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滅陳友諒之戰(160~164年)
元至正二十至二十四年(1360至1364年),吳國公朱元璋攻滅漢王陳友諒的兼并戰爭。
元末農民戰爭后期,應天(今江蘇南京)朱元璋、平江(今江蘇蘇州)張士誠和武昌陳友諒三大勢力,彼此武力兼并。朱元璋處于兩強之間,為避免兩面作戰,決定西攻東守,先滅陳后滅張。
至正二十年二月,自稱漢王的陳友諒,派兵進攻福建,并準備進攻池州。朱元璋察知后,即派常遇春往池州與徐達一起加強防御。五月,陳友諒果然派兵進攻池州,為朱軍大敗。閏五月,陳友諒親率舟師10萬攻占太平(今安徽當涂),爾后,向應天發動進攻,被朱軍擊敗于龍灣(今江蘇南京下關一帶)。陳軍退回江州(今江西九江)。七月,陳友諒派兵攻占安慶。八月,朱元璋率水陸軍西進,奪取安慶。陳友諒長江沿岸的守軍不戰而潰。朱軍乘勝進駐湖口(今屬江西),又以兩面夾擊戰術,大敗陳軍于江州,陳軍退守武昌。朱軍占據江州后,以一部進屯沌口(今湖北武漢蔡甸南)。同時分兵攻下南康(今江西星子)等地。在朱軍威懾下,蘄(今湖北蘄春西南)、黃(今湖北黃岡)、饒(今江西鄱陽)等州相繼降附。二十三年四月,陳友諒乘朱元璋北援安豐(今安徽壽縣)之機,率水陸軍號稱60萬圍攻龍興(今江西南昌)。朱元璋命都督朱文正堅守龍興,命徐達、常遇春撤圍廬州(今安徽合肥),救援龍興。七月,朱元璋與徐達、常遇春等率舟師20萬沿江西進,至鄱陽湖口,先用一部兵力扼守涇江口(今江西湖口東北)和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斷陳軍歸路;又調信州(今江西上饒)兵守武陽渡(今江西南昌東南),以威脅陳軍側后;自率主力進入鄱陽湖。陳友諒圍攻龍興85天不克,聞朱軍救援,遂撤圍移師湖中迎戰。雙方主力反復激戰于鄱陽湖,朱軍以火攻,大敗陳軍。八月二十六日,陳軍被困湖中月余,糧缺士疲,便冒險向湖口突圍。朱軍立即全線出擊,陳軍混亂潰逃,至涇江口又遭朱軍伏兵截擊,陳友諒中箭身亡。次日,陳友諒次子陳理等逃回武昌。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率軍圍攻武昌,迫陳理投降。朱軍盡得陳友諒所轄長江中游廣大地區。
此戰,朱元璋實行西攻東守戰略,集中大部兵力于西線,首先突破陳友諒長江防線,然后以龍興守軍拖住和消耗陳軍,再以主力與其決戰于鄱陽湖,終于全殲陳友諒軍,為其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
鄱陽湖之戰
上一篇:《朱元璋滅張士誠之戰(156~167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沂蒙山區反“掃蕩”(1941年11月4日~1月8日)》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