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西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年7~10月)
1932年7至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3軍,在湘鄂西蘇區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
1931年1至10月,國民黨軍連續對以洪湖蘇區為重點的湘鄂西蘇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圍剿”,均遭失敗。1932年7月,國民黨軍又以10萬余兵力,向湘鄂西蘇區發動了第四次“圍剿”。7月15日,國民黨軍以第1、第2、第3縱隊分別自景家墩、皂市、白馬廟等地向紅軍實施合擊。同時,以第4縱隊由岳口向張截港、泗港推進。
為打破國民黨軍的合擊計劃,賀龍、關向應率紅3軍撤圍京山,并于馬良附近西渡漢水,進至荊門東南地區。8月3日,抵達熊口,同軍委警衛師會合。8月10日,國民黨軍重新調整部署,以第3、第4縱隊為左翼軍,由岳口渡襄河,進攻洪湖中心地區;以第1、第2縱隊留于襄北繼續“清鄉”,并作為左翼軍的總預備隊;以川軍第21軍為右翼軍,在荊河西岸擔任堵截任務。另以海軍一部封鎖長江,防紅軍南渡。
在國民黨軍尚未部署就緒時,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為取得糧食、物資,以便在洪湖根據地中心區內部作戰,命令紅3軍向沙市、草市進攻。13日,第8師攻入草市,殲國民黨軍500余人,繳槍數百支;第7師則進攻沙市失利。是時,國民黨軍大批援兵趕到,紅軍被迫撤回龍灣、熊口地區。18日,國民黨軍左翼軍開始進攻,至20日,控制了白廟以西的整個東荊河北岸地區,湘鄂西蘇區首腦機關所在地瞿家灣受到直接威脅。面對這種情況,紅軍實行兩路分兵,一路以紅7師、警衛師和地方武裝等組成,固守東荊河南岸地區;一路由紅8師、紅9師組成,穿過川軍的封鎖線進至萬里鎮、么口地區,威脅川軍后方,致使進到周家磯、浩子口一帶的川軍不敢繼續東進。8月24日,國民黨軍第3縱隊占領了峰口和府場。紅7師向占領府場的國民黨軍發起進攻。因國民黨軍已有準備,進攻受挫。31日,國民黨軍以第4縱隊兩個旅的兵力進攻新溝嘴,以第3縱隊一個旅猛攻楊林關,紅軍經頑強阻擊后,被迫撤出戰斗。至9月3日,柳家集、瞿家灣也相繼失守。洪湖蘇區除福田寺、太平橋、朱家河周圍地區外,全部被國民黨軍占領。在此情況下,湘鄂西中央分局感到在此狹小地區很難立足,于是令紅7師等轉移到江陵(今湖北荊州)的龍灣地區。洪湖蘇區喪失。此后,湘鄂西中央分局率紅7師也轉移到襄北,與紅3軍主力會合。10月中旬,紅3軍又從襄北轉移到鐘祥、隨縣(今湖北隨州)之間的大洪山區。
至此,湘鄂西蘇區全部喪失,第四次反“圍剿”斗爭失敗。
上一篇:《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194年10月~195年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湘鄂贛蘇區反“圍剿”(190年1月~194年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