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
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曹操智囊謀士中的“奇佐”,謀略家。少有大志,見識深遠,隱跡匿名,密交豪杰,等待風云機會的到來。很少與凡俗之輩交往,世人也不知道其才干超絕。他擇去就之明,先投袁紹,“審量于主”。估其必無所成,毅然離去,經(jīng)荀推薦,投奔曹操,作為自己安身立命之王,在去留之際,表現(xiàn)他深邃的眼力和決斷才干。曹操立即任命27歲的郭嘉為司空軍祭酒,付以重任,謀劃軍機大事。在官渡戰(zhàn)前,對曹袁形勢進行了透辟而全面的分析,指出袁紹有十敗,曹操有十勝,即道勝、義勝、治勝、度勝、謀勝、德勝、仁勝、明勝、文勝、武勝。為實現(xiàn)“十勝”的先兆,郭嘉與荀攸又謀劃“先取呂布,急攻勿舍”的計策,一戰(zhàn)而生擒呂布,免除了對袁之戰(zhàn)的后顧之憂,為取得官渡之戰(zhàn)的歷史性勝利掃除了一大障礙。官渡之戰(zhàn)時,孫策陰謀偷襲許昌,“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曹操集團“眾聞皆懼”,唯有郭嘉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且“必死于匹夫之手”。事實上果然如此。表明郭嘉對各政治勢力集團的情況及動向明察秋毫,對孫策的性格特點亦了如指掌。對孫策統(tǒng)治下江東各種勢力的消長和多種矛盾的發(fā)展趨勢胸有成竹,作出具有常人不可思議的精確性的預見。在進討袁譚、袁尚連戰(zhàn)皆捷,應該乘勝進擊之時,郭嘉卻提出停攻撤軍。將二袁共拒曹軍的矛盾轉(zhuǎn)化為自相殘殺的內(nèi)部矛盾,以座山觀虎斗,待二袁不畏敗亡而自相爭權(quán)、火并,兩敗俱傷之后,再坐收漁人之利,充分顯示了高超的戰(zhàn)爭指揮藝術(shù)。之后,又在一片反對聲中,分析了袁氏兄弟投奔烏丸后將構(gòu)成最嚴重的威脅,而征討烏丸時劉表絕不會乘機偷襲許都,不會成為后顧之憂。在對遠征烏丸的必要性、可能性、把握性的精妙分析之后,又提出“輕兵猛進,出其不意”的突襲之計,一舉而獲全勝。郭嘉“體通性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性格豪放,不拘小節(jié),而又通達圓和,善處人際關(guān)系,同曹操關(guān)系極為融洽,并被引為“知己”。每有大議,暢所欲言,十分自信,頗以良計奇謀為己任。不幸于建安十二年(207)病逝,年僅38歲。
上一篇:運籌決勝綱目
下一篇:金湯借著十二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