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臺
古琴臺位于龜山尾部,月湖側(cè)畔,又名伯子牙。相傳古時伯牙在此鼓琴,鐘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兩人結(jié)為知交,鐘死后,伯牙感知音難覓,悲痛萬分,即破琴絕弦,終不復鼓琴,后人感其情誼深重,在此筑臺紀念。據(jù)記載,北宋時已有此臺。清嘉慶年間重修,解放后又復修。琴臺前面是彩釉瓦頂?shù)拈T廳,額書“古琴臺”三字,后為甬道,過“卵心石屋”即是“琴臺碑廊”。廊內(nèi)存有《漢上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等碑刻。主體建筑是一棟單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檐下匾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有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傳為伯牙撫琴處。臺的中央立有方碑,四周浮雕石欄。園林總面積為15畝,是漢陽工人文化宮的重要組成部分。現(xiàn)在,又新建“伯牙會子期”雕塑一座,為古琴臺起了“畫龍點睛”的效果。
〔古詩文賞析〕 伯牙臺即事 清·孫漢
梅子山前草帶煙,滄浪亭畔水淪漣。
春風隔岸吹楊柳,疑是金徽正理弦。
春回大地,百花爭妍,暖風拂面,詩人漫步來到漢陽月湖湖畔,游琴臺,發(fā)思古之幽情,觀佳景,吟哦眼前即事。
詩的首句寫的是梅子山,梅子山地處月湖旁,古琴臺位于梅子山下,也在月湖湖畔。這一帶素來山青水秀,碧草茵茵。清晨,山勢朦朧,云遮霧掩,難以看清梅子山的真面目,爾后,太陽冉冉升起,金光四溢,云霧開始彌散,似煙云蒸騰,山前蔥蘢的林木、茵茵的碧草都罩在一層薄薄的紗幔之中,帶著霧狀呈現(xiàn)在詩人面前。
詩的第二句描寫的是滄浪亭畔的湖水。古滄浪亭建在琴臺的遺址上,現(xiàn)已不復存在,今人便在原址上補建了一座六角亭,翼然侍立,飛角留丹,保持著古滄浪亭的遺風。登亭縱觀,可以飽覽月湖風光,梅子山與龜山倒映在湖中,水光瀲滟,山色空濛,云飛湖上,魚躍波騰。詩人正是登上了古滄浪亭,看到了亭下的湖水泛起陣陣漣漪,以及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感受到伯牙臺的自然景色是這樣清新優(yōu)美。
詩的前幅主要描述的是古琴臺四周的自然美色,生動形象,如行云流水。后幅兩句則主要聯(lián)想的是一段往事。
相傳春秋時,音樂大師俞伯牙曾有感于這里的山水,路經(jīng)此地,獨自撫琴,當彈奏巍巍高山時,深通音樂的鐘子期說:“志在高山。”當琴聲吐出潺潺流水時,子期又說:“志在流水?!辈老苍唬骸跋嘧R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可是來年伯牙赴約來見子期,子期已離開人世,伯牙在他墳前重彈《高山流水曲》。圍觀者不知音律,相視大笑,伯牙極為傷心,說:“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庇谑歉顢嗲傧遥e琴向祭臺上摔去,摔得玉軫拋殘,金石零亂,從此罷琴不撫。詩人在這里,把月湖岸畔春風拂柳的習習聲疑作伯牙的琴聲,追古撫今,來暗喻今朝的知音者。伯牙正理弦,可見遇有知音。究竟誰為知音呢?詩人能從春風吹拂的楊柳聲中,聆聽到金石弦音,知音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楊代曄)
〔現(xiàn)代散文〕 外地來漢的詩友常問:武漢什么地方最富詩意?我總是隨口回答:古琴臺。其實,古琴臺如何富有詩意,我也茫然。除參觀美展去過兩次外,我還未特意欣賞過古琴臺風光。然而一想到古琴臺這名兒,以及伯牙與子期的故事,就自覺有著古風古韻幽逸高雅的情調(diào)和濃郁的詩意。
這一天吃罷晚飯,忽然心血來潮,想去觀觀琴臺夜景。便乘了公共汽車,直奔漢陽文化宮。步入院里,也顧不上光顧一下那些聽書的,吃茶的,清唱的樂哉悠哉之情景,也不擇路線,徑自穿堂過室,由“印心石屋”,入琴臺碑廊,快步來到單檐歇山頂式的殿堂跟前,仰目掃視了一下匾額上的“高山流水”四字,便奇跡般地發(fā)現(xiàn),檐角上掛著一輪圓月——這鬧市里罕見的幽景,剎時將我吸引住了。
