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周至縣·樓觀臺》陜西名勝簡介
樓觀臺在周至縣樓觀鎮樓觀山,為周至名勝之最。據對周至縣名稱之解釋,“山曲曰盩,水曲曰厔,因以為名”,故稱縣曰盩厔。因字生僻,1964年改為周至。此地山形重疊如樓,故名樓觀山,或名石樓山。山明水秀,風景優美,古跡名勝眾多,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稱。
周康王之大夫、函谷關令尹喜,于此結草為廬,觀望天體,號其宅為關令草樓,亦名紫云樓。周昭王二十五年,老子李耳西游,騎青牛,過函谷關,關令尹喜跪迎入秦,曾于此筑說經臺,授《道德經》五千言于尹喜,于是草樓觀與說經臺融合起來,取名樓觀臺。
據《通志》記載:老子于此說道德經五千言授尹喜,有說經臺,又名升天臺。這里有老子煉丹爐,據《關中勝跡圖志》記載:化女泉下有曬丹谷,相傳老子煉丹,于此曬丹。
說經臺及其附近古跡甚多,如老子祠、臥牛池、老子墓、王理仙紀念塔、大秦寺塔、崑山律師衣缽塔、化女泉、樓真亭、遇仙橋、宗圣宮、仰天池、望氣樓、文始殿、靈宮殿、三清殿、救苦殿、景陽殿、斗姥殿、寶章殿、上喜池、老子白玉石雕像、歐陽詢碑、唐玄宗碑、道德經碑、三鷹柏、千年銀杏、問仙溝、煉丹爐等樓臺、殿、閣、宮、亭、塔、洞、庵、墓、池、泉50余處。自唐迄清,歷代均有修葺。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尊李耳為遠祖,改樓觀為宗圣觀,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詔改順大興國觀,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年)復改為宗圣宮。前為四子堂、文始殿及三清殿,進至望氣樓,其右殿名景陽,有丹井;左殿名寶章為宗圣宮。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至元二年(1336年)對樓觀臺曾予重修。
老子祠,據《通志》記載,在樓觀南。據《長安志》記載,晉惠帝元康五年(295年)修,蒔木萬株,南北綿亙七里,給戶三百,供灑掃。隋文帝開皇五年(585年)即故地重建。
據《通鑒輯覽》記載: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十月皇帝曾幸樓觀,謁老子祠。
據《關中勝跡圖志》記載:祠有元大德(元成宗鐵穆耳年號,1297—1307年)中老子渡函谷關圖刻石。又有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延祐(1314—1320年)中希聲堂碑,朱象先撰文。碑側有劉汾詩。
臥牛池在東觀谷之東,相傳道教始祖李耳入函谷關所騎之青牛,由徐甲牧之,曾臥于此。
老子像在說經臺之南,為白玉石所雕琢,西立德經和道經兩碑;東立老子像記碑和清靜經、養生經碑。
化女泉在臥牛池之西,相傳老子植手杖,即化一美女,以試徐甲,至拔杖而出水化為此泉。
曬丹谷在化女泉之下,相傳道教始祖在樓觀臺煉丹爐煉仙丹,化煉丹成,于此地曬丹,稱其地為曬丹谷。
樓觀臺,歷代帝王文人學士,到此游覽者甚多,有的還遺筑宮室,有的刻石留詩,傳說秦穆公曾游至此,并建樓觀宮;秦始皇親蒞求神,建廟于樓南;漢武帝親臨此地,立宮于樓北;晉惠帝植樹十萬,移民三百戶以護樓觀;隋文帝、唐高祖、唐玄宗等皇帝,有的大修樓觀臺建筑,有的尊奉老子為祖先,有的封勅老子為皇帝,把老子像接到皇宮。兩晉道士尹通、牛文侯、尹法興、王道義、毋始光,西魏道士陳寶熾、李順興,隋唐道士岐暉,唐詩人王維、李白,宋詩人蘇軾、米芾,元書法家趙孟頫等,游后刻碑留世,如米芾的題刻“第一山”、歐陽詢的《大唐宗圣觀記碑》、蘇靈芝的《唐老君顯見碑》等。
解放后,對樓觀臺道觀殿宇進行了全面修葺,使樓觀臺面貌煥然一新,并新建了文物展覽室、碑石陳列廳、神話模擬館等。展覽室展出西周青銅器爵、青玉圭、青玉琮等;唐代獸面紋陶罐、指紋磚等;宋代耀州窯瓷器等;以及清代石雕刻等珍貴文物。碑石陳列廳位于山門左右,歷代碑石20余通,排列整齊。神話模擬館,內容包括紫氣東來、函谷恭迎、高臺說經、青峰煉丹、化女青泉、大陵飛升、洞賓戲花、花蛇告狀,并以現代聲、光、電等先進手段再現出道教始祖老子在樓觀臺的一系列活動。1984年起,樓觀臺及其所屬祠觀全部交由道人自行管理。
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說經臺詩》:《樓觀臺》古詩句出處:
劍舞有神通草圣,海山無事化琴工。
此臺一覽秦川小,不待傳經意已空。
樓觀臺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延安·棗園革命舊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勉縣·武侯墓》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