯。包拯堅辭不受,最后要了一段護城河——包河。
包河有魚、藕。包河鯽魚是黑脊蓋子,象征包拯鐵面;包河藕無絲,故合肥有“包河藕——無絲(私)”之說。
據清代李恩綬《香花墩志》記載:“包河之中香花墩,為包拯讀書處,亦稱包公墩。墩上有包公祠,祠東有包公井、流芳亭。”包公祠,初建于明弘治年間,后知府宋光明改建成包公書院。清嘉慶六年(1801),合肥知縣左輔重修,始具規模。太平天國時,包公祠毀于戰火。光緒十年(1884),李鴻章籌措白銀2800重建。傳說祠堂落成,李鴻章曾寫一匾額,但其兄李瀚章捷足先登,在中心位置橫梁掛上“色正芒寒”橫匾。李鴻章無奈,只得另寫一篇《重修包孝肅公祠記》,刻石立于祠后。
包公祠為四合院建筑,門頂上懸隸書對聯:“忠賢將相,道德人家”;東西兩側門,分別題額曰“頑廉”、“懦立”。進門為一天井,東西兩院陳列包氏族譜,以及從包公家族墓葬中出土之文物。祠堂橫梁懸有“節亮風清、色正芒寒”、“廬陽正氣”匾額。右壁嵌有石刻包公像。石質黑亮,表現出包拯臉黑心正的青天形象。此像乃晚清一安徽學使,請人以包拯畫像為范本,臨摹刻成。祠東有包公井,傳說只有為官清廉之人方敢飲此泉水,否則便要頭痛,故又名“廉泉”。井亭上有龍的浮雕,倒影井內,隨著井水蕩漾晃動,仿佛矯龍戲水,故又得“龍井”之名。包公祠西廂房有碑刻包公《家訓》道:“后世子孫仕官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清康熙進士宋衡《游香花墩謁包孝肅祠》云:“孝肅祠邊古樹森,小橋一曲倚城陰。清溪流出荷花水,猶是龍圖不染心。”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大小昭寺·二昭同峻工唐蕃結良緣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京城話京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