看這月亮,雖是圓滿,卻并非像飛鏡重磨那般皎潔。細辨夜空,也非晴碧澄清,似有陰暈霧氣。故月光并不像凈水般的透明,顯得迷離,淡泊,柔和,卻又不灰不暗,柔和得恰到好處。沉浸于月光里的一些樓宇樹木,有幾分清晰,又有幾分朦朧。光影交錯,重重迭迭,變換離奇,融融合合,真恍如夢境。幾對情侶,款款而行,輕輕盈盈,影影綽綽,如飄似浮,更增添了一些夢幻色彩。一轉(zhuǎn)身兒,望見了月湖,湖面月光粼粼,猶如流珠浮玉。水中倒映著燈光,曲曲折折,宛若折蛇銀劍。再看遠些,小山朦朦,林樹黝黝,卻又透出斑斑點點的光亮,濃淡有致,極富墨韻。我這才悟到,這古琴臺美,就美在有山有水。而此地此時,更添有一輪美月。我不禁記起這么兩句詩:一月映池池映月,月明池靜寄幽思。我想那個伯牙,的確會找地方,在這么個美處彈琴,是夠風流雅致的了。興許,有不少個這樣的夜晚,他就在此對月?lián)崆俚?。見月思親,見月思友,他定是邊弄琴弦,邊思念他的知音摯友子期。思悠悠,情切切,于是,琴聲也就悠悠切切了。據(jù)說,鐘子期是個樵夫,普通的勞動人民也。而伯牙是大音樂家,高級知識分了。古時候,這勞心者與勞身者居然也能相互理解,結(jié)為至交。在漢陽縣,漢江畔有個鐵鋪墩,村頭有一青磚拱門,門上刻有“集賢村”三字。傳說那就是伯牙與子期經(jīng)常相會的地方。
看著,想著,這溶溶月色之中,這粼粼波光之上,似有絲竹之聲飄來。初如泉溪入谷,微飔穿林,漸漸地激越起來,如雨打荷蕩,馬奔平川。我以為是自己發(fā)思古之幽情產(chǎn)生了錯覺。但管弦之聲愈來愈為真切,這才想起武漢即將舉行第三屆琴臺音樂會,必是樂手們正在文化宮排練。說不定其中好多人正是曾經(jīng)在爐前揮鏟機床上操刀的工人哩。
伯牙是有福的,“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畢竟僅一個知音,也不無遺憾。而琴臺音樂會,將有成百上千的聽眾。江南江北,友人麇集,知音比比皆是。
(管用和)
〔民間文學〕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有個姓俞名叫伯牙的文人,琴、棋、書、畫樣樣在行,尤其彈奏七弦古琴的技藝,天下無雙。一天,他坐帆船路過漢陽以西50里的馬鞍山時,天快煞黑了,碰巧,又遇了陣雨,只好在馬鞍山旁邊,找個避風的汊口停下船。
不多時,雨過天晴,俞伯牙見天色已晚,只好改日啟程。他獨立船頭,遠望天邊,見天水連成一片,近看眼前,四下一片荒涼,心里悶悶不樂,于是,抱起七弦古琴,彈撥解悶。
這時,正在馬鞍山上砍柴的樵夫鐘子期聽到琴聲,不覺連聲“嘖嘖”贊嘆,順著琴聲走下山。
不料,七弦琴突然亂了套,彈不出曲調(diào)了。俞伯牙心里一驚:“這琴是件寶物,準是有人偷聽,要不怎么會自己亂了弦呢?”他四下一望,發(fā)現(xiàn)岸邊站著個樵夫。俞伯牙問:“你在聽我彈琴嗎?”鐘子期連連點頭?!翱芍右馑济?”鐘子期稱贊道:“先生弦外有音呢!”“此話怎講?”鐘子期說:“先生琴聲激昂時猶如巍巍泰山,琴聲平淡時猶如蕩蕩江河流水,可見先生撫琴,志在高山、流水,其胸懷有振興神州之心?!?/p>
伯牙聽了,急迎上去,接子期上船入席,當下結(jié)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灑淚分手。
第二年,伯牙一路催促船夫,如期來到馬鞍山。誰知找遍了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連鐘子期的影子也看不到。正在發(fā)愁,一個老頭子路過,俞伯牙向老人打聽,說了原委。老人聽后,嗚嗚咽咽地哭著說道:“黃葉不落青葉落?!庇岵酪宦牐D時哭成了淚人,他沒想到年輕的好友鐘子期會走在自己前面離開了人世,從此天下無知音??粗矍暗倪@位老人——鐘子期的父親鐘元甫,孤伶一人,不由心如刀絞,俞伯牙更加懷念鐘子期。俞伯牙強忍住眼淚,安慰了老人一番,他看看手中的七弦琴,又看看蒼天,突然氣憤地責向道:“蒼天哪,蒼天!你有眼無珠呵,為何奪去我的好友知音、知音好友呢?”
說著,舉起七弦琴,狠狠地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地一陣響,七弦琴粉身碎骨,七根弦斷成碎節(jié)了,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著江水流向遠方……
(楊代曄 整理)
上一篇:描寫《南郊風景區(qū)》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司空山》的詩詞與文章